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引子

本月阅读主题是民俗学辅以卢梭的成名作,运动书籍和小说。

本月的阅读札记,以四本民俗学著作为核心。从《民俗学手册》的学科奠基,到《解释民俗学》的理论梳理,再到《忧郁的民俗学》对学科现状的担忧与批判,及《发须爪》对微观民俗的精彩剖析,勾勒出民俗学的概貌与张力。

其余作品则是扩展兴趣:卢梭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是天才之作,但其中也隐含了其思想的悖论;运动书籍《每天都是比赛日》提供了系统训练框架,把训练当比赛,把比赛当训练;小说《Dream Count》则通过非裔女性故事探讨身份与文化冲突。

民俗学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12/144e5dbc6b-af71-4657-9814-37d1f4d1a4e8.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1. 民俗学手册

2025-07-10 读过 | 民俗学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 分】:本书原版于 1914 年出版,在 20 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引进中国,恐怕为中国民俗学起过奠基作用。

引言部分中介绍了何为民俗学以及怎样为民俗学收集记录原始资料。民俗遍布世界,但民俗学发轫于 19 世纪的英国,与其殖民其他文化息息相关。按字面意思,民俗是“民众的知识”,其早期的研究框架就暗含有先进与落后阶段的,有文化与无文化阶层的,民众与精英人群的二元对立。“它把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都概括在内。”作者将自己的田野技巧在书中进行了详细的传达。比如,在搜集民俗资料时,最重要的是,找对有一手经验的人,并取得信任。

作为一本民俗学的概论型手册,书的主体部分按照信仰,习俗和故事把民俗大致分为三部分组织其庞杂的内容。信仰反应了人们如何看待世界,活物主义,万物有灵论、神圣化、感染和交感的原则贯穿于各种民间信仰当中;习俗是世界观的行为反应,人们按照世界观组织社会,安排生活,职业,历法,庆典,甚至进行娱乐;而世界观的语言反应则在各种故事歌曲民谣俗语中蕴藏。本书将民俗学研究对象以例证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让人直观的经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阅读体验就如同是参观民俗的文字博物馆,对百年前民俗记录和研究成果快速巡礼。其中材料丰富,让应接不暇。只读一次会对民俗学有一个从整体的浮光掠影的认识。对细节的消化掌握则须反复阅读。书中很少涉及理论与解释。只是说有什么、是什么,基本上不回答“为什么”但问题。

作者的另外一大努力是力争在民俗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之间厘清和统一术语,以减少交流中的误会。附录一种的术语表就是很好的尝试。附录的第二部分极为详细的列举了采集不同民俗时可以用来向当地人提问的问题。这对于民俗学入门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醒。附录三将印欧的民间故事做了类型分类,可以作为学者搜集民间故事时提供分类指导。此处透出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向民俗学者及爱好者普及采访技巧,使更多人有能力为民俗学收集可供研究用的民俗资料。

总之,本书是民俗学的概论性著作,是百年前民俗学记录的全面展示和速查手册,是教导学者进行民俗学资料收集的指导手册。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doubanbook/2025/07/22/ac18ed11-9545-4c14-8bec-2f55e1a5722a.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2. 解释民俗学

2025-07-22 读过 | 民俗学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 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欧美、日本和中国的民俗学史。民俗存在时间不可考证,大概有人组成社会的那一天,就开始有民俗了。但民俗学的年龄还不到两个世纪。欧洲民俗学大概从格林兄弟搜集民国时就有了,但公认的开端是 1846 年威廉·汤姆斯提出“folklore”一词。1878 年成立英国民俗学会为,1888 年美国民俗学会筹建都是欧美民族学的重要事件。柳田国男是日本的 20 世纪民俗学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1918 年 2 月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成立,1927 年 11 月,顾颉刚与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可算是中国民俗学的标志性事件。

什么是民俗?民的内涵不断变化,在民俗学的不同国家和阶段,其意义从农民,古人,下层民众,劳动人民,到民族全体,全民,民众。“俗”, 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民俗的早期形态都是偶然的民众个人行为,经过“模仿”和“重复” ,之间成为约定俗成的、被大众接受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民俗事象”。民俗在时间上可分为传统的和日常的。民俗事象带有符号性质,可以是物质的,语音的,过程的;其内涵所指的意义,是人们共同赋予和认可的。

