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layout: post title: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date: "2019-08-16 08:34:54" categories: 阅读 excerpt: "读这本书的体验,其实有些奇怪。 首先,这本书是一本文章选编。书最后编辑有言,是在作者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选取的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选书的范围,在时..."

auth: conge

读这本书的体验,其实有些奇怪。

首先,这本书是一本文章选编。书最后编辑有言,是在作者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选取的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选书的范围,在时间跨度上较大,从先生年轻时代的文章到老年后的文章,都有选取。体裁多是先生写给普通读者的普及性文章以及一些散文,题材则有描写先生日常的文字,有是围绕美学的一些面向青年人的美育文章和一些关于美学问题的学术思考的随笔。

个人认为,这些文章,从可读性来讲,是开头好,中间有所下降,后面几篇,80岁之后的,最差。

先生在书中也有反省,在后面的一篇文章,面对一些友人的意见,对此做了些解释。然而先生认为自己的文章没有年轻时候的亲切感,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对一些看不惯的现象要抓紧时间指出来,加上常年做教学文章,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文章习气,难免会骂人。

可我不认为这是文章质量下降的原因。事实上,我比较喜欢朱先生所谓”骂人“的几篇文章。对于学界的一些丑恶现象,比如求官位而不求学问,文风浮夸而无自己思考,只知道套公式概念的乱评论,动不动举大棒给名作家名字下判断的做法,的确要骂,该骂。

事实上,我不喜欢的文章中,朱先生正是开始用阶级斗争,矛盾论,二元论啥的,来多美学判断,或者提出美学问题。

正如朱先生自己所言,他对自己在新中国中的经历,“心有余悸”且“心有余恨”。因而写起文章来,先自带枷锁,自入牢笼,先考虑自保,再考虑求真。

我倒不是要因此而批评朱先生。毕竟朱先生也是人,得先保证生存,再说其他的。而他的文章,虽不直接描写他遇到过什么情况,但是,从其瞻前顾后,步步小心的样子,足以证明他的经历,已经让他肝胆俱裂了。


从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关于美的观点,是他将对美的认识,先于人类其他的两种最求并列起来讲,让我的认识一下清晰起来。

人类的追求,可分为三中,求真,求善,求美。

人类用科学求真。真,就是真理。追求真理,来自于人类对世界的好奇。求真的人,不在乎真相的美丑,也不在乎真理是否有用,好用。得到真理是终极目的。

人类用技术求善。善就是好,追求的是实用,是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一物于人越有用,则越善。

人类用艺术求美。美感来自物,作用于人。考较一物是否美,无需考虑他的作用,他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物品成为他自己。

先生爱用古松做例子。看到古松,求真的科学家会关心它是的门科目属种,生长条件,年龄,等等。会把它看作研究对象,分门别类。求善的木匠则看其是否成材,能做什么家具,商人则看卖多少价钱,如何加工能赚取最大的利润。而求美的艺术家,则将其置于内心,欣赏其树干之伟岸,枝叶之繁茂,气质之古朴,形态之苍劲。

是的,一件事物,可以从真的角度,善的角度和美的角度来看待。而求美的人,心中存有美的目的,片可以从美的角度观看事务,这就是审美。


人应该接受美育。这里的美育,并不一定是大大学接受美育教育。先生也说过,大学里的美育教育,并不是教你一件作品,美在哪里。美学学术所做的功课,往往枯燥,学习美学的历史发展,流派分类,理论演变,其实对于个人来欣赏美,把玩没,并没有什实际的助益。

美学自有其价值,但价值不在于帮助个人认识美的事务。

如题目所说,个人想要欣赏美,就直接到生活中去发现就可以了。不去想事物的科学性,实用性,抛开它与其它事物和人的关系,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到它身上,其他事物退化为背景,自己的烦忧清除出脑海,除了你要审美的对象,心无他物。

观察它,让它与自己互相作用,交流,感受它的美。

就可以了。

每天做一点审美的事儿,求真的事儿,求善的事儿,人生就会用更加完满的一天。

这样的日子过多了,就组成了有真有善有美的人生。

2019-08-12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