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国内有一个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制造产业,而且还在蓬勃发展。但这一产业使用的机床,一直以来都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这些机床购买和升级时都不用付钱,貌似免费地送到手边。天上掉馅饼!是不是美滋滋?
但是,最新的用户手册总是英文的,大多数厂方不负责翻译成中文。培训、售后出了问题需要修复、升级改造后的再学习等等,都需要倚靠国外,甚至付费。不仅如此,所有机床配套的辅助工具、功能附件也是类似。
怎么可能??在国产化大潮中竟然会有这样的领域??
我自己都很难相信,但这确实是事实。
这就是软件产业。上面所说的”机床“,就是编程语言。
摘自一年半前的《编程语言国产化的关键一战——对肆意污名化“木兰”编程语言说“不”》
其实何止用户手册多是英文的,这些“机床”的人机界面(API、语法、编译器和 IDE 的报错警告信息等等)也都是英文的。
编程语言相关工具也只是软件业术语大量“拿来”的一个方面。一个月前在 Gitee 开了 对 “Pull requests” 等开源相关术语进行中文化 的讨论,貌似只是网页设计的可用性改进,但实际上牵涉对开源合作流程的再理解与从本地用户需求出发的重设计。
非常感谢航天人为人机交互本地化作出了示范和表率,这是基于航天团队(包括航天员与地面人员)需要用尽可能用最高效的交流方式——母语——以达到集体最优工作效率与响应延迟而作的合理设计。
在此大势下,千万国内编程用户必然会用上更多更加趁手的本地化工具。
就这十年内,加油~
供参考:
中文编程意义再探讨:对 XMind 源码片段中文化12 赞同 · 17 评论文章
吴烜xuan三声:编程术语成系统中文化的意义23 赞同 · 5 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