民俗学研究民俗的起源和传播,依靠的是古书和民间流行的传说,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和表演。而现代科学的建立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展开,则将许多民俗文本化。但在民众那里,民俗不是研究,而是生活。

在搜集民俗资料的同时,对民俗的分类和类型解析,是学科的基本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民俗调查提出了完备的分类, 包含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信仰等 10 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又合并为精神生活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

通过语言和表演来表现和传播的民俗,可以文本化。对民俗文本进行研究是民俗学的又一内容。民俗的书面文本,根据加工的程度不同,主要分为记录文本、整理文本和重构文本。其中记录文本更有学术价值。而整理文本和重构文本往往面临“伪民俗”的质疑。现阶段的民俗学家对伪民俗采取的态度,比较倾向于研究它,而非评判或拒绝它。毕竟,民俗不但是传统的延续,也是当下的创造,如果能获得认同,伪民俗也可转真民俗。

民俗的语境,也就是指话语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给了民俗学研究以新的方向。语境作为民俗的上下文,赋予民俗以特定意义,且消除歧义。而民俗也可以透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其真正含义。民俗学的互文性,也就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田野工作是民俗研究的根本。是民俗的文本化/数据化的关键。书中单辟一章详细介绍了田野工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者从身体素质、精神状态、心理思想等方面做好准备。

书的最后一章介绍了民俗学的八个理论学派,展现了民俗学与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的紧密交互和练习。最后在结语中提出中国民俗解释的谱系学方法,指出必须考虑民俗生存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以更切合中国实际。

总体上,本书注重对民俗学这一学科的简史、工作内容、研究方法、理论派别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而对民俗事象本身,除了作为示例加以引用之外,就较少涉及。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10/1863b9924b-ab55-47a3-96b8-865b2dd4fb2a.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3. 忧郁的民俗学

2025-07-05 读过 | 民俗学 | 豆瓣评分

我给它【5 分】:本书为发表在各种杂志上文章的结集之作,修改之后集结成书。

第一部分“急景凋年”系列文章的前 7 篇,从民俗学毕业生就业难,引出学科困境及其历史成因,引出了中国的民俗学历史。自诞生起,民俗学经历了在周作人时期做文学材料和顾颉刚时期做史学旁证,最后回到社会学的大伞下寄居,始终没有取得独立重点学科的地位。捎带写了汉学家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民俗学家地位尴尬,虽借着为民俗文化申遗的运动风光一时,但学科仍不具有力量。作者暗示本学科的学者对自身学科历史和学理的挖掘和继承态度默然,或是原因之一。后面的十几篇,大概可以用其母亲的拥有被害幻想症状的“虚病”,串联起民间医疗的方方面面,比如巫医的“倒痰”,家乡的风水,通灵的“走阴”,他作为知识分子对西医、中医/巫医的两头怀疑,从五四到 80 年代到当下的“弑父”-“寻父”-“造父与夸父”的文化流变,最终把母亲的病归结为与个人与社会的都市性与乡土的脱离和分裂。

第二部分“草根·小剧场·空壳艺术”算文艺批评吧,但评价的是表演形式而非内容。从相声历史上“平地抠饼”到当今的小剧场相声和屏幕上的“喉舌”相声对比。居然提出了“喉舌”相声距离人民更近的论点。大概是批评郭德纲的“天价”相声和电视上相声不花钱。可实际上知道郭德纲的人,多数也是在屏幕上。他批判小剧场的封闭,认为这是一场新的造神的牛皮。怀念民间赛社和革命剧场的“空的空间”。

第三部分“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延续了前面文章的“精英对比草根”视角,指出政府官员对老百姓没有情感,学者对民俗的视角做不到尊重的平视或学习的仰视。就如同第一部分第 8 篇中的事例,年轻设计师用形似倒头饭的雕塑迎元旦,遭老年人反对;两个群体的讨论针锋相对却不了了之,整个过程民俗学研究者没有反应。其中反应了民俗传承的断裂,对话的缺位,研究的失焦。

第四部分“大春节观”,围绕春节写了许多应该。政府应该,商家应该,设计师/艺术家应该,教育者应该,民间团体应该。.. 在我看来,作者在这里陷入了自己所反对的精英的傲慢,仿佛民众自己不知道如何过节似的。

