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out: post
title: "《印度佛教史》读后感"
date: "2023-06-14 11:59:13"
categories: 阅读
auth: conge
tags: 阅读 读书 读书笔记 宗教 历史 佛教
封面 |
信息 |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edia/book/2021/09/16bfb6ff8c-a33a-452c-aa29-152d60a48d2a.jpg" width="100" /> |
《印度佛教史》<br>作者:平川彰 <br>翻译:庄昆木<br>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br>Tags:宗教史, 佛教, 历史, 思想, 非虚构<br>Star:四星 |
为什么读这本书
长久以来,我都是个无神论者,或者说被教育成无神论者。提起宗教,首先进入脑海的就是马克思那句著名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然而,今年年初发生了一些事儿,让我不再是自认是个无神论者了,同时,我也没有宗教信仰。毕竟,宗教是个什么东西,我完全没有了解。
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过一行禅师的《佛陀传》和其他一些有关正念生活的著作,和一些关于冥想的书,自己也练习一些简单的冥想,觉得很有帮助。于是,在参加的一个读书群今年6月组织共读宗教史时,我选了这本《印度宗教史》,来认识一下佛教。
内容
从地域上,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于印度,说起来,也成熟于印度。之后,传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日本,产生了各有其特色的中国佛教,藏传佛家,南传佛教,日本佛教等。
在印度,佛教却经历了从公元前5世纪立教到公元1200年左右灭亡的过程。灭亡的原因,作者并没有展开,但提到了两个主因:一是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对佛教教团寺庙的杀戮破坏,一是佛教发展中教义渐渐与印度教融合,其民间信众最终被印度教吸收了。
本书将印度佛教从立教到灭亡的过程,按照教理的变化分为了四个时期,命名如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据说作者的主要学术成就在对大乘佛教的研究,反映在作者在讲述大乘的历史时,将大乘佛教分为早期和晚期两部分讲述,在书中占的篇幅最多。书就是按照这四个时期编排为五部分。每个部分,大致都介绍了对应时期的教团组织的发展,主要的经典的内容、作者、以及彼此的关联,主要的教理。
本书作者最重的研究方式,是文献的考据,也有些佛教崇拜文化遗迹的考据,如佛塔。他花了大量篇幅,借助文献翻译传播的年代,教理的连续性等,去厘清佛教个主要经典的成立时间。这对史家和佛教教理的研究者很重要,理清思想源流的走向,有助于理解历史。对普通读者如我,则不那么有吸引力。
总结一下我从中学到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中偶尔提到基督教,是因为我读佛教史的时候同时读了基督教史,难免互相比较。
- 佛教有三宝,佛,法,僧。佛就是开悟的释迦尊者,也是佛教修行的目的,成佛。法就是佛悟得的法(无常,无我,涅槃)。僧就是聚众修行。
- 佛这个词虽然就是开悟的人的意思,但在佛教里,只称释尊为佛,表示尊重。释尊后悟道者,称为阿罗汉。
- 佛的直接开悟是不可教的。于是他发展出了开悟的路径,也就是四向四果,乃弟子的证悟阶段。
- 佛陀传法,弟子组僧伽。于是有所传的教法,有为僧伽定立规矩的律法。成为佛教徒,要守戒,出家受戒就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守戒就是在家居士。成为基督徒,无需出家,只要信仰。
- 佛陀倡导众生平等不只是用说的,他处的时代不是宗教真空,然而宗教是高级种性男性的特权。佛祖立佛教,任何人都能加入,不论贫富,不论贵贱,不论男女,实实在在!然而有人预言说佛法正法当传千年,因为吸收女教众,减去五百。似乎这就是有佛灭后五百年,便是灭法时代或者末法时代说法的来源?无论如何,现在佛灭已经快三千年了,佛名佛法仍传。
- 佛教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挺有意思的。释尊本身是放弃继承王位的王子。悟道之后,其家人多也皈依。后来,阿育王皈依佛教,将佛教传遍全印度。阿育王信佛教,各种建塔立碑,教民众行善。所以佛教徒一开始,似乎并没有被世俗权力破坏压迫的事情发生。这比基督教徒的遭遇就好很多。
- 而且,佛教戒律第一条便是不杀生,这是大智慧。如此,虽然教众因为对教理或戒律的理解不同而分裂,却没有发展出你死我活的宗教审判和杀戮。
- 教团根本分裂是因为“十事”,教团分为上座和大众两部。而两部之后又各有分裂,成了十八部。教团根本分裂标志佛教从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
- 书的第二部分讲部派佛教,重点在部派佛教对“法”的研究(研究文献称为“阿毗达磨”)。佛灭后,有佛法和戒律的第一次结集,有了法藏和律藏经典。部派分裂后,上座部和大众部各自分别结集。在佛说的教法的基础上,各个部派根据自己对法的理解,树立发展自己的学说。这就是论藏。于是佛教典籍有三藏:经藏,律藏和论藏。经就是佛说法的记录,律藏就是各种戒律和有关戒律的事件记录,论藏则是论文,对各种佛教教法的研究、议论、辨析。
