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八月的阅读从政治哲学漫游至魔法与蘑菇的世界,自由与包容的主题如暗线般贯穿思绪。

引子

本月阅读主题是古典自由主义。但是主题之下,最终就只读了一本完事。倒不是我不喜欢政治哲学或自由主义。对于无论哪个主义,决定我好恶的有一条,是对于不遵从甚至反对你的观点学说的异见者,怎么处理。包容、协商、感化,都值得欢迎的;又哪怕是两厢分家,互不干涉,各自独立共存,也可接受。彼此消灭,不喜欢。依此,自由主义值得欢迎的。

然而哲学论述,往往陷入“应该主义”,令人厌烦:对世界应该怎样抱有强烈执念的人,往往难以包容异己。

此引子写于911纪念日。昨日美国保守派任务 Charlie Kirk遇刺,遭枪击后死亡。昨天的刺杀,与911恐怖袭击一样,都是不包容的极端势力对自由世界的暴力打击。刺杀与恐袭是自由的死敌。

自由的前提是包容。

哲学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09/18781afb4d-c4ed-4002-9a94-bdfde70b2536.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1. 古典自由主义

2025-08-13 读过 | 哲学, 政治学, 自由主义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分】:书是本好书,尽其力量讲清楚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在现代政治思想领域的复兴,在政治生活中的诉求。但最终也不免陷入了按照其理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应该主义”窠臼。

按照本书的观点来看看看时事。马斯克对于政府的态度,他在川普的第二任期的前一百天建立的政府效率部门的所作所为,正是缩减政府规模,让政府退出对文化项目的资助等等,是符合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的活动。然而,当初他采取行动时遇到的反对,和当下该部门的销声匿迹,表明了古典自由主义,并不是多受欢迎,而其的最大敌人,是嫌他们不够激进的自称清醒的进步左派。

当下的政治空间中,已没有留下多少古典自由派的空间。他们想要缩减政府规模和权力的努力,在人们依赖政府去做事的惯性下,难以刹车。

关于自由,我觉得每个人的自由从未被剥夺。我不认为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的边界是他人的自由“。容忍才是自由的边界。自由没有固定边界,随着情境和对象不同,此消彼长。人们自由的选择了容忍某些行为,对方就享受了采取那些行为的自由。如此,追求自由,也可是冲突的来源。只要一方选择不容忍,冲突即起。冲突可以靠协商解决,但遇到“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激进派,那就会有杀戮和消灭,啥自由也剩不下了。

政府与个人自由天生冲突吗?政府的权力来自群体权力的让渡与集合,而政府的自由,来自于个体的容忍。而政府要不要容忍个人,是其成员自由决定的。成员各自表述自己的利益需求,不一致的需求表现为冲突。冲突是自由表达所不可避免的,没什么可抱怨,也没什么可应该的。

一切原本自由。你眼中的的不自由,只是你对此感到厌恶。

心理学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googlebooks/2025/08/26/c842dcc6-6b6b-480e-8efd-1785fa875105.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2. What Your ADHD Child Wishes You Knew

2025-08-29 读过 | 心理学, 育儿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分】:ADHD,AD是注意力缺陷,HD是多动症。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行为多动,且鲁莽。注意力对于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有ADHD的孩子,不能专注自己的任务,容易被内在状态或外界环境分心。学习障碍、焦虑障碍常常伴随他们。这样的孩子因为自己无法自控,行为会经常受限,从而变得非常情绪化。换句话说,就是很难带。

但是,孩子是不是有ADHD,一定不要自己看几本书就下诊断,最好请教专业人员去看。如果真的是有ADHD的,应对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而本书,就是教给家长如何“陪养”具有ADHD的孩子,教会他们学习一些方法,帮助他们去应对日常生活,学业和社交上的问题,属于行为矫正。