第五和第六部分是书评,前者评苏文瑜的介绍周作人的著作《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和《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后者评论北岛介绍其记忆中的北京的《城门开》。前者篇幅长些,大概因为周作人与民俗学的渊源。

本书在后记中有描述写作目的的两句话:“与其如说它是写给民俗的,不如说它是写给民的”,“向'母亲'和'土地'致敬的”。但就其行文风格来说,可以说距离民,土地,母亲都很远。无法走进母亲的内心,回不去自己的乡土,脱离了草根又不喜欢精英的作者,处于焦虑无着的状态下,用着小民无法听懂的语言,用批评者、观察者的姿态进行着精英的书写。

我是从看到“漫漶”二字起,感觉不妙的。但因为是在别人写的前言里出现的,怪不到作者身上。于是接着看。很快看到了“瞽者”(意为盲人)二字。就觉得此书是那种不知道怎么好好说话的知识分子书写。过于书面化的用语和表达,第一次见时,是《读书》杂志。当时还觉得《读书》的作者厉害,读书的人果然不一样。后来认识到,这要么是出于知识的诅咒,要么就是那些作者只想写给“自己人”看。“反精英”的文字,“精英”却味儿太浓,如同干嚼味精。忧郁的不是民俗学,忧郁的,是此种视角,此种书写。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09/193bc0bfe3-c735-40f5-9bf8-339cbcaf5174.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4. 发须爪

2025-07-30 读过 | 民俗学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 分】:1928 年由开明书店印行,后 1987 年影印出版,2007 年再版,是中国民俗学早期的作品。作者先是在报章上发表同名文章,引发了学界和民间的热烈回响,于是在文章基础上扩成书,文风上兼顾了学术和通俗的趣味。

毛,长于头顶曰发,生在嘴边为须。手指和趾甲的末端的角质,“附肉为甲”,不挨着肉的部分,是爪。发须爪这三样东西,在现在人眼中,是要常常清理的,剪去了也没什么。女性还有长发的传统,而男性里若有头发胡须指甲过长的,会被认为是不卫生。但作者指出,在“未开明”的古人那里,发须爪得到的对待与今人有别。

人们都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显示的中国人对身体的重视。毛发爪甲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受到同样的礼遇。比如,古人成人是不剪发的。小儿剪胎儿发或者修剪指甲,都要择吉日而行。而修剪下来的发爪,也要好好保存。一是因为人们相信发爪为人精华,动物吃了会成精;二是因为,人们相信发爪与本主通感,发爪若受到虐待,本主也会遭殃。巫术蛊术中都有利用发爪兴风作浪祸害本主的法术。三是因为人死之后,尸体埋了之后,血肉易化,发爪长存;而这种不洁的发爪不但不能治病,还能致病。

头发作为本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在极其重要的场合,也会交出去:比如婚礼的结发仪式,代表把命交给对方;一些祭礼中,以发爪代替本人,烧给天神或埋给地祇献祭,去祈福或赎罪;建筑过程中,也有用人的发爪做奠基的。同样因为它们代表命,削发拔除指甲之类,也成了重要的刑罚。在古人眼中,这刑罚疼痛还在其次,伤命才是结果。不过,用发爪代替,已经人道多了。毕竟,《翦商》商带祭祀,都是用活人的。

人是可以入药的。这应该也很好理解,毕竟现今仍有中国人讲究“吃啥补啥”。要不是有法律和禁忌拦着,人间真得成地狱。古药书中,有“人部”。健康人的发爪能治病,也就说得通了。

如上,透过须发爪三件小事物,作者发掘了“古今人的药物观,治疗观,病因观,身心关系观,祭观,刑观,时观,死观,死后生存观”,叹为观止。

哲学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09/1863c735d7-e637-48ff-83f3-70708f36acd3.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5.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2025-07-02 读过 | | 豆瓣评分 7.1

我给它【8 分】:卢梭的第一篇论文,成名作,亦译作“论科学与艺术”,题目来自于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它的出版,仔细看来,充满灵异,反常和悖论。

