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24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0.1 :Date: 2024-07-02 :Status: Draft
圣人常无心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四十九章
即有圣人,岂能使天下之皆孩邪?一生二而有阴阳,有阴阳而有性情,有性隋而有是非。 夫性情之凝滞以干阴阳之肖者而执之,将遂以为常乎?常于此者,不常于彼矣。唯执 大常以无所常,故恣阳亢阴凝之极,而百姓可坐待其及,我为焦土,百姓为灌潦;我为 和风,百姓为笙竽。有渍而不受,有声而不留,则善之来投,若稚子学语于翁妪之侧, 而况夫不善之注耳目者乎?呜呼!天下之有目而注者多矣,与之为目者,则亦注也。圣 人不为目,而天下自此孩矣。
这什么都没解释。
::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苏子繇曰: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夫) 何故?以其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章
有死地,无生地。无地为生,有地为死。试效言之矣。人之生也,神舍空而即用,形拔 实以营虚,非其出乎?迨气与空为宅,形与壤为质.则死者非其入乎?虽然,既有生 矣,遂以其出者为可继也,引绪旁生,据地而游,则死固死于静。生亦死于动。死于动 者,能不静,而不能静于动也。静于动,则动于静,动静两用而两不用。静于动,则 动可名为静;可名为静,静亦乐得而归之;所谓“守静笃”者此也。动于静,则静可名为 动;可名为动,静与周旋而不死;所谓“反者道之动”者此也。故有地者三,无地以为 地者三,鹜于地不地而究以得地者三。此自九而外,一之妙所难言与!然而摄生者其用 在动,之死者其用亦动。何以效之?摄生者以得地为忧,动而离之。之死者以不得地 为忧,动而即之。彼虽日往还于出入之间,而又恶知动哉?则甚矣,地之可畏也!兕虎 之攫,必按地以为威;甲兵之杀,必争地以制胜。遇无地者,则皆废然而丧其杀机。 杀不在彼,死去于我,御风音所以泠然善,云将所以畅言游也。
王没有概率思维,这段他没读懂。
::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用曰德) 物形之,势成之。(皆道之自然)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陆希声曰:禀其精谓之生,含其气谓之畜,遂其形谓之长,字其材谓之育,权其成谓 之亭,量其用谓之毒,保其和谓之养,获其生谓之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五十一章
道既已生矣,而我何生?道既已畜,且覆之矣,而我何为?而我何长?邻之人炊其囷粟 以自饱,施施然曰我食之,夫谁信哉?乃彼未尝食于我.而未尝不食于此也。 我唯灼 而知之,顺而袭之,天下不相知而德我,我姑不得已而德之。物者形矣,势者成矣。虽 灼知之,不名言之;虽顺袭之,不易置之;虽德我者不相知,终古而信之;亦可因万物 之不相知也,而谓之玄德矣。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五十二章
言“始”者有三:君子之言始、言其主持也;释氏之言始,言其涵合也;此之言“始”,言 其生动也。夫生动者气,而非徒气也。但以气,则方其生动于彼,而此已枵然矣。盈于 彼,不虚于此;先天地生,而即后天地死;其息极微,用之无迹。小且无所执,而况于 大?弱且不必“用”,而况于“强”?将孰从而致吾“见”与 “守”乎?故方其“守”而“知”, “知”之在“守”;方其“知”而“守”,”守”之在“知”。生息无穷,机漾于渺。欲执之而已逝 矣,欲审之而已迁矣,欻忽萧散,何所为“常”?于其不“常”,而阴尸其“常”,岂复在 “子””母”之涯涘邪?不然,以己之知与力,有涯之用,追随“子””母”之变,末见其免于 殃也。
::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三章
天下不胜“知”也。“知”而“施”之,则物之情状死于己之耳目,而耳目亦将死于情状矣。 然则将去知乎?而知亦无容去也。有知者,有使找知者。知者自谓久知,而使我知者用 其“介然”而已。知“介然”之靡常,则己无留好。己无留好,而天下不羡其留,虽施不足 畏,而况于知?俄顷之光,而终身之据;已尚之物,亦从而尚之。莽、操之奉尧、舜为 竽,黄巾、赤眉之奉汤、武为竽,与阴阳之沴奉凝滞之冲气以为竽而盗其生等也。道之 不可以“介然”行也,如斯夫!
