在学习价格行为(Price Action)时,我们经常听到“买压”和“卖压”这两个词。它们是驱动市场价格波动的根本力量。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在图表上“看到”这些抽象的压力呢?
Al Brooks 在他的文章中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的买卖压力,就是指特定 K 线(Bar)形态所揭示的市场倾向。换句话说,通过解读单根或几根 K 线的形态,我们就能判断出当前是买方在主导,还是卖方在控制局面。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深入探讨 Al Brooks 的视角,学习如何通过 K 线来量化和交易这些看不见的“压力”。
<!--more-->Al Brooks 的核心观点是,任何一根 K 线都同时包含了买压和卖压的成分。我们的任务,就是去评估哪一方的力量更强。
买入压力,指的是 K 线形态中显示出“买方力量”的特征。
最典型的买入压力体现在 K 线的下影线上。一根长长的下影线意味着:
因此,Al Brooks 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
买入压力 = 从 K 线最低点到收盘价的距离。
这个距离越大,代表买方在这场多空争夺战中赢得的阵地越多,买入压力就越强。
一个完美的“锤子线”(Hammer)就是极强买压的体现。它的下影线很长,实体很小且位于 K 线的顶端,这表明买方完全扭转了局面。
与买入压力相对应,卖出压力指的是 K 线形态中显示出“卖方力量”的特征。
它主要体现在 K 线的上影线上。一根长长的上影线说明:
因此,定义如下:
卖出压力 = 从 K 线最高点到收盘价的距离。
这个距离越大,说明卖方成功捍卫的领地越多,卖出压力就越强。
一个完美的“倒锤子线”或“射击之星”(Shooting Star),就是极强卖压的体现。
理解了如何识别单根 K 线的买卖压力后,我们就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交易决策中了。交易的核心,就是寻找市场中买卖双方力量显著失衡的时刻。
在一个上升趋势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持续的买入压力。具体表现为:
反之,在下降趋势中,我们寻找的是持续的卖出压力:
在关键的支撑位(Support)或阻力位(Resistance),K 线的压力表现尤为重要。
Al Brooks 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买卖压力”这个看似模糊的市场感觉,转化为图表上可以明确衡量和定义的 K 线形态。这为我们的交易提供了一套清晰、客观的分析框架。
通过这套方法,我们可以:
将这个简单的原则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图表分析中,刻意练习去解读每一根 K 线背后的多空故事,我们的盘感和交易决策能力必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