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7-2019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dtag:西游记

初中《西游记》导读2:主线故事


这一篇,我们来介绍一下《西游记》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剧透不好,但其实你们已经看过 一遍(童话版)了,这一遍阅读是看细节,所以我这也算不上是剧透了。

《西游记》的主线故事到底是什么呢?“唐僧师徒,排除万难,终于取得西经”的故事?显 然不是,一路都有神仙罩着,无时无刻头顶上还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 八位护教伽蓝负责放哨,稍有意外,就有人过来帮忙,这算什么“排除万难”啊?真要写“排 除万难”,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写吧?

其实这个也是我要说的要用平常心来看书。很多人都认为西游记讲的是一个“排除万难”的 故事,但你随便怎么看,这也不是个“排除万难”的故事,你如果预设了立场,其实你什么 都看不到。

《西游记》其实写的是一个“传教”的故事。

什么是“传教”呢?我小的时候,学校后面有一家教堂,每到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一群同学 就互相传消息,一起从晚自习的课堂上溜出去,因为据说那里有糖和饼干发。我们倒不是 太喜欢这些糖和饼干,但就是有种偶尔做点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的快乐,所以就都去了。

在教堂里,我们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看教徒们唱圣歌,或者互相拿上帝来祝福你。我们就 知道什么是耶稣,什么是耶和华之类的东西了。——教堂的这些行为,就叫“传教”。传教是 让你知道有一个宗教,这个教是很好的,让你有机会相信他,这就是传教。

《西游记》传的是佛教。如来说了,东胜神州,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虽好杀 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西贺牛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 固寿。但是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你可以看到,如来对传教的选择,是有钱,开始饱暖思淫欲的的地方。你没钱的时候,做 什么都是对的,杀生不要紧,只是为了糊口,但你有钱了就要通过宗教控制,不能胡思乱 想,贪淫乐祸。

然后他还说了,要找一个取经人,让他主动要来,取我的经,而且,不能让他直接过来, 要让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才能拿到真经。他还叮嘱观音:“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 许在霄汉中行,须是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途程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你看,这个事情都是安排好的,深怕事情不成,还要预先调查道路,保证安全(可能还要 保证宣传效果),又得让取经人有磨难,让别人觉得他是千辛万苦拿到的经,所以才会珍 惜。最终的目的,不是经,而是“传教”。

然后观音就开始操作这个事情了,她做了几件事:

第一,查探道路,这个是如来直接要求的,她服从安排,首先做了。

第二,她要安排保护取经人的徒弟。这个主要要选择能打的,她选了三个劳教犯。普通人 干不了这种事,得找犯过法的,犯法的人没有退路,敢打能拼,黑脸得由这些人唱。否则 取经人不能打呢,路上就被人杀了,如果选个取经人能打的,一路杀将过去,谁信你的所 谓“不杀生”的理论呢?这种事情得徒弟代劳。其实如果把取经小分队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 ,这个小分队简直是一路杀过去的,但人家唐僧说了,“人家实在是不想啊”,结果大家都 信了。你不想就不要去啊,非要跑过去害死这么多人,说不想是几个意思?

这听起来令人很不爽是不是?其实这也是我要告诉你中国古典经典的特色,它不会有完美 的简单的逻辑让你一下找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你只是在大潮变幻中随着它浮沉而已 ,后面我会单独来谈这个问题。

在选择徒弟这个问题上,观音是有深思熟虑的,她在这个问题是是违反了如来的简单设想 的,这是做事的人的自由度(如来的本意是传教,具体怎么做到,是做事的人的主观能动 性来解决的)。如来原来的设想是,给了她三个箍儿,让她选择三个徒弟。结果她把三个 箍儿用在了孙悟空,黑熊怪,红孩儿身上。而给唐僧的三个徒弟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她这个选择才是完美的,如来的那个根本不靠谱。前一个组合三个人的本事差不多,如 果组合在一起,肯定天天吵架了,这个团队自己就会破坏掉,不需要外力来打。后一个组 合就只有孙悟空一个人占主导地位,另两个只是打杂的,这样的团队才能稳固。另一方面 ,这个团队的整体战斗力,根本不是观音关注的要素,他们能应一时之急,然后出来求救 ,这样影响力才大,才符合“传教”的本意——让这些事不断吸引目光,才能起到传教的作用 啊。

第三,就是找取经人了。这个更难。首先这个取经人得根正苗红,又得斩断尘缘,还要坚 心向佛。你怎么能随便找到一个这样的人呢?所以没办法,观音造了一个:首先他找了一 个被人霸占的官员的妻子,硬给了她一个儿子,这个是早就预计好的,她有仇在身,而且 也留不住这个儿子,只要派自己人去把这个儿子养大,从小教他佛法,大了以后,告诉他 真相,让他去报仇,报仇了,妈妈也活不下去了,自杀身亡,然后这儿子就没有任何牵挂 ,斩断俗缘,一心向佛了。

