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创业半年回顾" date: 2018-01-07T07:29:00+08:00 tags: ["总结", "创业"] draft: false

toc: true

引言

2017 年 7 月 3 号我以技术总监的身份正式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公司大概是 5 月份成立了,时至今日我的工作已有半年之久,今天这篇文章我打算总结一下这半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基本情况

做技术已经有 5 年多的经验了,虽谈不上技术有多厉害,在这几年也一直处于 SaaS 领域,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我的技术积累确实是足够了。

先讲一下整个公司的人员分布情况,我来的时候整个公司不到 30 人,但是技术部门足足占有一半以上的人,对于一个还没有推出任何产品的公司来说,技术部占这么多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现在的角度来审视过去的话,我觉得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个个都必须是精英才行。

刚来的时候人员分配是这样的:4 个 UI、6 个前端、3 个后端,一个产品助理、一个兼职产品经理,加上我一起是 15.5 个人,从这你可以看得出来老板完全不懂技术。入职的第一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一对一会议简单的了解他们的基本履历。后来我裁掉了 2 个 UI,再陆续进来两个测试。

<!--more-->

身份的转变

做技术比较在行,但是做管理确实是没有经验。说实话入职之后并没有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技术上比较好的开发。

后端组还是让我比较放心,但是在前端组我一直在扮演着『救护员』的角色,这些都是我管理经验不足的体现。

产品架构选型

我进公司的时候,由 2 个人正在负责小程序,一个简陋版的官网。我参与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给私募公司使用的管理后台,出于以下几点原因我让新项目采取了前后端分离的架构:

而现在回顾起来的话,有以下几点值得怀疑的地方:

招聘 && 裁员

进公司之后我只负责招了第一个测试工程师。另外再说说裁员的事情,终于体会到了『裁员』比招聘要难的多了。

公司之前招聘的人没有严格把关,虽说我来之后技术部的『生杀大权』交由我负责,但是坦率的讲到现在为止我都不太会处理裁员的情况,我总是犹豫不决,想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但正式我的『仁慈』有可能会公司损失更加惨重。

第一次裁员是裁掉了两个 UI,因为确实是活不多,而且他们还在试用期,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刚来公司不久还未她们还没有建立起情感,裁员还算顺利。

第二次裁员是公司给我下的决策,前端整体技术偏弱,输出太少,公司不得不决定裁掉 2、3 个技术经验较少的人,宁愿多花点钱招高手。现在看来这个决策还是来得有点晚了,员工转正之后裁员就变得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第三次裁员是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再次做了不得不做的人员上的调整。

关于招聘的时候,我觉得除了考虑技术扎实之外,第一要考虑的是这个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做事情的责任心,以及是与公司的团队文化一致。入职之后半个月作为观察期,如果达不到预期,要果断的下决策,正所谓『慈不掌兵』。

敏捷开发?

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好好研究敏捷开发,目前做了以下点:

以前我也讨厌写周报和站立会议,但是现在换了一个角度,在大家都还没有非常高的自我驱动能力的时候,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督促大家。

团队文化的建设

团队的氛围是我一直非常在意的东西,但是我确不知道如何营造氛围,或者说我营造氛围失败了。

想来想去,我只做了以下几点:

我想去营造的氛围:

关于项目进度的把控

以前没做项目经理之前,不知道项目进度有这么难把控。由于公司的产品是从 0 到 1,所以每次迭代基本上都花了一个月时间。延期次数多了很容易让大家都失去信心,所以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进度非常重要,这个我还在学习中。就这半年总的来说有三次的延期:

现在回顾起来的话,有以下几点值得以后注意:

产品方向

现在回顾这半年的情况我们产品确实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我试着找找原因,这半年公司这十几个人我们到底做了些啥:

创业公司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在不断的试错。好处就是成功的几率大,坏处就是比较折腾。大家的精力被分散了,输出的结果不明显。创业公司产品经理的职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公司的资源全部由他来调控。互联网行业讲究的就是快,慢了一步有可能真的就错过了。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以技术总监视角回顾了今年下半年的创业情况,主要提到了个人职业身份的转变、营造团队的氛围、项目把控的情况以及公司产品的转型。创业确实很累,但还是感谢公司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关于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后我会再边学边实践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