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24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0.2 :Date: 2024-09-14 :Status: Released

关于队列模型


上周在一个内部讨论中讨论了一下调度模型,其中提到计算单元的调度并不是一种“调度 器”个体的作用,而是调度算法的作用。用人的管理来理解,就是一个组织的人力调度大 部分时候并非是某个管理者不断去安排每个人干什么,而是每个人按已经设计好的工作策 略,按优先级一个一个完成任务,完成的任务通常也不需要回到某个“调度器”去请求安排 下一个任务,而是把完成的任务交付给下个环节,然后自己取下一个任务去执行。

调度的精髓不是让调度者去介入,而是让被调度的对象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做主要业务, 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调度”。

所以,调度的核心在队列的管理上:我们给每类调度执行者一个队列,调度执行者从队列 中获得任务。调度者主要是要维持这些队列的平衡:如果队列太空,就要强化前一级的处 理,如果队列太满,就要强化后一级的处理能力。如果整个系统都满载了,我们就需要开 始对整个节点的入口进行流控。

那个讨论文档写完后,有人评价说:这看来是个状态机模型,每个计算或者处理单元都是 一个独立的状态机,在其他节点的激发下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

我觉得这个理解是不对的,但我这两天在出差,没法在内部写,而且这是个通用主题,我 就写在这里。

一般来说,我们用状态机主要是考察某个对象的行为特征,比如一个电梯算法对一个向下 的请求是否立即响应,和它当时正在什么位置和运行方向相关,我们为了描述和分析它的 行为特征,我们才用了状态机。但队列不是这样的,队列的行为和处理队列的对象的反应 并没有直接关系,你当然可以广义地说整个队列是对象的状态,但这个模型并不解决什么 实际的问题。

所以,队列更多是个滤波器:你对某个对象发起一组请求,如果这组请求维持这个输入速 度,队列没有什么用的,因为这个对象根本就处理不完。所以实际用到队列的地方都是请 求是一波一波发送过来的,队列的作用是让处理波峰的时间可以被摊平到波谷上,从而, 避免处理单元在一波冲击上出现业务损失丢包。

.. figure:: _static/fsm_vs_queue.svg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到,状态机更关注的是处理模型,而队列更关注的是流量模型。队列 的深度其实主要受这个波峰和时延的限制,过浅的队列深度会导致单次溢出,过深的的队 列导致过载检测滞后(队列已经收到超过处理能力的请求了,还在无限度地接受请求)。

如果你只有一个处理单元,通常我们就需要一个队列。因为对于每个请求,你处理一半再 换一个执行,除了改变优先级其实没有什么收益。

所以,什么时候你真的需要更多的队列呢?

这就变成一个速度匹配模型了:比如我们的目标对象是一个多核CPU,为了把整个处理过 程并行化,我们到了可以并行的时候,就会把处理分成多个子任务,分解到多个子计算对 象上,这样我们才能让整个调度模型并行起来。

.. figure:: _static/para_queue_model.svg

这个模型里面,我们有更多的队列,但它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为其实我们不希望在我 们处理能力不足的时候还接收新的请求。在只有一个队列的时候,我们只要监控这个队列 的深度,我们就能知道处理能力了。但如果我们有多个队列,任何一个队列过载,都可能 导致丢失请求,但这种时候不见得是因为整个系统的处理能不足,可能仅仅是调度不合理。 在某个队列上形成瓶颈了。

如果每个计算步骤需要的计算单元是不同的,这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内部的瓶颈就是真的 瓶颈。如果计算单元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还有一个重新分配算力的机会。

但如果计算单元是相同的,似乎我们也没有必要使用很多的队列啊。都用一个队列就可以 了。所以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多个计算单元访问同一个队列的阿姆达效应(更多的串行 队列操作引发并行性能的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你就要被迫把队列分成多个了,这时是需 要调度独立间的平衡的。

总结起来,这种模型的流控其实也是比较直接的,它包括几个部分:

这样,无论是单个队列还是多个队列的系统,都可以用一样的思路去处理了。这就是大部 分系统调度平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