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9-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从C的for和Python的for聊起


熟悉C的人可能会很看不惯Python的for,因为表达能力其实不如C,比如我要做一个1到10 的循环,用C来表达,就是这样的:::

    for(i=1; i<=10; i++) {
       do_sth_on(i);
    }

很好理解,而用Python,得这样:

    for i in range(1,11):
      do_sth_on(i)

对C的程序员来说,首先为了一个循环创建一个对象(range)就令人不爽。更重要的是,这 个控制力不强,你很难在循环中间做动作,比如如果do_sth_on(i)返回错误的时候跳过下 一个i的值什么的。

作为脚本语言,Python的综合性能比不上C,但语义表达上从来都是比C好的。所以这里为 什么要这样设计?原因是,Python的for和C的for不是一个东西。Python是用while来对应C 的for的,而C的while,根本就是重复的for,所有可以用while的地方,其实都可以用for 来取代。

C的for语句是个循环,而Python的for不是循环,它的原始语义是:“对于集合中的每个成 员,执行如下操作”。被C的思维限制住了,你才会觉得这个定义是个循环,但其实它不是 ,如果你的计算资源足够,你可以并行发动10个计算单元,把do_sth_on([1..10])同时做 一遍。这不需要循环。(注3)

C的语法我猜最早也是想表达后面这种意思的(因为英语中for的语义本来就不是循环的意 思),但冯诺依曼的思想限制了CPU接口设计,它只能按“说完一码再说一码”的方式给CPU 发命令。但这个“说完一码再说一码”,引入了额外的限制。似乎你要求CPU做完一轮再做一 轮。但这并非用户心中的真实需求。这种额外的控制影响了CPU性能和功耗的提升(比如增 加OoO逻辑带来的成本)。

所以才有补救式的所谓unrolling算法,把循环分段展开,然后用VLIW,SIMD(注4)指令 或者多线程一次同步执行。多线程是把问题交给OS调度器,VLIW/SIMD是把问题交给编译器 。也就是,编译器如果知道你循环了多少次,又知道SIMD,VLIW等一次可以同时处理多少 个操作,就把这个循环在编译阶段直接unrolling成一个一个batch,这样就能同步更多的 执行单元完成复杂的操作了。SIMD现在都是比较简单的操作,很多时候还有较多的通用CPU 成功案例。但VLIW基本上都是非常复杂的组合计算,这个就只能使用在非常专用的领域了 (比如DSP)。现在最成功的可能是各种CNN TPU,因为CNN基本上都是向量卷积,这个比较 单一,还勉强能做好。

这个主题推广下去,就变成:能否放弃冯诺依曼架构,让程序员不要基于“控制流”来写程 序,而是按数据流来写程序了。这样的尝试称为Dataflow Programming。但你看看这种程 序的样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e_(programming_language)。我觉得这就 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机器看的,它基本上是张有向图。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过过写给 机器看的程序的日子——比如汇编——但汇编时代软件的生产效率如何,这个我们都有经验。

Dataflow Programming的整个问题有点像TPU:我们知道计算的要求和依赖是怎么样的,但 这个东西需要编译器根据数据集的大小,内部缓冲的规模,计算单元的能力,重排整个计 算过程。这件事情,现在编译器其实做得不那么成功。最终得靠人工干预,但人工干预干 预到哪里,就需要一个能被接受的机器抽象才能定义出来,否则辛辛苦苦写的软件,硬件 演进一代就废了。

针对Dataflow Program的CPU架构叫EDGE(Explicit Data Graph Execution)。学术界有 人把这个看作是RISC ISA架构的下一代。他们认为CISC是第一代,主要是内存昂贵,所以 牺牲CPU的连线,把各种访存的复杂度都做到CPU内部了。RISC是第二代,主要简化内存访 问的过程(通常只有固定的load和store的操作,不能做复杂寻址)。而EDGE是第三代,这 一代的特点主要是从控制依赖变成数据依赖,增加计算单元的数量,给一组计算单元独立 的内部存储(注1),然后用SPDI(注2)的发射方式避免多余等待,从而让计算回归计算 ,减少多余的数据依赖等待。

之所以要拿这个问题出来借题发挥,其实主要是想讨论这个论文的方案:

    http://pages.cs.wisc.edu/~vinay/pubs/isca-hybrid-arch.pdf。

它的概念本身很简单——EDGE的用途摆在那里是有限的,我们的通用计算大部分时候确实是 控制流,而不是计算流。既然如此,干脆把EDGE的硬件做成一个和传统超标量通用处理器 共存的一个加速器,一般情况下你就用普通的指令集,到你要并行计算的时候,就切换到 EDGE上去执行。从论文的分析上说,对不少具体应用可以获得50%以上的性能或者功耗加成 。

