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8-2019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再谈“因果”
有一位读者私信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 你先说“我想说的是,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源自我的实际经验,不是源自我的天 赋。”其实到这里我就已经大问好了。因为我们可以认为,你对三个工作经验的 理解,就是天赋的体现。换个蠢人,就是做过一样的三个工作,也不觉悟的那么 深。 然后你后面恰恰用《基督山伯爵》的例子证明哲学,比如《道德经》是要靠天赋 的,不是能教的。
我想,这个问题再一次涉及到我在这里谈到的“因果”观:
:doc:`道具体是指什么`
我觉得,从道德经的观点上看,因果是名,是人为从道上提取的一个Pattern。毛泽东批 判形而上学的时候,也认为,形而上学强行认为万物有一个“根因”,但这个根因不见得就 存在。所以他更关注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次要方面。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对道德经形成一个理解,这个“果”,是所有因构成的,非洲的蝴蝶扇 了一下翅膀,都可能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其中一个输入。你没法说把哪个条件取消了,结果 会变成什么样。这个认识,是我们讨论“因果”的基础。
那么,从理解哲学这个角度,天赋和经验,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认为从信息量来说 ,显然是后者。你能够提取一个“Pattern”,构成这个Pattern的很显然是信息量。我以前 给别人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哲人,学究古今,思维严密,在房子A里面。另有一个蠢人 ,没有什么脑子,每天就吃饭睡觉,上班打卡,领导让干什么干什么。在房子B里面。现 在你要研究一个问题:房子B的桌子上是否有个苹果。你招哲人还是蠢人到你的团队中?
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解决问题要面对现实,面对信息。在获得结论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讨论中:
:doc:`../软件构架设计/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我们会认为,你提前想多少东西都没有用,人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把希望 寄托在天赋的选择上,不如寄托在知识的选择上。
.. vim: tw=78 f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