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6-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哈利·波特》伟大在哪里?
(这原来是知乎上写的一个回答,迁移回我的项目中)
这一篇写给我亲爱的女儿。
一般来说,我们说一部作品“伟大”,是要用时间来衡量的,我们会说《道德经》是一部伟 大的作品,因为经过了千百年,它成了我们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嵌在你的语言中,让你逃 都逃不掉。
成就一个作品的伟大,依赖于作品自身的优秀,同时,也是靠运气。《史记》是一部伟大 的作品,首先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如果刘彻狠一点,当时把这本书禁了,又假设禁不 干净,你还能看到,它可能就成为主流之外的一个“存在”,这样它就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了,它只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简单说,“优秀”是作品自身的属性,而“伟大”,是作品自 身属性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哈利波特》系列,暂时只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而不是一部“伟大”的 作品。
为什么说《哈利波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呢?我在前面提到《道德经》,这不是我吃饱没 事啥事都往《道德经》上靠,而是,我需要介绍一下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野,以便我 们可以理解罗琳的整个构思。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无论“现实世界” 是否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是像《黑客帝国》里面被人操纵的,或者像《哈利波特》中哈利 最后在国王十字车站中和邓不列多的会面那样,仅仅出现在你思考的头脑中。但正如邓不 列多在那个哈利头脑中的火车站中说的“Of course it is happening inside your head, Harry, but why on earth should that mean that it is not real?”(这当然发生在你的 脑袋中,但凭什么就说这不是真的呢?)——所有你认为的“现实”也不过是发生在你的头脑 中啊。)
现实发生在你的头脑中,但不表示不发生在你头脑中的东西就“一定”不存在了。只要有一 天,有人给你“展示”出来,它就可以从“无”变成“有”。
每个小说作者,都在给你建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和你的世界大部分重合,又有新的信息 进入的新世界。所以,它既给你一个愿意沟通的基础,又给你探索新世界,从中获得新信 息的快乐。
要让小说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的现实重合,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现在网上的大部分网络小 说,反正我怎么都看不进去,一句话,“太假”,作者的阅历不够,花的时间又太少,写出 来的东西和我对世界的感受完全不搭界,正如《盗梦空间》中提到的,虽然我在做梦,甚 至知道我在做梦,但这个梦和现实差距太大了,我的梦想不醒都不行啊。
所以,和世界大部分场景重合而且逻辑一致,是优秀作品的基础,《红楼梦》说得好,世 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的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为他们自己而活着,而不是 为作者和主角和活着,这才是现实世界,这是优秀作品的基础。
我们说罗琳的作品优秀,首先是这个作品真实,她只引入了一个新设定(逻辑):“我们道 听途说的那些巫师巫婆的概念”,其实是真的,你不知道,是因为你的视野內看不到,或者 你看到了,然后被人修改了脑子,所以“现在”的你不知道。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魔法世界的构建,罗琳引入了“魔法 ”这个新的力量,正如《传习录》中说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外乎视、听、言、动, 但不表示在这四个传感器外,没有别的不能被这四个传感器感知的其他力量和逻辑,而“魔 法”就是这样的力量,这一点参考这里:
:doc:`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最后一战`
巫师是可以和这股额外力量互动的人,其他人不能,麻瓜不能,哑炮也不能。但哑炮“知道 ”(有这股力量效果的信息,麻瓜连这个信息也没有)。这股力量的效果超出我们平时的逻 辑,包括空间扭曲让你在一个密集的街道上多出一个房子,但不影响它和我们平时习惯的 逻辑并存。在这个新力量下,人还是那样的人,所以它有趣而不失真实。
仅仅逻辑一致还是不够的,要让一个世界变得真实,第二个要素是复杂度,远山漂亮,不 仅仅漂亮在轮廓上,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细节,可以让你觉得探索不尽。你开车向着远山驶 去,你会逐渐看到突出的岩石,皑皑白雪,葱葱松针,让你觉得背后还有无穷的故事。
