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layout: post title: "2023 十月读建筑,觉醒,断食,经济,小说……13 本" date: "2023-11-02 10:04:32" categories: 阅读 auth: conge tags: 阅读 读书 读书笔记 建筑学 断食 觉醒 小说


引子

本月读了 13 本。

建筑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26840301.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1. 走向新建筑

[法] 勒·柯布西耶 / 2016 / 商务印书馆

2023-10-17 读过 | 建筑学, 艺术, 文化, 美学 | 豆瓣评分 8.3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5409851.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2. 走向新建筑

[法] 勒·柯布西耶 / 2021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3-10-06 读过 | 建筑学 | 豆瓣评分 8.2

我给它【4星】:人类对自然的秩序并不满意。

也许,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开始于在洞穴岩壁上划出一条直线,又一条平行的线,再加一条与这两条垂直的线,然后再画一条垂直线。在火堆散发出的摇曳光照下,盯着那个“#”,忽然觉醒,说,这才是世界该有的样子。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初是在1923年出版,正是在工业革命约百年后。当时,人文主义正在各个方面瓦解古典主义,人的精神逐渐开始取代神,被奉上神坛。柯布西耶无疑是在建筑上吹响人文主义趋势的号角的人。他说,建筑是工具。不要装饰,要简洁,要数学,要学工程师的审美。他认为工程师的,数学的,简洁的,无装饰的,为了平凡大众而建的,工业化大生产的住宅,才是建筑的未来,才是美的。“任神庙坍塌把”,他这样说。他赞赏工程师制造的轮船,飞机,汽车,以它们为美。然后按照井字,造起了钢筋混凝土“盒子”。

站在本书出版的一百年后的你我,见过了不少犹如钢筋混凝土丛林的城市建筑。你怎么想?我同意建筑师应为大众建住宅,也同意工业化的大生产,构件化的建筑原料,是解决“向大批量的人短时间能提供舒适住宅”这一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不起,别告诉我那是美的,或者那才是建筑,才是人的精神。

工程师的工作真的就美吗?我是读心理学的,我知道,心理学有个专业叫做人的因素,专门给工程师的“非人”工作擦屁股的。现在的互联网做App的公司,几乎都要请懂心理学的去做UI(用户界面)研究,而不是让工程师想怎么来怎么来。工程师的创造,必须适应人的习惯,人的因素。工业的设计,工程师的数学,数学的简洁并不总是让人适应。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然。人在自然里才是人,在钢筋水泥盒子里,成了被豢养的兽。

柯布西耶没有明说,但他似乎一点儿也不喜欢自然。他把自然的或复杂的元素(译者陈志华将其译作花活)视为说非人的,不必要的。他看不到,百年后,机器般大批量生产的建筑,那些线、面、体,那些钢筋水泥构件,搭成的无非是牢笼。令人生厌,将人异化,与自然割裂。我们已经被囚禁。难道这还不够,难道我们还被要求赞美它,还要自嗨,还要奉理解不了自然的复杂之美的简单头脑为人类之精神……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想起安 兰德的小说《[[源泉]]》中刻画的建筑师形象,霍华德 洛克。《[[源泉]]》对与人类精神的推崇,与这本书的的作者如出一辙,同样是将人的精神作为神来塑造,崇拜的。查了一下,源泉中建筑师的原型似乎不是勒·柯布西耶,而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不过,我有这种感觉也并非无风起浪:柯布西耶与赖特同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并列的四大师之一(另外两人是格罗皮乌斯和密斯)。

我当初是多么喜欢《[[源泉]]》。现在不了。

此书原文是法文,且译本众多。我先读的陈志华的译本,应该是从英文版转译的,书后附了英译者序。我还快速浏览了一遍从法文直接译出的,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陈红译出的版本。我感觉后者翻译和编排都比前者更好。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6218754.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 2023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3-10-21 读过 | 建筑学, 建筑史 | 豆瓣评分 8.6

我给它【4星】:梁在古建筑的时候,先从文献入手,介绍古籍中有名的壁画中记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规模年代,之后介绍现存实物。介绍实物时候,大概按照的是先介绍木构建筑,再介绍砖石建筑的顺序;在地理空间上,则是先北方后南方的顺序。每章最后则总结所对应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

文献中,多记载皇家的宫殿,园林。只有极其少量民宅记载。

中国人的崇古似乎没有表现在建筑上。朋友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读带建筑原则”一文说,古人尊“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的原则,认为建筑是为活人方便的。既然是从“便生人”之观念,于是不喜欢就推到重建,重建也不会尊古,而是当下什么技术时兴就怎么来。王朝更替,往往拆旧殿取材盖新宫,要么就一把火烧掉,宣泄内心恨意。导致元代帝王宫殿几乎没有留下的,只存在于文献中。而留下的实物,多是庙宇,祠堂,陵墓。大概是历代造反的人们对神佛祖先还有些敬畏。