我看的版本,这里的“盗竽”,是“盗夸”,感觉我读的版本才是原意。但这里用了多次,应 该不是抄错了,可能某些版本就是这个字。这是一种乐器,我不知道用这个字可以如何解 释。
这里的施字的解释没有深入说,但和我原来一样理解为“招展”好像也没有问题。这里把 “莽、操之奉尧、舜为竽”作为例子我认为解释得对不上。按王的意思,尧舜是好的,莽操 是不好的。所以名字固定了,不好的就会来借这个名。但这个和“施”没有关系。而是因为 “物之情状死于己之耳目”,所以,这里其实不算解读,只能说又是在“衍”了。
::
善建者不拔,(吕吉甫曰:建之以常无有) 善抱者不脱,(吕吉甫曰:抱神以静)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以善建善抱者修之)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四章
以己与天下国家立,则分而为朋矣。彼朋“建”,则此朋“拔”;彼朋“抱”,则此朋“脱”。 然而有道者,岂能强齐而并施之哉?事各有彤,情各有状,因而观之,可以无争矣。而 流动于情状之中,因其无可因,以使之自因者,所谓“知之以此”也。方且无“身”,而身 何“观”?方且无乡、邦、天下,而我又何“观”?方且无之,故方且有之。析于所自然, 而抟于所不得已,则匪特“朋亡”,而己物相见之真,液化脉函,固结以寿于无穷,是谓 “死而不亡”。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由斯以观,则人无日不精,无所不和。以此立教,犹有执堕地一声为本来面目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求益其生,是为灾祥) 心使气曰强。(气自精和,使之刚躁)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五章
以一己受天下之无涯,不给矣。忧其不给,将奔心驰气,内争而外渝。然且立德以为德, 吐为外景,而不知中之未有明也。含而比于赤子者,德不立德;德不立德,而取舍无迹; 无迹则“和”。不立德以为德,则阴阳归一,阴阳归一则“精”。如是者,大富不资,大劲 不折,而犹有“使气”“益生”之患乎?故闭之户牖,无有六合;守之酣寝,无有风雷;至 人无涯之化,赤子无情之效也。
我觉得“执堕地一声为本来面目者”这个说法是没读懂。赤子无名(还没学呢),边界不是 理智上思考出来的,他能号哭终日而不嗄,你不行啊,你的脑子已经被名填满了,回不去 了。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非特不使人窥其喜怒,亦且使道无间于合离)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即之则大似不肖,违之又不出于此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雨不能濡空使有生,日不能暵空使有热)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贵贱者名也,繇贵有贱。无名则无贵而无贱) 故为天下贵。 (严君平曰:五味在口,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 牙、师旷能别之。音味尚尔,况妙道乎?至人之游处,显则与 万物共其本,晦则与虚 无混其根,语默随时而不殊,卮言日出而应变,足以谓之玄同也) 五十六章
夫将同其所同,则亦异其所异。同者我贵之,而或贱之;异者我贱之,而或贵之,何也? 以我之贵,知或之贱;以我之贱,知或之贵也。唯不犯物者,物亦不犯我。 非不犯也、 物固莫能犯之也。因而靡之,坐而老之,使明如列炬,暗如窌土,锐如干将,纷如乱丝, 一听其是非之无极,终不争同己以为贵,乃冒天下之上,以视天 下短长之命。玄乎! 玄乎!而何言之足建乎?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天下有所不治,及其治之,非“正”不为功。以“正”正其不正,恶知正者之固将不正邪? 故“正”必至于“奇”,而治国必至于“用兵”。夫无事者,正所正而我不治,则虽有欲为奇 者,以无猜而自阻,我乃得坐而取之。彼多动多事者则不然,曰“治者物之当然,而用 兵者我之不得已也”。方与天下共居其安平之富,而曰不得已,是谁诒之戚哉?故无名 无器,无器无利,无利无巧,无巧则法无所试。故欲弭兵者先去治。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尝试周旋回翔于理数之交,而知其无正邪,彼察察然迓福而避祸者,则以为有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五十八章
果其无“正”耶,则圣人何不并“方”“廉”“直”“光”而去之,去者必矫,今之矫,后之所矫 也。弓之张也弣外,则其弛也弣内。然则天下遂无一或可者与?圣人知其无正,则亦知 其无奇,而常循其冲。“人之所畏,不敢不畏”,则善人不能操名以相责。“天下注目, 我皆孩之”,则不善人不能立垒以来争,是故远“割” “刿”“肆”“耀”之伤,而作“方”“廉” “直”“光”之保,则气数失其善妖,而奇正忘于名实。不然,避祸而求福于容,容亦迷而 速其妖尔。
::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韩非曰: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五十九章
“人”之情无尽,取而“治”之,则不及情者多矣,“天”之数无极,往而“事”之,则无可极 者远矣。以其敝敝,从其浩浩,此冀彼之恩,而彼冀望此以为怨。怨不可以有国,而敝 敝穷年,亦“根”败“柢”枯,而其”生”不延。迨其不延,悔而思“服”,岂不晚与!守之圜 中,鲜所“治”,鲜所“事”。情万而情情者一, 数万而数数者并一不存。或疑其吝而不 德,而不德之德,天人无所邀望于始,则亦无所怨恫于终。而批却导窾,数给不穷者, 宁有讫乎?故牡之触有穷,而牝之受无所止。“重积德”者,天下歆其受而归我,席虚以 讲天下,此“有国”之与“长久”两难并者,而并之于此。并之于此,则岂有不并于此者哉?