- “阿毗达磨”大部分是对佛法和戒律做各种更为精细的分析工作,寻找分析各种实在,至不可分。如此,部派佛教发展出了百八烦恼、有为法、无为法等等等等,把佛法扩展到极为细致。后又采用地狱说,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三界五行,有情的六道轮回,三千大千世界,又发展出宇宙的“成住坏空”,因果循环,影响因果的业力。最终落实到要通过修行,可过信、慧、定三门之一入圣道,断尽烦恼。
- 大乘佛法轻视部派佛教,称其为小乘佛法,并无部派自称小乘。大乘小乘根本区别就在对修行圆满的理解,大乘认为利他是必须,要“因为渡他而自己也得度”,方为圆满的教法;同时认为只追求个人开悟成佛的部派佛教为小乘。
- 大乘佛教标志人物是龙树和中观派。中观派注重找出认识中的矛盾,然后消弭分别,用的方法是,破邪显正(也就是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穷尽真相不是什么之后,真相便显现)。
- 初期大乘佛教是学习佛陀成佛之前的行为。菩萨就是追求觉悟的人,也就是seeker,只要自己发愿,有信仰即可(这似乎与基督教类似,入教得先有信仰)。有了菩萨的自己,那就起自利且利他的修行。
- 第二期大乘经典的核心是如来藏,也就是如来结胎于每个人的自性之中,为各种烦恼所隐藏。破除对自我的执着,对阿赖耶识的执着,就能见如来,开悟。说一切有情都有如来藏,也就是成佛的可能。如论怎样轮回,只要去除污染覆盖,便能成佛。因众生有如来藏,所以会不喜欢苦,向往乐与宁静。
- 瑜伽行派也叫唯识派。唯识派的教理,实际上用一句话描述,就是人所能见的,统统来自于识。一切只有识。
-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咒语,手印,身姿等等,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密教。到了密教阶段,除了读经,就发展出在修行时要模仿佛的姿势,念诵说过的话的修行方式。并且,那些姿势,咒语被赋予了广大神通。
- 密教是怎么解决那些身口意三密的手印,身姿,咒语,曼陀罗是哪儿来这个问题的呢?毕竟密教成立时,佛灭已经几百年了,而且佛陀也没有留下什么画像什么的。密教发展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佛教派别的新教义,引入了更深一层的神秘主义。认为教主不是释迦尊者,而是大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觉悟成佛,然后“为了救度众生现种种身”,显现为四佛(神变),曼陀罗中有释迦院,是否对应释迦摩尼?密教中说释迦得开示,进入“色究竟天”得毗卢遮那佛本质,成毗卢遮那佛,再入释迦身。这就有点儿上帝在耶稣中“道成肉身”的意味了。而毗卢遮那佛能入释迦身,也就能入凡夫身,使得凡夫得以成佛。所以,身口意三密可以由直接降临的毗卢遮那佛传给教众。
- 超岩寺的破坏,标志印度佛教的灭亡。13世纪时,伊斯兰入侵,印度佛教灭。一个原因是,佛教是有组织的教团,而不是民间宗教。教团被灭之后,佛教的主体性就丧失了。民间信众逐渐密教化。
以上知识点不涉及精妙教理,只代表我自己的理解。若说佛教教理教义如大海,本书便是海边一贝壳,我取的这几点,大概如细如微尘。
读者诸君即便无法见浩渺之大海,也不妨捡拾此一贝。
感想
- 佛教经典在中国很早就翻译过来了,但用的是文言汉语。其中许多名词,我都不知道意义。这是因为佛经中用的词,尤其是名词流传到现在,要么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常用,要么有了新意思。所以中国佛教经典,对我这样的对文言文有阅读门槛的人来说,有一层隔膜。据说原作者写作时,用的是现代日语,作为科普来写的。但是在翻译到汉语时,如何翻译就成了问题。最终为了和经典对应,还是翻译成了已经成为文言词语。于是,这书读起来,对我有点儿难。
- 一个有趣的观察:佛教纪年,似乎总谈佛灭后多少多少年。而基督教,则谈的是基督降生后多少多少年。
- 佛陀教下许多戒律,并不一定是那些戒律都能帮助成佛。在我看,戒律是这样来的:佛陀自己为了成佛之前,做过许多修炼,包括出家,拜了几位师傅,经历过坐禅,入丛林苦修,与他人共修,断食,乞讨,等等那些事。而成佛之后,也没有必要改变,仍是继续做这些事儿。这些事情,是否有助于成佛,可能并不确切知道。哪一个会有帮助成佛,哪一个只是自己的生活习惯?于是,作为佛,不打诳语,向人宣法的时候,自己如何作为就都如实说了。当他有了追随者,信众,成立教团的时候,一群人聚集一处,要有行为准则呀,不然就乱套了。大家一商量,就按佛陀所做的来吧。所以,就照着佛的行事来制定了佛教中的律。
- 佛教的法是对的:无常,无我,涅槃。佛教教派再分裂,教派之间再互相批判批评,也没人反佛说的无常,无我,涅槃。成佛也是从认识相信到体验上经历到这些的过程。
- 佛教之内的觉醒者,开悟者,都会认为佛教是对的。因为,佛教徒开悟之前,所做着的,都是佛教给的事儿。其实,佛教之外也有醒觉者。基督教有,印度教有,犹太教有。他们也都会认为自己的宗教帮助自己实现了开悟。然而,随着不信教的人增多,无神论者开悟的也有。所以知道,加入宗教其实也非开悟的必要。
- 我发现自己很难理解密教。且不去理解吧。
-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宗教无法信服,也不要抵触宗教里的教法,甚至修炼方法。没事儿的时候,不妨试试看。
- 实在不信,可以试试读西方哲学的斯多葛主义。与佛教的许多看法非常相似。
结语
佛教说的成佛,是值得的。人生大事,仅此一件。
佛陀所说所做的,无非是想展现给世人他所体验到的。
我信佛,对许多佛教教理也很有共鸣。但我不会皈依成为教徒,也不会纠结教理谁对谁不对。他们也不需要我的皈依。
佛陀不是佛教徒,耶稣不是基督徒,他俩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分别心……
而宗教的种种事情,是聚集起来的信众们搞出的。
做信徒,不做教徒。
It is what it is。
2023-06-14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