因为自己是建筑和古物的双重门外汉,所以此书读来,颇为吃力。为了消解阅读的苦闷,就一边读一边去查找书里提到的实物建筑是否现存。所幸的是大部分砖石多数建筑还在。而木构建筑往往就容易遭破坏。拿书中提到的我的家乡(天津)的两个古建筑来举例:天津独乐寺的观音殿是梁思成重新发现的,经他考证是辽代建筑。后来人考证是唐代的。文革中独乐寺没有被毁也跟梁思成的冒险保护有关。而他在宝坻县发现的另一古建筑三大士殿,则没能逃过被毁的命运,战争时期被拆了取木架桥了。虽原址重修,但也是假古迹。

在中国当下,建造学科被统称为土木工程,应该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多为土木构造(砖瓦也来自土的烧制),用石少。用石头做建筑材料时,也常常是把石头当木头用。

对比柯布西耶在1923年已在西方提出要走向新建筑,梁思成在中国从1932年才开始田野调查,重新发现自己的古老经典建筑语言,可谓唏嘘。

约翰 杜威在1934的《艺术即体验》一书中提出,一件艺术品或一座建筑,如果没有经过人的体验,那就相当于没存在过。我们没法通过一本书去全面的体验建筑,只能通过一本书去体验一本书,或者体验体验作者的体验。在《中国建筑史》,我们跟梁思成去体验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语法。也许可以将此书当作索引,去实地看一看所列实物。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4974775.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4. 认识建筑

[美] 罗伯特·麦卡特 [芬] 尤哈尼·帕拉斯玛 / 2020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3-11-01 读过 | 建筑学 | 豆瓣评分 9

我给它【3星】:本书带我们从空间,时间,物质,中立,光线,声音,居所,房间,仪式,记忆,地景,场所等十二个概念去认识建筑,每个概念所属章节,由一段引言介绍此概念与建筑的关系,然后通过通过建筑实例的照片,平面图和解说词的方式,带领读者通过照片,如同旅游一般的,去欣赏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

我发现自己对建筑的兴趣并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其地景,而地景中必须有水。日本北海道的水之教堂,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美国宾州的流水别墅,日本京都的桂离宫等都是我喜欢的建筑。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滨水。光影声音,居所房间,仪式记忆,都比不得一汪活水的生命力,让我醉心。

有研究表明,人类潜意识都会对平原上的湖水的景色心生亲近,而那正是人类学发现的人类在非洲的起源地的景色。所以,我心之向往的,乃是人类共同的故乡。与之相比,什么样的建筑,都逊色不少,或者,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书没有激起我要去看那些建筑的心,倒是提醒我,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周围的建筑。

我为十二个主题各写了几句话,罗列如下。

空间:人制造建筑,在自然空间中隔出人造空间,装载自己的身体——身体何尝没有一个内在空间?自然无限,内在无限,建筑空间则有限。当人痴迷建筑,就离开了自然,也离开了自己。

时间:一座建筑如何彰显时间?它本身就凝聚时间。站在古老的建筑前你无法不感到古老,现代建筑也有着自己的时间烙印。而有些建筑,比如博物馆,本身就承载各种人类再时光中遗留的造物。你可以在其中,遭遇不同的时间。

物质:物质主题下的建筑,几乎都是石头建筑。建筑并不隐藏它们原本的质料,哪怕经过岁月而有所侵蚀:那正是它们光荣的勋章,一种与自然交辉的美。

重力: 提到重力,立即就想到支撑。人靠骨骼支撑起身体,建筑靠墙,柱,梁,梯支撑处空间。支撑就是反重力。突破重力就是飞翔。鸟类和飞机,是飞行的空间。

光线:光与影,明与暗。如果人觉得危险,则光明会减轻焦虑,黑暗则会使人害怕。安全时,则不必特别明亮,暗影也会增加亲密感。建筑应当使人安全。窗如眼,白天阳光照进心灵,夜晚,心灵照亮黑暗。

寂静:在地球上,寂静不存在。即便外部一切都平静下来,我们的心跳依然驱动血液在身体中流淌。寂静只存在于不听的人的脑中。建筑不用声音,靠存在说话,诉说岁月,岁尾寂静之声。建筑靠体验,如果它能让你沉静下来,听见自己,那是寂静的力量的彰显。

