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out: post comments: true title: FriceEngine试用与API中文化 description: 试用游戏引擎FriceEngine, 将常用API中文化. Try out game engine FriceEngine, and create corresponding Chinese APIs. date: 2017-12-21 00:00:00 -0700
早先就听闻FriceEngine已有中文接口版本, 可惜没有机会尝试. 经原作者 @大笨蛋千里冰封 (Github账号 @ice1000 )建议, 在FriceEngine的DSL封装的接口基础上, 添加了对应的中文接口.
下面的代码利用了新添的中文接口, 实现了一个圆形向方块加速撞击后反弹下落的动画过程(开发环境: IntelliJ IDEA社区版, 更全的测试用例在此, 是参考了原代码中的测试用例编写的):
注: FriceEngine仍在活跃开发中, 本文的接口很可能在新版本中修改. 使用时请参考最新的测试代码.
在命名接口与参数时, 遇到不少需要推敲的问题:
速度
等接口中, 表示的是横向和纵向的分量, 可以为负. 在中文命名后, 进行了区别: 左上角x/左上角y
和横向速度_左负右正/纵向速度_上负下正
. 后者比较累赘, 而且也许应该在注释而不是命名中说明参数的正负意义, 但鉴于IntelliJ提供了独到的参数名提示功能, 就暂时把命名的含义最大化了.FObject.加速(x: Int, y: Int)
调用FObject.加速(x: Double, y: Double)
. 这决定了中文化的"深度". 但越"深", 越涉及到实现, 维护的工作量就越大. 个人暂时倾向于尽量"浅"地进行中文化.暂时是将中文接口的实现放在了对应英文接口的下面, 这样的好处是关联性一目了然, 但也让它们分散在各处, 带来一些维护的难度. 另一种方式也许是至少将简单的对等接口抽取出来, 用一个数据结构描述(类似下面), 然后在编译之前自动生成这些接口的实现, 但这个脑洞比较大.
whenExit(block: () -> Unit) -> 当退出时(块: () -> Unit)
ImageObject.url(s: String) -> ImageObject.远程文件(网址: String)
...
#### 其他感想
IntelliJ刚开始用, Kotlin和Gradle也是初学, 在使用和开发过程中遇到不少磕碰. 在此多谢原作者的各种协助与指点. Kotlin的语言特性也让添加中文接口的实现过程不那么费劲.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对属性的get/set
每隔(毫秒数)
, 以及当碰撞(某物体名)
, 在p5js中好像没有类似功能, 使用时需要根据帧数和帧率用算法自行实现. 而且类OO的设计(对形状可以取名)也是p5js不具备的.加速(0, 50)
和:加速 {
横向加速度_左负右正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