作者提出了5个C的教养框架,分别是Self-Control(自律),Compassion(共情),Collaboration(合作),Consistency(坚持),和Celebration(庆祝)。自律或者自控,是要求家长面对孩子时,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共情则需要停下来,倾听和了解发生了什么和孩子有什么感受。不是从家长的感受出发,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判断情况、采取行动。合作:解决方案,最好是和孩子商量出来的,孩子的主动参与是成功的前提。坚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的(有时也是家长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关键是不放弃努力,给付出以时间。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划分成合适的任务,方便完成并看到进步。庆祝:每有进步,就用庆祝的方式肯定成果。记住这样的框架,有利于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ADHD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时,保证自己情绪稳定。

具体到实践中,5C框架有这样几个技巧: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针对孩子的学习,情感,社交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按照5C原则提出具体的建议。语言浅显易懂,建议实用。5C教养原则,对于没有ADHD的家庭也适用。

文学小说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googlebooks/2025/08/25/79308b2f-5f3b-4f74-8a41-0cd52f44f7ab.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3. 比句點更悲傷

2025-08-15 读过 | 生死 | 豆瓣评分

我给它【10分】:- 这是一本谈论死亡的书。相关话题的书,读过哲学家写的,小说家写的,医生护士写的,记者写的,临终关怀工作者写的。大师兄这本,角度特殊,是殡葬从业者角度写的。

一开始以为是日本人写的书。一边读一边还奇怪,怎么日本人写的书,人物的姓氏都是中国姓氏,难道许多国人在日本做殡葬业吗?后来才知道,是台湾作者。不能怪我,文字读起来,就与读翻译自日本的小说味道很像。此种错觉,也许是书中许多名词的用法,与我学的汉语很不一样缘故?比如,大师兄是负责接收运送遗体的“接体员”,这个职业,在我的头脑中搜索词汇,最接近的差不多是“运尸工”。

因为避讳死亡,与死尸接触的工作人员,常常被社会边缘化,搬运尸体的工作,通常也不会轮到大师兄这种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做。但是,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学历的人进入无需学历的工作领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抛开学校教育是否值得不谈,高学历的人进入边缘行业的好处就是,行业状况可通过亲历者的视角展开叙述,祛除神秘面纱。

大师兄是个很棒的书写者。他笔下,有不同的死亡方式,有百态的家属,有各种的殡葬从业者。而字里行间,映出了他对死亡的看淡,沉重的话题之间,总能见他爆笑的幽默。久病床前无孝子,付出最多的是傻蛋,大概是他的出的无奈真相。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最后一篇文章,他按照公司要求去学心肺复苏的急救术,得知200次施救最多也就百分之十的成功率。大多数被救活的,会成为需要被长期照顾的失能者。救命与延长痛苦间的界限就模糊了。教官问“你们学了急救,要不要救他们?随着“他们”在教官的口中从“陌生人”变成“同事”,“朋友”和”最亲爱的家人“,举手学员的数量从两三个,到七八成。作者想着自己的母亲外婆,收起了自己的幽默,最后还是举起了手。

对于生老病死再看淡,仍有亲情不可抛。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12/236bc33997-6276-45d7-9760-b1eacaa1b8fd.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4.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2025-08-17 读过 | 散文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分】:季羡林的散文集。

几篇除外,文章多数都标明了写作或发表的年份。好像是一篇主题为“悔”却回忆母亲的文章中,他提到自己自己出生年份,读过之后,对于那些标明年份的文章,我总会计算年龄,看看季老那散文中的见识观点,是几岁的发生。然后慢慢的,也开始来计算,文章写出时,我是几岁,玩一玩以当时的心态读文章的游戏。书是跨时空的对话。

发现,我出生时,他是个老人。然后,我做儿童,小孩,青春期,小年轻,成人,青年,壮年,现在是中年...他则一直是个老人。原来,老人是可以做很多年的。他做的散文,很多是写给年轻人的,可我年轻时就完美的错过了他。在燕园求学的时候,他应该还住在朗润园吧。听过他的名字,没读过他的书。年轻人,谁又在乎老人的话呢?