罗琳用两个工作来保证这一点:第一,她为她的世界的基本设定都独立写了文本。比如《 魔法药剂与药水》,《魔法史》,《千种神奇草药及蕈类》等,现在你们都可以在网上找 到这些书,所以,她的道具,都是先发明出来然后配合情节的,不是为情节而情节的。作 为一个程序员,我对此感受到了深深的诚意,这就和程序员写程序,很有诚意地写好了c库 ,然后写业务算法一样。和那种写到哪里临时做一个函数的,当然更有流传下去的资本。 (当前,这个成本更高,这也是诚意的一部分)
第二,她写人物的时候都用现实的人做参照,在罗琳的一个访谈中,她提到过,比如佩妮 姨妈,就是罗琳把两个亲戚朋友的特征的合了体。所以,描述佩妮的脖子如何长,青筋如 何突出,你都可以觉得“如在目前”。用无穷无尽的现实世界做参照,是罗琳小说贴近现实 的第二个基础。罗琳在小说中通过罗恩阐明了这个观点,罗恩说,如果你要说一个好谎, 你必须基于一个现实的人来编故事,这样就“容易多了”。
有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小说就有了一个“优秀”的基础,但这还不够,那只是搭了一个舞 台,我们还需要有人唱戏。再好的曲子,都需要华彩,曲子的基调是铺垫,华彩才是乐章 的升华。小说还需要深刻的主题,才能进军优秀。
我觉得《哈利波特》在这个“舞台”上,重点突出了三个主题。第一,是成长。哈利从被寄 养的孤儿,到魔法界的精神领袖,这个过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丝丝入扣。不靠掉下山崖 捡到秘籍,不靠天赋异禀。他成长的过程和一般的小男孩没有什么两样,小的时候对未来 有各种各样的憧憬,然后到了陌生的环境,试探,投入,得到回报,一点一滴地感受自己 的力量,天赋和缺陷。一时得到了赞誉,成了舆论的中心,一时又被误解,感受到整个世 界的背离。他被导师引导,和同学互动,直到形势所迫,为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努力,彷 徨,崩溃,再到学会“决断”,并最终成为领袖,又从领袖的位置放手,选择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啊。这比那种学点武功到处教人做人的世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 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起点,达到不同的高度,但哪个是不这样成长起来的?不少人天真地 以为,成长是得到自己一直缺少的某个东西(帅,钱,武功,领导的赏识,爱人的青睐等 等),却不知道,成长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是有了自己的“决断”!
所以,我在前面那个最后一战的解读中说,最后一战的写得好,不是从最后一战开始的, 而是从哈利决断要魔杖还是魂器开始的。在这之前,哈利都是在听从不同大人的“教导”, 邓不列多说要找魂器,他就去找了,马尔福耻笑他不敢为父母报仇,他就一定要去了。唯 之与阿,相若几何?这个时期的哈利还不是自己,他只是在解决别人的问题,被别人所左 右。所以,小时候你总是符合爸爸妈妈,青春期总是反叛父母,这些阶段,你都还没有长 大。等你能充满信心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才是真的长大了。所以,在那些阶段, 哈利只是在成长,还没有长大。
——直到这里:::
Bill said, 'All right. Who do you want to talk to first?"Harry
hesitated. He knew what hung on this decision. There was hardly any
time left: now was the moment to decide: Horcruxes or Hallows.“
Griphook,”Harry said. "I'll speak to Griphook first"
从马尔福庄园逃回来后,比尔——作为一个成人——让哈利不要去打扰精灵(拉环)和魔杖制 作者(奥利凡德)。哈利坚持要见,这时不再是考虑要“同意”还是“反抗”了,他对事情的 轻重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然后,比尔问他要先见魔法制作者还是精灵,哈利只有片刻的 犹豫,就选择了精灵。因为他选择了相信邓不列多的判断。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跟随邓不 列多了,而是他对整个事情做了自己的判断,他用他自己的经验来做了这个相信,同时理 解了比邓不列多更多的东西, 这时他已经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他不需要靠顺从或者反对某 个人来“表明”他长大了,他通过“有自己的判断”,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你看他后面对拉环时做出的妥协(不争论巫师和精灵间的历史对错)和进逼(拿走宝剑) ,看他对奥利凡德的咨询时表现出来的谦逊(请教),自信(清晰的问题),和主动(一 个问题就判断了奥利凡德不可能透露死神三件套给伏地魔,不再多废话)。他不再通过别 人的回答来决定做什么了,他从别人的行为中做自己的判断。领袖风范尽显啊。这种魅力 ,不来自超凡的武功,不来自继承的巨额的财产,不来自最高权力的恩宠,这是一个成熟 男子汉的天然表现,是经历了磨练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自信啊。你见过几个小说中的领 袖的塑造如此成功的?