很多人都在遗憾唐僧无能,却看不到唐僧的地位是不可取代,而且是有意识营造出来的。 首先,他不能很能打,很能打的话,坏事就得他来干了。取经人是这种货色,传教这件事 算是完了。另外他还要有一个能力:就是坚持。所有徒弟都有散伙的动机,唯独唐僧是从 来没有了,唐僧这辈子已经过完了:仇也报了,俗缘没有了,除了干成这件事情,这辈子 没有什么其他想头了。所以他具有全队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的特质,就是坚持。你碰到困难 不要紧,可以找人来帮你,但你自己都不想干了,谁都没有办法啊。你自己都不想干了, 天天说分行李回长安看老爹,观音再来帮忙或者威胁,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不满在路上会 到处传播出去的啊。

好了,万事俱备了,现在就缺最后一把东风了。观音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先找个渔夫, 夸海口,吸引龙王来算命,用龙王最擅长的下雨来骗他上钩,把他弄成了个违抗圣旨的死 罪(你看,菩萨可没有主动杀你,都是你自找的:))。接着又骗他去找唐太宗求救。让 唐太宗和阴间的官司拉上关系,骗唐王到阴间去一趟,给他展示佛家的势力——之后,唐太 宗自己说要念佛了。最后,唐僧出场,观音站台,轰轰烈烈,取经大业启动。

你不能不佩服观音的做事能力啊。

取经团队上路后,观音也没有少操心。首先是建立团队,团队不是你说建立就可以建立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打磨,首先是孙悟空不鸟唐僧,观音用一个紧箍把他拉回来了,然 后是八戒老想回家,观音布了个局,对他警告了一把,最后唐僧自己不鸟孙悟空了——这个 是自己作死,观音什么都不用做,让唐僧自己倒霉,她仅仅是最后过来批评了一把唐僧。 为了让这个团队磨合,观音也是操够了心了。到整个取经完成了,观音还专门去点了一下 ,到底有多少个营销点,发现不到81个,还去补了一个,观音才是让整个取经事业成功的 第一人啊。

好了,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整件事是安排出来的。如果你站在一个唐僧师徒如何解决问题 这个立场上来看西游记,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你要站的是观音如何解决问题这个立场上 ,才能看到《西游记》的有趣之处。

前面说的这个故事主线,铺垫出来的是背景,但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西游记》的描写 不是在背景上的。《西游记》的描述重点是故事(还有正如我们前面说的,还有歌曲了) ,所以,你看西游记,理解这些背景了,放在心头作为虚化的背景就好了,目光的焦点应 该放在故事上,当你忘掉故事的结果,沉浸在脑洞大开的故事(过程)上,你就能感受到 故事本身的乐趣了。所以,理解前面的背景故事后,你不用想那么多前前后后的,沉浸在 每章的小故事中就好了,有趣就有趣在这些小故事上。

当我们开始聚焦这些小故事的后,你就会发现,故事也是分虚实两层的。正如我们前面说 到的“戏剧化”的效果一样,西游记的故事是很戏剧化的。你说丞相女儿有可能靠抛绣球来 选女婿吗?丞相自己会带兵去抓人吗?孙悟空活了上千年的一个老猴子,会跑到一个平常 人家那里去要眼药吗?妖怪每次出场,都要把自己哪里出生,怎么成妖,当了多少年,有 多少人,一点不剩都交代出来吗?猪八戒这种成了仙的,天天说自己能开山涉水的,反而 挑个担都受不了的吗?这些东西完全不靠谱。这些东西,也是一种远距离的写意。故事的 重点,是平常人,在大潮之下的浮沉。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其实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和整个社会的需要相比 ,太弱小了,如来要传教,这是组织需要,是他要为佛教本身负责,获得更多的香火。观 音要做成这件事,掌握了很多资源,动用了很多力量,但她也不能为所欲为。她被客观条 件限制着。做成“传教”这件事左右了她可以做什么,但她做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改变 很多人的命运。而在风口浪尖上的唐僧师徒,更加改变不了什么。他们就像一艘在惊涛骇 浪中的小船,知道自己通向一个富饶的彼岸,但在仍每个浪尖上心惊胆战,或者为临时的 安全欢声笑语,展示自己的特质。这就是生活之美,生存之美。就好比你玩游戏,代入一 个大侠可以玩得很有意思,代入一个买菜的,有时也很有意思。故事之美,就是我们可以 代入另一个人的生活,却不用为他的结果负责。所以生存是过程不是结果,否则唯一的结 果就只有死亡了。

比如,像这样的对话,让我感受到《西游记》浓浓的生活之美:

八戒道:说的是,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

行者道: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抱怨

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这喝风屙烟的人,我从跟了师傅这几日,常忍半肚饥,你可晓得?

三藏闻之道: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啊,不是个出家的了,你还回去罢。

那呆子慌的跪下道:师傅,你莫听师兄之言,他有些赃埋人。我不曾抱怨甚的,他就说我 抱怨。我是个直肠的痴汉,我说道肚内饥了,好寻个人家化斋,他就骂我是恋家鬼……

这段描写,把我看得笑死了。《西游记》中这种描写,比比皆是。《西游记》的故事之美 ,都在这种地方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特征。你看中国的工笔画,用笔也很工整,精雕细刻 ,但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假的。但这正是它的追求:既然画下来,就不是真的,你我都知道 。我们不追求和现实一样,那只是用来骗眼睛的错觉,没有直指内心,所有,好的画,小 说,都是写意不写实。重点表现那种“意趣”,而不是表现眼睛的真实,眼睛的真实不是艺 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