二月兰那篇最好,叩问自己,何为悲欢。不像是写给别人的文章,无须做出个样子。流露的情感更真挚。

还有回忆母亲的文章,说的是悔,悔的是年轻时离开母亲。里面也提到自己的母亲似乎说过,“早知道送出去就不回来,当初就留在身边了”的话。可是,年轻人,高天在上,远路在下,又有谁会满足于留下呢?

文章做出来,说到底,还是季老写给自己的那些更精彩。但,年轻的季羡林业不可能听年老的季羡林的的唠叨。我这上够不着年老,下粘不住年轻的中年读者,看看解闷儿吧。

没有问题的,自然也不需要答案。

魔法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doubanbook/2025/08/25/d8d52283-baae-42aa-ba63-a639d9a4d6a2.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5. 靈魂出體之旅

2025-08-15 读过 |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分】:实际上看的并不是这一译本,而是一个名为 Holly的网友的未公开出版译本。

在没有说明书的情形下,我尝试体验门罗机构的gateway experience音频的前面两张CD。发现这套音频与我之前接触过的冥想音频有所不同,它引导听者进入异于日常的意识状态之外,似乎带有某种目的性,引领听者在为某件事一步步地做准备。在找不到说明书的的情况下,我找来门罗的书来看。

我的直觉是对的,门罗音频,是引导人们体验"出体"的。出体即out of body experience,简写为OOBE,灵魂出窍。门罗四十二岁时有了第一次偶然自发的出体体验,之后开始尝试重复诱导相同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体验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多次与科学家联系进行相关的实验室研究。这些记录与研究,成为了本书的素材。本书前言与后记中有科学家的对门罗实验的评论和对门罗本人的分析。

门罗让我想起 荣格的梦的记录,清明梦,以梦入道,冥想中的异象,神通,濒死体验nde,叫魂……

书中门罗对自己的出体笔记按照一些主题进行了组织介绍,提出了出体后的人具有“第二身体”。出体后探索的世界有三种:当下世界(现场I),无时间某种意识世界(现场II)和与现场I很像但科技完全不同的现场III。并明确指出,这与梦境不同。

我看门罗的体验:出体不是做梦,但与清明梦并无实质不同。只是大多数人做清明梦时,不与现场I互动。门罗的出体体验,是回归一体的过程中,不肯放弃自我意识的结果,是不肯将观者与所观之物合体的结果。这限制了他体验的种类。又因为他要仔细研究出体体验,导致他的体验数量被其寿命所限制。他的功劳在于把出体体验的存在详细记录,又建立研究机构,发展出一些音频技术诱导此体验的发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另类意识状态。

此术有天赋大成者,名克拉克,于短短几个月内,穷尽所有现场III体验后瞬间成道。现在油管江湖姐的频道传法,可以一观。

会把门罗的系列音频听完,因为挺好玩的。门罗的方法太“慢”,但“慢”了,有些人才能看得清呀。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09/17320f0344-caa4-43a3-9438-031ecc99fee8.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6. 奇谭怪事录

2025-08-24 读过 | | 豆瓣评分 7.4

我给它【6分】:奇谭怪事,31个涉及神仙精怪,奇门遁甲,道门三宗,占卜驱鬼,法术器物的小故事。故事会水平,文字平铺直叙。故事呢,有的有些恐怖吓人,也有几个适合夏天摇着扇子将给小孩子听。

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探矿者屡遇险境却总被一个提灯人引到安全处。找到矿后回家,却听说母亲病逝,而重病卧床的母亲的照顾者说,有一段时间老人脚上常莫名其妙的沾上泥土。时间一对,正是他被人引领走出险境的日子。虽听着灵异,但却透着穿越千里的母爱关切。

倒数第二个故事,也可以说给孩子听。讲得是能让人美梦的“游仙枕”。故事的主人公,生活清苦,靠与同伴一起,用草纸换鸡毛,做鸡毛掸子卖钱糊口。机缘中得到的游仙枕,梦里能过上神仙般的好生活。用过几次后,游仙枕就被同伴偷走了。几番追寻,也无下落。然后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梦中的好日子。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和机遇,自己真的成为富翁,虽然与梦中的日子还差些,但也可以说是梦想照进现实了。后来遇到落魄的同伴,对方因为晚上做好梦,白天不进取,因此生活仍是一塌糊涂。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09/134344a7f1-73e9-4678-825f-775ff0ca9987.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7.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025-08-22 读过 | 小说 | 豆瓣评分 9.1

我给它【8分】:妻子和Storm两个人一致同意,11岁的女儿要再等等才能读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册。那我先来看看,这里有什么不适合的内容呢?