::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章
动天下之形,犹余其气;动天下之气,动无余矣。“烹小鲜”而挠之,未尝伤小鲜也,而 气已伤矣。伤其气,气遂逆起而报之。夫天下有“鬼神”,揉治乱于无形; 吾身有“鬼 神”,燥生死于无形。杀机一动,龙蛇起陆,而生德戕焉。静则无,动则有,神则“伤 人”,可畏哉!“载营魄抱一而不离”,与相保于水之未波。岂有以治天下哉?“莅”之而 已。
::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静以居下,厚德载物)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一章
道莫妙于受。受而动,是名受而实不受也。欲受而动,是实受而名不受也。天下相报以 实,而相争以名,阴阳之于人固然,况人事乎?语其极,则欲“兼畜人”,非能畜人;欲 “入事人”,非能事人。何也?实元动也,况欲之而又不能静乎?愈大则愈可受。人能为 阴阳之归,其处下尤甚。静其欲,静其动,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也。
::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 (不善人保之,善所以贵。然可市而不市,可加而不加,斯乃为奥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六十二章
繇此验之,则有道者不必无求,而亦未尝讳罪耶?无求则亢,讳罪则易污,有道者不处。 天下皆在道之中,善不善者其化迹,而道其橐籥。是故无所择,而聊以之深其息。知有 所择也,是天子三公之为贵,而拱璧驷马之为文矣,岂道也哉?时有所求,终不怀宝以 自封;或欲免罪,终不失保以孤立。和是非而休之以天钧,天下皆同乎道,而孰能贱之?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吕吉甫曰:归于无物,故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多,可以少)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三章
愤兴长养者,人之所见“大”也。恩怨酬酢者,人之所见“难”也。秋脱之叶,春之所荣; 重云之屯,雨之所消;非果为“大”而为“难”,审矣。道其犹水乎!微出于险,昌流非盈。 盈,循末而见其盈,不知其始之有以持之也。如是,则圣人劳矣乎!而能不劳者,托于 无也。无“大”则若“细”,无“易”则若“难”,保其无而无往不得。所难者,保无而已矣。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道自有此四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既合抱而仍有毫末,既九成而仍资累土,虽千里而不过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苏子繇曰:与祸争胜,与福生赘,是以祸不救而福不成)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刘仲平曰:欲众人之所不欲,不欲众人之所欲;学众人之所不学,不学众人之所学; 复其过矣以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
失有道者,不为吉先,不为福赘。“未有”、“未乱”而逆治,其事近迎。“几成”而“慎”有 余,其事近随。迎随之非道,久矣,非以其数数于往来而中敝邪?孰知夫往者之方来, 而来者之方往也?又孰知夫往者之未尝往,而来者之来尝来也?戒其随,始若迎之;戒 其迎,始若随之。又孰知夫迎随之可避,而避迎随之亦可戒也?或敝或避,因物者也。 兼而戒之,从事其易者,因道者也。因物者不常,因道者致一。一无所倚,迎几“早服”, 此以“恃万物主自然而不为”。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 常知楷,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乃至于大顺。 (吕吉甫曰:与物反本,尤所于逆) 六十五章
顺之则与天下相生,“反”之则与吾相守。生者,生智,生不智;生福,生祸;生德,生 贼;莫必其生,而顺亦不长也。守者,吾守吾,天下守天下,而不相诏也。 夫道之使 有是天下也,天下不吾,而吾不天下,久矣“楷式”如斯,而未有易也。仿其“楷”,多其 瓮缶而土裂于邱;学其“式”,多其觚豆而木落于山,天下其为我之瓮缶与其觚豆乎? 彼且不甘而怨贼起矣。物欲出生,我止其芽,则天下全其膏润。心欲出生,我止其几, 则魂魄全其常明:非故“愚之”也,“以明”者非其明也。
这个楷字,在我看的版本中是“稽”,我猜这里抄书的人抄了个别字?
这段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很“敏感”的,就是很多人喜欢讨论的“老子愚民”,我肯定不这样看。 这里王夫之也不这样看。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人不重,重仍在己也。凡上轻下重。处上而不以重授人,唯圣人为然)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章
未易下,尤未易“善下”,故天下之为江诲者鲜矣:将欲抑之,而激之必亢;将欲浚之, 而祗以不平。而不但此也。独立而为物所归,则积之必厚;积厚而无所输,则欲抑之、 浚之而不能。故唯江海者,“善下”者也。江则有海,海则有尾闾。圣人有善,则过而不 留。受天下之归而自不餍,天下亦孰得而厌之?故返息于踵,返踵于天,照之以自然, 而推移其宿气,乃入于”寥天一”。
查字典:浚是疏通的意思。廖天一的出处是《庄子·大宗师》:
|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 | 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 |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若化为物, |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 | 乃入于寥天一。’”
::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
我看的版本就到这里为止,我其实也不想继续看下去了,感觉王也没有什么新东西了。但
断在半路可能读者会不爽我从
这个链接 <https://site.douban.com/176856/widget/notes/10002285/note/510065587/>
_
把后面的内容补上,写在后面的一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