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坐进此道不曰求以得


前几天和几个亲戚吃饭,说起一个事情:有个亲戚(城里人),丈夫是从乡下到城里工作 的,丈夫的村子里搞一个祭祀活动,要她回去参加。参加呢,又跪又拜的,她不爽,不参 加呢,得罪人。大家讨论这种事情应该参加还是不应该参加。

饭桌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一点小事,没有必要太计较,维持关系比较重要”,另一种是“ 这种农村封建思想,不能纵容,要坚决反对,否则后面会变本加厉”。

我现场没有发表意见,但我其实有点想法,所以回来在这里说小话。

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表意见,主要是因为我没有意见。这个其实不是个封不封建思想的问题 ,这是一种权力斗争——“我们有个传统,吃饭前要祷告,你不用祷告的,但你先不要吃,等 我们祷告完再过来……”你接受吗?,“我们还有个习惯,女孩第一次见男方家长,要行礼, 你不行礼也行,但你也不要进我们家的门……”,你又接受吗?,“我们这里室内不能抽烟, 您到外面去抽烟好吗?”……

这些都是在限制你的自由,一点点越过你的空间,如果你接受了,这个事情以后进行改变 ,就是你的错了——为什么好好的习惯不遵从,非要做出改变?

所以,这是一种权力的对抗:到底按你的规矩来,还是按我的规矩来?我可以做出让步, 但你打算还多少权力给我?所以,这整个问题是女方和男方的整个亲戚环境进行权力交换 的过程。你退让过多,你的空间就没有了,你从不退让,其实是你侵略了别人的权力空间 。这种细节问题,只有女方自己知道,外人在没有更多细节前,没有办法给出唯一的答案 的。

有人问了:那么,比如男方的家里人,是真的在乎那个规矩吗?或者他们真的是在想着要 这个权力吗?

这个地方是我讨论的关键了:这个地方“无名”。男方的家里人,可能根本不想去想这个问 题。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现在的惯例对我有益,我享受着这个好处,我的逻辑空间 和这些惯例已经密切关联在一起了,我为什么要去想它?我没有想过它,我却因此获得了 好处,你说我是成心的,还是无意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没有人去建这个逻辑,这个 逻辑就没有,但对于事情的发展,相关的“惯例”还是起了作用。这个起作用的“惯例”是逻 辑还是不是逻辑?存在还是不存在?

就好比我先学会了铸铁,你看到了,你也铸铁,我觉得你侵犯了我的知识产权,我觉得这 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你看来:“我看到了一个知识,这个知识对我有用,你不让我用, 这哪里顺理成章了?”

然后你说我想着要锁住你的发展呢?还是尊重知识产权呢?还是维护上帝的尊严呢?这种“ 名”,随你发明。因为一旦展开,其他边界效应也会跟着进来。比如不尊重了这一个“知识 产权”,其他XXX,YYY的知识产权怎么保证?人们怎么还肯创新?又或者“知识产权重要还 是全人类的进步更重要?”,“你们这些人谈这种问题的时间,为什么不去救助那对可怜的 母女?你们真是没有同情心”……这其实都是谈各方的权力怎么分配的问题而已。但是加上这 些边界效应,权力已经被深深埋在了逻辑链里面了。比如说前面说的这个村子仪式里,村 子修路,股份分成的决策也在这个仪式中的,不做这个仪式,路也修不了了,你家来的人 不齐也分不到钱,你说你来是不来?