居所:建筑营造空间。当人住进去,它就成了居所,当把感情注入,它就成了家。它最终承载我们的生活,并幻化成自我的一部分。然而,书中介绍的住宅,却没有一个是我想搬进去的。现在住的地方,就很好。

房间:人,在远观的时候能体验建筑,在建筑内部,只能体验房间,一次一间,在此时此刻。那间房间最重要?“我的那间”。

仪式:一个人或许已经忘记了仪式的来源,但它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固化在建筑中。仪式,让人超越于生活,把神圣感带入日常,聚集非常的能量。

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会有我,有时间,有空间,有建筑。而记忆,并不可靠,可篡改,可粉饰,可擦除。但建筑可以帮助我们,记住重要的,逝去的。回忆,则需要我们重新走进去,激活。

地景:地景既是地理环境也是文化氛围,建筑无论是融或是突出,都无法脱离地景而存。人们喜欢开阔的视野的地景,同时与拥有建筑的庇护。

场所:场所处于地景之中,具有体验连贯性和某种意义。作为场所的建筑在讲述故事,且要求人参与进故事中去。也许很难用语言说清,但一旦你走进一个场所,就会被其所蕴含的气场所影响,赋予自身角色去扮演。服从或退出,本能会替你做出选择。

觉醒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10791825.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5. 觉醒之后

阿迪亚香提 / 2012 / 华夏出版社

2023-10-20 读过 | 觉醒, 修行, 心灵成长 | 豆瓣评分 9.2

我给它【5星】: 所有能读懂这本书的人啊,我愿与你交朋友。

我以前读过所有的灵性相关的书中,几乎都是灵性导师写给想要觉醒开悟,但是还未曾开悟的人的。那些书是一种指路牌,标出各种路径和修炼法门,意图引导人们开悟。对于已经有过开悟经历的我来说,用处不大了已经,我只能凭直觉印证之。

这本书不同,它是写给开悟后的人的。书中讲述的开悟的经历,表现和体验,都印证了我的经历和体验。如书中所说,我经历的属于短暂而不是永久开悟。同时,作者说的短暂开悟之后可能会陷入的误区,我同样几乎一个也没逃过。书中说开悟后会产生优越感,会陷入抑郁,我都中了。书中说的应对方法,真是针对我之所需的良言。没有别的,只能细细领受之。

此书替我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开悟之后,仍不知道我的人生要拿来做什么。我有些为此有些不解。但书里告诉我,这很正常。应对这种情况的方式,就是不推不拉,不被它附着,等着人要有目的的妄念脱落。妄念脱落,实相才能出现。

放弃成功,放弃做屋子里那个正确的人。去失败,去犯错。

再次感恩遇见。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6360830.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6. 觉醒时刻

鲁迅等 / 2023 /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3-10-27 读过 | 文学, 小说, 政治 | 豆瓣评分 8.8

我给它【4星】: 书中所有作者,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于百年前,开中国风气之先。或学问深入,或思想包容,或行动果敢,引中国百年气象。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一个满足现状的,都要改变外界。他们要张扬青春,想要中国焕发新生。

陈独秀的文章,我喜欢《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篇,至少是新旧文化要竞争的态度。蔡元培《何谓文化》写出了百年前中国文化状态。胡适写新文学该怎样。傅斯年谈评论古典文学,主张摒弃。后一篇主张青年联合起来,先建中国社会,再加入国际社会。李大钊,闻一多是激进的。易沙白反孔教,评论孔子则说“孔子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惜哉”,钱玄同也反儒家,但没有易沙白文章写的好。刘半农的几篇都喜欢,他该是文章清楚,头脑清晰的一个人。鲁迅无需赘言,小说杂文均犀利。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气势不可当!

百年之后,又如何。他们的文字可以作为文学发出来。可如今,像他们一样的人,还发的出声音吗?

断食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edia/item/goodreads/2023/10/20/a8ae159a-ee86-4630-90db-dd805448164c.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7. Fast like a girl

Mindy Pelz / 2022 / Penguin Random House

2023-10-24 读过 | 断食, 健康, 女性 | 豆瓣评分 0

我给它【4星】: 这书帮我确定信心,去尝试一次72 小时长时间断食,激发身体产生大量干细胞,以加速我身体的恢复过程。

书的前三章是断食原理和益处的介绍,面向所有人。从第四章开始,才开始针对女性的生理周期介绍如何根据激素变化和自身目标采取不同的断食策略。

作者认为,断食是一种工具,但并非万能。你得知道自己的目标,了解自身的状况,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一工具。同时,食物也是工具。于是,除了断食策略,作者还介绍了在进食窗口,根据生理周期和自身目的应当选择怎样的食物。把这些合在一起,她给出了一个30天为周期的断食/进食策略。并且结合不同的需求,微调策略,使其符合个人的目的,比如减肥,调节荷尔蒙,提高脑力等等。