哈利十四岁了,在弗农姨父家过了几天不愉快的暑期生活,就被韦斯莱一家邀请他去看魁地奇世界杯了。这大概是他最不坏的一个暑假了。

哈利和罗恩都开始注意到女孩子了。哈利有了那种心跳漏一拍的感受。罗恩也发现赫敏原来是女孩。但怎么应对,则还是一团糟。

既然,暑假详细写了魁地奇世界杯赛,读者该会有魁地奇疲劳了;四个学院争第一的把戏也不太吸引人了,于是作者凭空造出的让更为危险的校际/国际勇士赛。负责挑选参赛者的火焰杯,把并不符合参赛要求的哈利也选成了勇士,与塞德里克一起代表霍格沃茨,与其他两个学校比赛。罗恩嫉妒得要命。而赫敏则开始她解放家养小精灵的事业。

他们最终共同面对挑战,但哈利得独自面对危险。包括勇士赛的夺命考验,报纸记者丽塔·斯基特的颠倒黑白的报道,更有伏地魔的黑暗阴谋。

伏地魔取得了哈利的血,重塑肉身,杀死了塞德里克。哈利再一次从与伏地魔的对峙中觉醒力量,抽身得救。而他带来的伏地魔归来的消息,并没有使得所有人信服。但,邓布利多总是相信哈利。

无论如何,这本书开始于魁地奇赛的兴奋,经历勇士赛的起伏,终于伏地魔返回的阴影。

不像前几册的反派被挫败的结尾。反派不但没有被打败,他还恢复了肉身,并开始召唤更多抓牙。想想看,当初追着这套书的读者,读完这一册之后,心里一定堵着块阴暗恐怖的大石头,得至少等一年才有可能搬开。

让才十岁出头的女儿长大一点儿再读,是明智的。毕竟书中角色的心智和经历,还远超她的经验。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09/130eea8501-2417-4b8f-bf72-e3ce0019fd64.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8.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2025-08-30 读过 | 小说 | 豆瓣评分 8.9

我给它【9分】:哈利15岁了。他已经是见过死亡的人。

伏地魔借助他的血重塑肉身返回了,在他眼前杀死了塞德里克。然后,这部里又失去了他视为亲人的教父。

两种死亡,情敌或者朋友的死亡,带来的是震惊,焦虑,不知所措,无名之火。亲人的丧失,撕心裂肺。太在乎的人,就这样消失,怎样的难过?

哈利,本质上是一个在世上寻找父亲的小男孩。缺少父爱母爱的少年,心中有个父亲空洞。小天狼星一度成为替代。哈利因与伏地魔有感应而被邓不利多要求跟斯内普学大脑封闭术,却偶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和教父在15岁时,没少欺负斯内普。或许能对父亲祛魅吧。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布利多向哈利坦承自己的错误。驱赶走伏地魔后,邓布利多终于能和哈利坐下,面对面的聊一聊,和他说了很多。哈利和伏地魔的预言;姨妈血脉的保护力量,他的犹豫与磨蹭,哈利他该承但的责任。他就像每个关心自己孩子的家长那样,总是不知道何时、如何将责任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不想让哈利过早的承担,直到那副担子,重重的的自己落下。

哈利的青春期的苦闷情绪蔓延整部小说,伴随着哈利的愤懑、压抑、迷茫和痛苦,生活向其缓慢的揭开真面目。好在还有朋友在左右,师长在身边。

蘑菇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goodreads/2025/08/31/b7f53db8-97b7-419c-bb7d-44cb9a04e4b2.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09. An Anthology of Fungi: A Collection of Mushrooms, Toadstools and Other Fungi