硬件设计我不懂,我只是想推演一下这种情况下,软件的方案具体应该是怎么样的。首先 ,这样的硬件其实很像TPU:有内部Buffer,需要通用CPU负责在内存中准备数据(论文中 的机器通用CPU和EDGE加速器共享L1 Cache),然后调用EDGE的例程,这个例程由编译器负 责展开特有的指令集到位置上,然后自行搬数据到内部Buffer中,完成并行的计算)。

这样一来,首先预计需要两边都支持的编译器,然后需要把两种指令集粘合的链接辅助程 序(比如进行指令模式切换,这有可能可以自动,但我觉得这个对硬件设计要求可能太高 了)。然后由于EDGE加速器会本身会有状态,如果过程中发现进程切换,内核需要保存 EDGE的状态。另外,由于EDGE加速器的处理器换代硬件行为会不同,EDGE的二进制可能是 需要动态生成的(如果是Python的应用,这样可以做得顺理成章)。

我觉得,一个通用CPU做成这样,实在反人类。你让我做,我宁愿把这个EDGE加速器做成一 个外设(但连在系统总线上),然后关联给一个进程,有这个进程独占一个上下文来使用 。这样就完全没有保存上下文的问题了。剩下的问题,都交给WarpDrive就行了。这样,我 们其实对EDGE有另一个需求:它必须有独立的IOMMU。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这样的结论了:任何计算加速器,只要有一定规模,其实完全没有必 要做成CPU的一部分,它就应该是个外设型的加速器(优势是没有任何调度成本)。如果我 们基于WarpDrive来做,就是用户进程申请Queue,然后直接准备数据,然后把加速器的程 序(在内存中),直接命令发送到加速器,加速器直接访问这个程序,执行……这整个过程 ,可以完全复用CPU的Cache和内存体系。这些,都要求进程和加速器复用同一个地址空间 。所以各位做这个特性的兄弟们,我不管你们怎么做,不能把这个基本要求给我弄丢了。

注1:https://www.cs.utexas.edu/~lin/papers/pact04.pdf

注2:SPDI的概念是来自注1等文献的定义,他们把指令放置(指在内存中的放置)和指令 的发射(投入运行),看作是两个动作,然则超标量处理器的模式称为DPDI(动态放置动 态发射),因为超标量处理器并不按指令顺序执行的,它们是按OoO来动态放置到处理单元 上的。而VLIW是SPSI,因为用户需要静态指定每个指令具体谁来执行,并按这个顺序来发 射。而STRIPS这样的EDGE处理器是按SPDI执行,放置是静态的,但发射可以根据数据依赖 直接发出去而不需要等待整个节拍的完成。

注3:我没有跟踪这个语法现在的发展,只从它的原始定义上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这样考 虑:在C的语法中,i如何变化,是被for的第三部分定义的(而且在循环体中也可以改变) ,而在Python中,这个i的执行范围,在循环前可以被静态确定,如果是个VLIW机器,有足 够资源,我完全可以一次把循环一开始就展开。但C的语法,你不进入每轮循环,你是无法 知道如何部署资源的。当然了,编译器完全可以通过收缩语法,提前知道循环体中是否有 静态标量从而实施某些行为,这里这是从这两个语法分别更“靠近”什么思路来讨论这个问 题而已。

注4:讨论中发现有人对SIMD,VLIW的概念不太清楚,这里速成一下以便对齐讨论空间:从 软件的角度其实会觉得这些概念纯属无聊,因为引入这些概念的限制根本就不在软件上, 而在硬件设计上。我们觉得做一个除法只是发个指令,但硬件是真的放个除法器的设备在 里面的。早期的时候CPU简单,啥计算单元都只有一个,按你指令的要求一个个执行就是了 。但后来技术发展了,他们就开始土豪了,死往里塞计算单元,这样他们就要求你一次多 给几个计算要求,一种发展思路当然是多CPU多核多线程,但那个太贵了。另一种就是多发 射,一次发射多条指令(这就是所谓的超标量计算技术),但数据和控制是有相关性的, 很多时候不能同步执行,这就需要软件配合了。一种方法,OoO预测执行,这个几乎不用软 件参与,CPU强行给你提前执行,但后面如果发现你不需要这个结果,就把结果扔了。唯一 要软件参与的,如果你对某些执行有特别的强制要求,你要主动加Barrier指令来强制等待 。第二种方法,SIMD,你把要并行的数据放到指定的寄存器中,一个指令发出去,同步给 你做多个一样的动作。比如你有一组128位的浮点数寄存器,每个分成8个16位的浮点数, 你可以一次要求8个浮点除法。第三种方法,VLIW,这就是所谓MIMD,多个指令多个数据, 你一次说好要同时发射哪几条指令,保证他们各自用不同的计算单元即可。这个对软件的 要求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