这里是整个故事的升华,看得人热血沸腾,哈利在这里终于成长起来了,而最后他是否成 功,反而是很次要的东西。
和风细雨之间见风云,你说《哈利波特》写得好不好?还有用词,我上面引用的时候尽量 用了原文,大家如果懂英语的,找有声版来听听,罗琳的语言,平实自然中展现韵律之美 。她的作品,不少是值得整段背诵的。我原来觉得这是罗琳自己的风格,后来在她的的《 Cuckoo's Calling(布谷鸟的呼唤)》中看到她展示了克莉丝蒂娜一首诗:《A Dirge(挽歌) 》,我才明白这种文风的来源:
| Why were you born when the snow was falling?
| You should have come to the cuckoo's calling
| Or when grapes are green in the cluster,
| Or, at least, when lithe swallows muster
| For their far off flying
| From summer dying.
|
| Why did you die when the lambs were cropping?
| You should have died at the apples' dropping,
| When the grasshopper comes to trouble,
| And the wheat-fields are sodden stubble,
| And all winds go sighing
| For sweet things dying.
也许,只有马致远的《天净沙》差可比拟。每个音,每个字落下来,都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每个场景落下来,也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才是诗啊。
第二个主题是“死亡”。《哈利波特》中写了很多种死亡对主人公的影响,包括遥远的,父 母的死亡;靠近的,亲人的死(小天狼星);更深刻的,同学的死亡;变了天的,导师的 死亡;末日式的,所爱的人一个个离开;最后的,自己亲自去面对死亡。大家认真去看看 ,这些地方,罗琳几乎都用整章去描述哈利的感受。罗琳对“死亡”这个主题是有非常深刻 的感受的。我无法描述更多,她在这方面写下的每句话,我都想重复一下,这样看起反而 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要不抄一段?:::
He felt his heart pounding fiercely in his chest. How strange that in
his dread of death, it pumped all the harder, valiantly keeping him
alive. But it would have to stop, and soon. Its beats were numbered.
How many would there be time for, as he rose and walked through the
castle for the last time, out into the grounds and into the
forest?...If he could only have died on that summer's night when he had
left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for the last time, when the noble
phoenix feather wand had saved him! If he could only have died like
Hedwig, so quickly he would not have known it had happened! Of if he
could have launched himeself in front of a wand to save someone he
loved ... he envied even his parents's deaths now. This cold-blooded
walk to his own destruction would require a different kind of
bravery...
英语还可以的,不妨出声念一下,您是否可以感受到无论是语音还是描述背后的那种韵律 美?
关于哈利最后的赴死,哈利向伏地魔解释说,他用死来保护了身边的这些人,伏地魔不同 意,说“你并没有死”,哈利毫不犹豫地反驳,“But I meant to"(但我这样认为了)。这 种认识,也是一个成长了的人才有的高度。前面这段英语原文中,哈利说,他宁愿像海德 薇那样,死得很突然。或者像父母那样,为所爱的人去赴死,一切被热血驱动。但像现在 这样,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刚刚面对完最信任的人的背叛,而选择了赴死。这,“需要 另外一种勇气”。我们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吧:死亡是活着时的恐惧,不是死后的虚无。 伏地魔这种完全求诸外的物化的性格,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很多人对此又如何?考虑到这 种主题的时候,你真觉得哈利波特只是给儿童写的吗?
第三个主题是妥协。《哈利波特》是我看过描述妥协描述得最精彩的小说了,她描述了巫 师和麻瓜的分歧,巫师和巫师的分歧,巫师和妖精的分歧,群众和领导的分歧,记者和受 众的分歧,等等等等,而且罗琳很清楚地给我们点出了,这种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双方的 观点都是真实的,家养小精灵被奴役,是奴役者的错,但改变这种状况,也不见得就是好 。精灵确实讨人嫌,巫师也不见得清白,麻瓜懒惰得看不见巫师的世界(“从不好好看,好 好听”),巫师也没有兴趣了解低效的麻瓜的发明……但在这一切之外,我们可以妥协,因为 即使所有的分歧之外,我们还有抱团的需要,最后一战就是这个观点的升华。即使哈利不 赢,伏地魔也输定了。他靠“纯种”和暴力这两个名号来凝聚力量,但“失道寡助”,仅存的 那点暴力已经帮不了他了。最后一战的时候,所有的力量已经融合,连他自己内部都分裂 了,他还留下什么啊?
在这个问题上,哈利的成长已经不重要了,多民族联合,暂息分歧才是关键。所以赢了以 后,帕西还是讨人嫌,马尔福还是不喜欢哈利,但我们人,因为妥协所以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