从本文的讨论区不少人的评论看来,大家还是以为这个逻辑虽然没有建出来,其实它是存 在的,但请认真想一想:一系列的事实,本身呈现的“Pattern”,和你对这些事实制造一个 “理论”,影响了你或者一些人的决策行为,这是同一个“Pattern”吗?就好比上面例子中的 男家,他们脑子中清晰建出“我们侵犯了女方的自由空间,我们需要还回相应的权力”这个 逻辑,这个问题还是原来的样子吗?没有整理这个逻辑前,他们就“不知道”他们侵犯了女 方的自由啊。这个问题还比较简单,复杂一点的——你作为一个老板,你要求下个月给员工 加工资,在没有做过详细推演前,你肯定这一定能让员工受惠吗?如果因此产品没有利润 无法扩大生产导致工人年底没奖金呢?——逻辑存在不清晰的部分,就强化了“清晰部分的必 要性”,这个事情本身成一种势,使人倾向于走清晰部分的路线。如果所有逻辑都清晰了, 反而最后又从有Pattern变成了没有Pattern了。就好比你看东西,如果你认真去看一个东 西,其他东西就被虚化了,如果你认真去看所有东西——好吧,你根本就做不到。Pattern不 能细化,细化就没有Pattern了。

这里还有一个另一个角度的例子:比如三国赤壁前的孙吴,你说他和曹魏更亲近还是和刘 汉更亲近呢?在进行决策前,这个信息根本不存在。后面的全部后果都是决策本身制造的 ,你非要强行认为这个地方有这个信息的存在,你的决策就已经被误导了。在这个决策中 ,要考察的是别的要素,而不是一开始就为这个地方建出逻辑。所以很多人喜欢在各种决 策中做很多无谓的对比,比如秦琼是第几条好汉,吕布的武功高还是关羽的武功高,华为 的软件强还是阿里的软件强……诸如此类的,都是为了简化自己的逻辑链。但这个地方明明 不存在Pattern,你强行为这个Pattern去补充材料,这个逻辑就会被强行构造出来(这好 像看云,一时像奔马,一时像浪花,都是你自己加出来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被自己 绑架了,做出错误的决策。秦琼比杨林排名低重要吗?杨林不是一样死在前面?进凌霄阁 的是杨林么? [1]_

所以《道德经》中的“无名”,对于营造“德”其实至关重要,这件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解 决,这个过程中,再想别的方案,成本就很高了。这无论出现在人脑的逻辑链中,还是出 现在事物的客观规律中(比如人因为水坝的设计而住到了某个地方,水的态势就和人的利 益绑定在一起了),只要你在主、客观逻辑链的优势一方,你就成了一个势了,你的“德” 就会高。那些没有显现的逻辑(无名的逻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规矩和惯例),造成了很 多问题拿出来讨论(或者解决)就有成本,消耗这个成本本身,就是你对这个系统的损害 ,这样在权力交换的过程中,你就消耗更多的筹码,就变成是你无义了。

最近重看一本很旧的小说《If Tomorrow Comes》,里面说到Hollander这些有钱家族的时 候,为了给主人公违法一个正义性,构造了这些有钱人行贿,逃税之类的行为。实际上,“ 高端”坏人做坏事,哪里需要沦落到直接做坏事呢?他们拿好处都是依仗做“正义”的惯例来 实现的。反过来,做好事,又哪里是通过做直接好事(比如“慈善”?),来实现的呢?你 可以“施粥”,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资源,你掌握资源这件事本身正义吗?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曰“求以得”。“求以得”这件事,造成了名(不需要说出来,人们有 定见,Pattern很明显就可以了),本身就是罪过。“我想当三公,你们一定要让我当”,这 件事拿出来讨论的时候(讨论本身是在改变“惯例”,制造了创造逻辑链的成本),就已经 不在道上了。所有我们要做成这个目标,努力的方向总不会是这个目标,而是扩充另一些 目标,然后在那个目标上有选择地退让,从而让外部的力量有选择地流进来,让这些外部 力量推进这个目标得到实现。这时,你的目标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部分,你的德高,改 变它的力量就处于弱势了。要让系统不容易变化,你要保护的部分就必须无名,所以不曰“ 求以得”,而是“坐进此道”。

.. [1] 这个地方其实也是在说明架构(战略)设计是什么,架构(战略)设计其实就是在 模糊之中制造一个Pattern,避开“硬限制”,然后靠带动资源去构成那个本来不存 在的Pattern,如果你处处构建Pattern,这个架构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