2025-09-01 读过 | 真菌, 蘑菇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分】:欣赏蘑菇的精美的图鉴。

硬皮,金边,铜版纸印刷,彩页清晰大图,制作精良,内容精炼。

Fugi即真菌。蘑菇,是部分真菌的“果实”形态。真菌其实无所不在,许多能和我们或其他动植物共生,长在我们身上,体内。有些则能把我们或其他动植物杀死,但那通常是我们自己的错:我们找到了它们,吃下去,然后中毒。真菌的任务之一,是在我们死后,将我们的躯体分解,还回大地。但,它们很有可能也开启了人类的意识。不过,这都不是本书的内容。它不教你怎么寻找,鉴别,使用蘑菇。本书如果有目的的话,就是让人看到并欣赏各种蘑菇的样子。

书中介绍的100余种蘑菇,大致按照栖息地分类展示,有草地生,腐叶生,林地生,树干生,和到处生。每页介绍一种蘑菇,最抢眼的是蘑菇清晰大图,再配上小字标明其主要特征,看不到的特征,比如内部结构,就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所配的文字解说段落相当简洁,蘑菇的通俗名称,科学命名法名称,再是介绍该蘑菇如何得名的(通常是由于其形态特征),解释其科学命名法所用的词的拉丁词根的意义。再有就是简单几句介绍他们的主要特征,颜色啦,形状啦,有无菌褶,菌环,孢子散播方式,孢子印的颜色,菌柄形态于颜色,等等。少数蘑菇也介绍了其在世界上的分布,栖息地特征。除了特别明显的几种,一般不提蘑菇的可食用性,药用性或毒性。

适合对于各种野生菌好奇,但还处于“看,但别碰”层次的蘑菇爱好者。

AI

<img src="https://neodb.social/m/item/doubanbook/2025/07/31/cee99ae6-3b92-447e-93a2-852c8b351e09.jpg" width="150" height="2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10. 成为提问工程师

2025-08-03 读过 | | 豆瓣评分

我给它【8分】:2018年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各大科技厂商纷纷推出类似的基于大预言模型(LLM)的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GPT)模型,并开发出相应的聊天机器人供消费者使用。这一轮的AI机器人,不仅仅可以与人聊天,还具有如翻译、摘要、写作、算术、编程、分析等专业技能,可按照自然语言指令进行语言生成、知识利用、复杂推理。

人们尽可以和AI天马行空的聊天。但是,要想发挥AI的生产力帮人做事,就至少需要与其交互的人本身具有条理分明的表达能力。书中提到向AI 提问,要做到为AI提供明确的指令(I, Instruction),清晰的任务上下文背景(C, Context),需要处理的数据或信息(D, data),和输出(O, output)的格式与要求,才能让AI做到提供合格可用的回答。与AI交互过的人都知道,即便做到全面地提供信息,准确地描述疑问,提出关于解答的请求,一次提问往往得不到合格的答案。学会拆解任务,分步提问,符合逻辑的进行多轮交互常常是必要的。描述问题、获得回应、进行评判、完善问题、再次提问,直到获得满意的回答,是完整的提问流程。

本书2024年初出版,DeepSeek 2024年底出现,其模型内化了书中的许多提问技巧。时至今日(2025年八月),诸多AI产品的新版本都自带了类似于DeepSeek的深度思考(DeepThink)或研究(DeepResearch)模式,可以将用户的简单提问,自动的结合的从当前提问语境,分析出用户的需求,生成符合ICDO结构的提问要求,之后再根据自己预加工的提示语,给出答案。

现在更是出现了各种机器人代理(Agent),功能也厉害的很。程序员与产品经理可以通过与其聊天就可以让AI编写产品计划,并根据计划写出可执行的APP或者网站。人们已经不必先成为提问工程师,只要具备产品计划能力,AI就能帮你完善计划甚至实现产品。这被称为Vibe coding。

我自己就用AI上线了一个在线工具 ,帮助我每天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务(Most Important Tasks),网址是mits.day,欢迎访问。

2025-09-11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