读这书的时候,一个问题一直萦绕脑际。虽说男性的荷尔蒙没有想女性的那样的周期,难道男性就没有其他的类似女性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吗?记得读《认知觉醒》的时候,其中也提到过人的精力,创造力,体力也有涨落的周期的。在已婚夫妇中,如果发现男性生理周期会因女性伴侣的周期影响,我也丝毫不以为奇怪。也许,也该有人研究一下男人的周期?

在书中还学到一个育儿窍门:带孩子去商店,如果孩子要买零食的话,她必须能读出营养成分列表前四项,且这四项中不能有糖才可以。

经济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5546622.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8. 置身事内

兰小欢 / 202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10-31 读过 | 宏观经济, 经济学 | 豆瓣评分 9.1

我给它【4星】: 经济学研究,很难避开政府,因为世界各国的的政府出了制定经济政策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话费具体影响经济。而在中国,就更无法避开政府了,因为除了通过经济政策塑造经济环境,通过政府采购影响具体经济之外,政府通过国有企业下场参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融资投资,招商建厂,生产销售。

中国政府结构,行政划分,税收办法,政绩考核,人事任免,往往都对地方经济有重要影响。本书特色,正是将政府的结构与职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介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政府经济职能的状况和变革,来说明和解释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可以看出作者尽了很大努力只把话题限制在经济领域而不涉及政治,把政治经济的博弈简化为经济现象的互动,对政府只做经济方向上的建议而少做得失上的评价。其对政府由“生产型”就需要逐步向“服务型”转型建议和和将税收向地方倾斜的税制转型建议,其实反应了对过度集权和与民争利的反对的隐含态度。

小说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5571559.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9. 没有个性的人

[奥] 罗伯特·穆齐尔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17 读过 | 小说, 文学, 欧洲思想 | 豆瓣评分 8.7

我给它【4星】: 作者穆齐尔用小说的形式写20世纪初欧洲的思想,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思想的载体,以人物个性反应期思想内核。作者在每个人物出场,都会做大量的交代,写出人物所代表的思想,之后用人物之间的互动,来表明思想之间的关系与状态。而小说的主人公被称为“没有个性的人”,也可说谁没有内涵,没有思想的人。他作为一个观察者、体验者、思辨者而存在,帮助读者咀嚼消化评判与其接触的各种思想。

本书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为19世纪的诸多思想做一总览,为旧思想盖棺,再为20世纪开门,引风气之先。虽然本书并未完结,但也已经做到了开思想小说之先河,且气势与篇幅皆为宏大,当得起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的称呼。

不过,我也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感受相当不好,不知道是不是该怪翻译还是原文就这么难读,可惜我不懂德语,无法评判原文语言。但就翻译的文字来说,满篇大长句,完全翻译腔,非常难啃。个人觉得这书应该配个词典。

14天,34个小时读完了这部煌煌巨著。虽然知道穆齐尔干了件什么事儿,也能体会他想要将诸多欧洲思想做成一道大餐的设想和匠心,但同时觉得自己没有懂得多少。作为小说,情节未免寡淡。作为思想史,读起来不觉得晓畅。作为译著,觉得难读,许多词语不知所云。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25796120.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10. 小径分岔的花园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 2015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31 读过 | 小说, 文学 | 豆瓣评分 8.9

我给它【4星】:博尔赫斯是写小说的高手。他在一篇文章中(是收录在《[[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的第一篇)提到,并不是他写出了小说,而是小说通过它被写出来。所以,他成为高手的方式就是写。写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能写出什么。你只有写,小说才可能找上你。不然,小说找上文盲,只能把他变成说书人,而变不成小说家。

他想用虚构的小说去逼近真正的现实。他很厉害,以至于,这个集子里的几篇小说,你都根本看不出来他在虚构,比如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五篇。

其他几篇,《环形废墟》写一个至死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的人。读者诸君,有没有试过从自己的大梦中提前清醒,而不必等到死亡降临?而那个你所惧怕的死亡哦,恐怕也伤不了你分毫。 《巴比伦彩票》是在为宇宙的不确定性做传。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

《小径分叉的花园》,人人都在说谜底是时间,是平行宇宙。也许。但时间存在吗?赶快从梦里醒来吧。谜底其实是梦。

读完小说,是时候回到虚构的现实去了。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0159082.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11. 只爱陌生人