灵异:卢梭撰文称,自己走在路上,边读报纸。在看到征文题目后,忽然千万新思想一起涌现,同时身体难承受巨大情感的冲击,以至于他不得不躺在路边树下,在激动万分和不知不觉中流泪。“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观点和思想,既不是思考得来,也不是学习得来,而是来自这场忽然降临的灵异的神秘体验。在朋友的鼓励之下,他把一部分思想写下来,作为征文寄了出去。

反常:一般人可能会想,科学院征文,文章大概都会是赞扬科学带来进步。也许会有一些进步中的反思,但要想获奖,大概得是支持科学的立场。然而卢梭是反其道而行,抛出完完全全的反科学艺术的论点。“天文学诞生于迷信,雄辩术是由于野心、仇恨、谄媚和谎言产生的,数学产生于贪心,物理学是由于某种好奇心引发的。...,甚至连道德本身,都是由骄傲心产生的。由此可见,科学和艺术都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坏思想产生”。接着,他连哲学与文学,音乐,绘画和诗歌也一网打尽,认为这些浪费时间,毒害精神,败坏风俗、人心、判断、审美。其目的虚妄,其后果危险。更反常的是,科学院居然把金质奖章颁给了如此“反科学“的文章!而其获奖理由竟然是“说理的辩才和文章笔法的清新”——仿佛卢梭参加的是文学征文。当然,对于我们这些读翻译版的读者来说,怕是无法体验其文风的清新。在修习过逻辑学人的恶眼里,他的辩才,只能说一般。

悖论:卢梭本人,就是搞艺术的,写这篇文章前就写剧本,作曲。属于一边搞艺术,一边反艺术;举着红旗反红旗。难怪很多反对者以此攻击他的论点。当然,他可以说,内行人才知道行业弱点。但知道了之后,不应该就改吗?然而卢梭凭借这篇文章,开始出名,正式开始了他的哲学和文学生涯,一生不停的著述。以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名头青史留名。活成了他在其第一篇论文中所反对的样子,一步一步按自己的剧本,走向了真实生活的反面。

看卢梭的著作,必须把他的个人行为与其著作分开来看。其著作描绘的理想世界充满浪漫气息,来自于其清醒的经历。

然而,这个人一生中,大概就只清醒了那 30 分钟。

训练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12/04ffaeadee-999e-403b-b359-37d76e25bdef.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6. 每天都是比赛日

2025-08-01 读过 | 运动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 分】:先对题目说两句。我是个业余跑者。一部分跑者里对训练和比赛的态度是这样的:认真训练,把训练当比赛一样重视。而到比赛时,则把比赛当做与众多高手们一起跑次强度训练。所谓“每天都是比赛日”,宣扬的正是将每个训练日都当作是比赛的态度来度过每一天。比赛也许是从发令枪响起的时候开始计时,但,它在你决定参赛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1. 明确目标,第一章提供明确个性化目标,并形成“目标祷词”的步骤。并将一天要做的事情仪式化,重复目标祷词,随时检查自己的饮食,动作,休息,恢复,形成习惯。
  2. 为目标而吃:吃是蓄能,蓄能是为了去运动、恢复。本章介绍的饮食策略适合高代谢率和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人。吃饭是靠目标指引的。粗加工的高纤维碳水化合物为运动提供能量;瘦肉蛋白,为身体修复和恢复提供基础成分;健康脂肪,消炎、滋养大脑;多彩蔬菜提供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修复与免疫功能所需的抗氧化剂;足量喝水。
  3. 为目标而训练:Athletes’ Performance 训练体系动作 包括 1. 躯干支柱准备 2. 动作准备 3. 反应力量训练 4. 动作技能训练 5. 实心球训练 6. 训练相对功率 7. 能量系统训练。
  4. 为目标而休息:按摩,拉伸,睡眠,呼吸,水疗,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伤痛,促进训练的恢复。

以上四者统合起来,形成自律的习惯,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必经之旅。当然,本书写给最求卓越的运动员,教练员。

我自己的读后感是,即便书中说了,制定 100 分的训练日计划,并不一定要完成,向着 80 分努力就好了。但一个人要想完成这些任务,其实还挺复杂且困难的。读完了书,反而有了畏难情绪了。设定一个目标并针对其进行优化,才不会觉得这样的计划变态。对于我这样没有什么目标,或者生活中有着多重目标的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全盘接受这一套的。这也容易理解:本书的作者,正是来自运动培训机构。觉得难,花钱找他们就好了。所以这书,真的是该机构的广告书啊。

