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layout: post title: "聋" date: 2021-9-13 00:22:03 +0800 categories: CNBlog

tag: blog

你想生一个耳聋的小孩吗?

2002年的美国,发生了这样一条新闻:一对耳聋的女同性恋伴侣想要生一个小孩,为此她们特意找了一个也是耳聋的人的精子,以保证小孩生出来的时候也和她们一样是聋人。

今天读到柯冰先生发的这条推文以及下面很多网友的回复,让我之前自以为是的认知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所以想借这篇博客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1. 谴责

最开始读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在心里非常轻易的就下了结论,认为她们这个选择是疯狂而荒唐的。我作为一个生理健全的人,自然地会认为耳聋是一项身体缺陷,是残疾,是命运的不幸,所以如果能去避免就应该尽力避免。而这对伴侣却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先天患上这种影响一生的疾病,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作为一个聋人,她们更应该知道双耳失聪对于人的生活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和不便,每一个聋人不都应该向往自己能够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吗?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孩子继续经历这种苦难呢?这对孩子也太不负责了!可怜的孩子在出生之前就被人为地赋予了这么悲惨的命运!

当年因为抱着和我一样的想法,而去谴责她们的人有很多。但在听觉障碍的群体中,她们的这个选择却获得了高度认同。这让我从刚才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冷静了下来,我意识到这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她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2. Bug Or Feature

在采访中,这对伴侣向大家解释了她们这样选择的原因。她们认为耳聋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疾病,恰恰相反,她们将其视为自我身份认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耳聋使她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聋人群体中,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聋人而每天四处寻医问药以泪洗面,他们和自己耳聋的肢体相处得很好,同样生活的很幸福,有着健全的心智。这对伴侣同样受过非常好的教育,都是心理健康专家和治疗师。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她们耳聋的生理特点,在影响着她们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了她们今天的生活。所以耳聋成为了她们的身份认同,就像是种族,肤色一样,成为了她们生理特征的一部分。这不是一个讲述聋人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是真实反映了很大一部分聋人群体的真实想法。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些之后,我愣了好一会儿,因为我这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狭隘。我一直是在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认为我是生理正常的人,而她们是残疾人,所以她们的生活就应该是悲惨的,不幸的,被怜悯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思考过作为一个聋人,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觉得聋人需要被治愈,需要被拯救,任何主动选择耳聋的人都是愚蠢的,应该被谴责的。事后重新思考当时自己的观念,不得不让我感到脊背发凉。

3. 社会生活 VS 家庭生活

因此这对伴侣认为,假如拥有一个和她们一样耳聋的孩子,她们可以给这个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因为她们懂得作为一个聋人是如何生活的,她们可以给孩子更多贴心的照顾。这种看法在聋人群体当中也很广泛,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交流和生活,并且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这时候如果生下了一个听力完好的孩子,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该如何教育孩子会变成一个极大的挑战,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磨合也远比一个同样耳聋的孩子更多。因为聋人虽然对自己的生活很习惯很适应,但并不清楚听力正常人的生活与他们的分别在哪里,所以也只能照样把孩子当作耳聋的人来抚养。即使一个听力正常的孩子或许可以使他在社会环境当中生活更方便,但在家庭生活中,就会变得非常不便。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种先天的隔阂会在亲子关系上产生更多的问题和麻烦。两者权衡之下,当然是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所以这对聋人伴侣更希望有一个和自己一样耳聋的孩子。

而一些法律和生物伦理学家则认为,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即在合理的程度上最大化他们孩子可以获得的优势。因此他们认为这对伴侣是在给孩子设定先天的限制,抹消了孩子的选择,是作为父母的渎职。我觉得他们双方在这里争论的核心在于,一个健康的听力和一个舒适的家庭生活关系,哪个更能给孩子带来优势,或者说带来更好的影响。我在这里并不能给出一个答案,我既无法想象双耳失聪带来的影响,也无法想象这样的家庭关系该如何和谐进行。更何况,这可能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或许失聪儿童所经历的不幸,是由于他们被迫去适应一个为健听者设计的教育体系,而没有得到应得的关怀。亦或是社会可以给予帮助,让聋人父母与听力正常子女的关系不会那么尴尬和无助。

4. 你想生一个耳聋的小孩吗?

表面上,很多人对于这对伴侣的选择表达了反对,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呢?她们想给孩子更好地照顾,所以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样听力障碍。很多人认为她们这样是自私的,不顾孩子的发展,只要关系的稳定。但在普通人的亲子关系当中,类似的事情也有很多。父母趋向于让孩子和自己的状态和环境保持一致,因为这样会使父母更有安全感。乡下的父母对城市不了解,认为孩子去城市发展会学坏。城里的父母对乡下不了解,认为孩子要去乡下生活就是自讨苦吃。父母对另一个地方不了解,就想让孩子留在自己的家乡,留在自己身边。父母对另一个职业不了解,就只让孩子做自己熟悉的职业。父母不了解现在的新生事物,就也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事物。这些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相信这些父母的选择也都是出于爱,他们也都是想最大化他们孩子可以获得的优势。但这个最大化的范围,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父母所认知的边界。如果孩子想去触碰到父母认知之外的事物,很多父母依然会表示反对,并不一定是因为那个事物不好而反对,也会因为那个事物自己不了解而反对。当面对着与孩子隔阂越来越大的可能性,有多少人会敢于接受这种无所适从呢?所以对于这对伴侣的选择,我现在已经非常能理解了。

至于以后的我为人父母时,面对着同样的情况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我至少要警醒自己,拷问自己,我想要一个耳聋的小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