[英] 伊恩·麦克尤恩 / 2018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10-31 读过 | 文学, 小说, 英国文学 | 豆瓣评分 7.7

我给它【4星】: 小说开端的引言,预示着小说主题是旅游的,信任的。

小说也的确是从旅馆开始,写一对伴侣游客。于是就此产生的谜题,“陌生人”是谁。小说一点儿也不着急,慢慢的写两个人的经历,见闻,二人关系就此得以反应。

作者的叙述,慢条斯理,丝毫也不急躁,把两个人的旅游状态写的细致入微。其实有些无聊。 然后“陌生人”登场了,是他们在酒吧认识的本地人。都说交浅言深不合适,但陌生人还是给他们讲了自己儿时的故事。

二人继续旅游,再次遇上该“陌生人”,被邀请去了家里,见了陌生人的妻子,一起吃饭,过了诡异的一天。至此,让人感觉有点儿不舒服。陌生人夫妻行为有些说不出的怪。

二人因为在“陌生人”家里的经历,且感受到了彼此间的关系重新焕发了激情。觉得应该再去拜访一下“陌生人”。而就是这次拜访,谜底揭开。旅游的两人才是题目里的“陌生人”。阅读至此,小说的张力爆发。释放出的能量,将小说前面的所有的初读起来无聊的情节,瞬间激活,染上了颜色。是血腥。

不愧是“恐怖尹恩”。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36243264.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12. 床,沙发,我的人生

[法] 罗曼·莫内里 / 2023 / 中信出版集团

2023-10-05 读过 | 小说 | 豆瓣评分 7.8

我给它【4星】: 主人公,为了不工作,可以说是尽了全力。先是硕士毕业回家啃老。老爸老妈不让啃。于是跑到另一个城市跟朋友合租。为了付房租,去找个实习生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做梦。最终得罪人,又不想搞同性恋,与放弃工作。一边跟室友瞎混,一边去领救济。第一第二部,就这么点儿事儿。如果就这样下去,我还挺欣赏这个主人公:不跟生活妥协,硬气。

但是,他妥协了,去找了个车展的工作。虽然一开始也浪荡,但他祖母的葬礼直接把他吓尿了。他自己却以为自己醒了。开始拼命工作,成为最佳销售。虽然内心空虚,但口袋总是有了支票。

我为什么不喜欢他了呢,因为很简单,他是被恐惧支配的人。不去工作不是因为自己硬气,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而他终于要去面对生活了,动机却是害怕死亡。

从头到尾,主人公并没有一丝的成长。他一直都是个被恐惧驱动的小孩子,吓得连真爱降临都没能拯救得了她。想都没想他就选择了生存而不是生活。

作者写的好呢,还是不好呢?我给他打分很纠结。取决于他是写实还是要激励人。前者的话,他可以拿五分:大多数人都是在恐惧下生活。如果是激励人,他显然没有捅破“恐惧”这层窗户纸,告诉读者,一切都没问题,只要不是被恐惧推着走,那条路都可以走。如果是被恐惧推着,哪条路都是死路。

<img src="https://dou.img.lithub.cc/book/2285230.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13. 玛雅

(挪)乔斯坦·贾德 / 2007 / 作家出版社

2023-10-25 读过 | 哲学, 小说, 灵性, 觉醒 | 豆瓣评分 7.8

我给它【4星】: 2008年就标记想读的书,到2023年才读完。

忽然觉得,此书和《没有个性的人》很像,都是试图用小说的形式,给人类的思想做一个“时间胶囊”。“热带峰会”一章正是汇集了20世纪末人类面对意义问题思想。不知道贾德是不是有这个野心。

书的核心,无疑是安娜的52个箴言。52对应52张纸牌。而箴言对应的问题,则是宇宙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人的意义。这些问题,也就是贾德所探讨的。

书有三重叙事:荷西像法兰克讲述安娜的故事,古生物学家法兰克写信给前妻薇拉讲他与一对西班牙夫妇荷西和安娜的故事,作家约翰讲述所有这些人的故事。而且约翰有点儿主动推动所有这些故事的发生,对应那句箴言“假如真有上帝,他必然善于留下身后的线索。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隐藏秘密的艺术大师”。

实际上,每句箴言,书中都有对应的情节。贾德把这些情节编制的非常精心。玛雅是什么?少女,雏菊,五月花,巨大,主要,宏大,许多,幻想,世界灵魂。很多事情的发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意义。

所以,生命短暂的人类,不必着急在眼前的事情看到什么意义。

2023-11-02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