读者自取可用的地方吧。比如其发现人生目标的方法,我就觉得堪用:先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并快速选出在脑海中浮现出的 10 个词组,然后再在其中筛选出三个,根据其制定目标的祷词;之后反复重复形成“思想钢印”。书中的第五章的动作指导,也可以用作训练参考。

小说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googlebooks/2025/07/23/c9b77ada-800c-45f8-8b2f-de370dfd1f8c.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7. Dream Count

2025-07-25 读过 | 小说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 分】:本书 2025 年 3 月份出版,出版前被评为美国读者 2025 年最期待的小说。我语 7 月初去图书馆尝试借阅此书,发现纸质版有近 400 人排队,数字版也有 300 多人等候,可见受欢迎程度不虚。作者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出生在尼日利亚,生活在美国,在两个国家间游走。

什么是 Dream Count 呢?美梦数。关于爱情的幻想,西方人有白马王子,东方人有“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然而,现实往往是,“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欧美有一个词叫“body count”,原是战场上的歼敌数,在情场上则是性伴侣数。高 body count 的男性会常被视为有魅力,女性则被贴上不检点的标签,成为文化悖论。小说采取的是西方视角和女性视角,将“body count”浪漫化为“Dream count ”,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当然,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如此的浪漫化或者悖论,二者统称为“渣”。

小说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创造了四个主要人物,都是非裔女性移民,与作者共享身份。在美国的身份政治游戏中,此身份乃食物链顶端。要是再加上个性少数,就是绝对王者了。主人公 Chiamaka 是富家女,在美国留学到欧洲定居,家里都能当地买房支持。家底雄厚的她选择了做自由职业,写游记。疫情期间闲暇下来,开始回忆自己的一段段情史。 除了 Chiamaka 外,本书还通过另 3 个主要人物,彰显共同身份下的差异性。C 的闺蜜 Zikora,是职业女性、成功律师,追求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却选得都是不懂负责的男人,最终决定自己做单亲妈妈。C 的表姐妹 Omelogor,外向、不羁、不婚、性格偏男性化且强势的女性主义者。C 的雇佣的保姆 Kadiatou,来自于尼日利亚的底层,通过移民彩票来到美国,在旅馆做保洁,兼职做保姆。与前面三位的经济落差很大。

作者通过这些生长在西非,生活在欧美的黑人女性们的身份与阶层差异,深入展现了多重文化冲突:包括西方与非洲的文化碰撞,少数族裔与白人的种族对立,女性与男性间的性别张力,年轻人与亲代的观念不合,强权与弱势的抗衡。其中可以看到,被送到西方留学的孩子,在父母眼中被西方文化洗脑,不听调遣;而看似西化的年轻人,在西方文化里也并非如鱼得水,与主流总有着某种隔膜。这些冲突在小说中,有的得以化解,有的仍然卡在那里。 如何自我认知,以及如何在和解与斗争寻求平衡,是四位主人公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几个人物的故事中,Kadiatou 的故事最令我震惊。她在家乡受过割礼摧残,作者对割礼的描写采用第一人称,一句“painful pain”,道尽那痛苦极致且不可言说。来到美国或,她勤恳工作却遭遇强奸。而施暴者的政治精英身份直接把她拉入了公众舆论的漩涡。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里有着原型。强奸案在美国,只有 5%左右的定罪率。而小说和现实都指出,犯罪的男性之所以能脱罪,并不是案件没有发生,而是其的律师会挖掘出受害者的污点。曾经撒过的谎、犯过的过失,成为质疑受害者的可信度证据,从而使得定罪艰难。受害者往往因为不堪面对诉讼过程中被揭伤疤和污名化,而选择逃离的舆论的漩涡,放弃刑事起诉。荒诞且悲哀的现实!

小说是女性视角的女性主义书写,大概不易获得被男性读者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女性主义者往往把女性的困境归结到男权社会。而对于男性的不幸则选择性忽略不表要么将其归结到他们自身原因。其提出的解决办法,或是把女性塑造成为强大的具有α特质的“大女主”,要么是主张消解男性身上的攻击性使其β化。这条路如果走通了,将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利压迫。

2025-08-21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