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9-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另一个例子:名的边界效应


在这个博文:《:doc:做事,做名,绩效主义,以及架构战略 》的讨论中,我做了这样 一个论述:

    | 组织的领导者不需要下面的人不求名啊,
    | 下面的人求名你才能利用他们的力量啊,
    | 领导者自己才需要不求名啊。

然后,有人做了一个这样的感叹:

    | “利用他们的力量”——这就是驭人之道了吧,想做成事不得不修。

这句话和我的表述非常接近,但却是我完全反对的。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为什么很多 人觉得自己懂了,其实可能完全没有懂。差之厘毫,谬之千里。

“利用他们的力量”,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上面这个感叹的那样:驾驭他们,得到 他们的力量。

第二种,是我认同的:“感谢他们给我提供了力量”。这是道德经里面说的: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看出区别了吗?

可能你觉得这只是口术,口头上“让”一下人,本质上还是“驾驭”人。那是因为你其实不懂 战略。战略的一点点小差异,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你得把战略后果扛上身才能体会到这一 点。

如果你把战略后果看得很重,你就会注意到,“驾驭”,已经把目标修改了,你已经偏离道 了,你的目标从原来“依靠这些人达成我的目标”,变成了“获得这些人的力量”了。你被你 的“好处”左右了你的目标了,“好处”变成你目标的负担了。

而“感谢”,目标是没有改变的,“他们帮助我达成了(部分)目标”,这个过程完成后,我 们挥挥手告别,各自珍重,我们各有各的路向,期待下一次相逢。

你想“驾驭”人,是因为你心还在“拥有”上,而不是在“天下”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 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们太容易被“名”所左右了,而忘了自己所在的“道”了。因为道只能靠名来交流和思考, 但道总是要逆着名走。我们要突破这个障碍,就要非常熟悉“名”的“有-无”特性。

怎么说呢?

我用上面那个博文中的“做水煮鱼”这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做水煮鱼是一件事,但说“做 水煮鱼”就变成一个名了。这是一个死循环,什么事情,说出来就是名。那我们怎么区分什 么时候是“做事”,什么时候是“做名”呢?你们注意到这两句话有什么共性了吗?——对了, 就是“做”,“做”在两个描述中都是一个“有”。你关注这个有,就可以区分了。

假设我们把下面这个圈圈表示做水煮鱼这件事(这是无法描述的,所以我用了虚线):

    .. figure:: _static/水煮鱼例子1.jpg

“说‘做水煮鱼’”就是一个名(我们只能看见那个名,这个我用实线):

    .. figure:: _static/水煮鱼例子2.jpg

这时,道还是可道,名指着道。然后我们继续对这件事情投入工作量:

    .. figure:: _static/水煮鱼例子3.jpg

(你会注意到我有些举措甚至是连名都没有的,你做事,做就是了,变成名是要成本支持的。)

这就是做“做水煮鱼”这件事。因为你的其他举措都是围着这个“道”的。

但如果你的投入是这样的:

    .. figure:: _static/水煮鱼例子4.jpg

那你就是做的“做水煮鱼”这个名。你的投入都是保护这个名。

你可以质问我:“难道改用更好的摄像机让观众看得更好不重要吗?”——重要!但这就是我 为什么老来问你:“你是要做‘做水煮鱼’这件事,还是要‘做水煮鱼’这个名。求仁得仁,你 不用来问我,你问你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