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9-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思维上的洞
昨天在知乎上看到推荐的一本叫“逻辑解释道德经”的书(以下简称书),我简单翻了一下 预览,突然对很对道德经为什么常常被解读得离题万里有了一些认识了。
要说这本书,作者的三观是很正的,他认为应该从训诂,逻辑,上下文这些角度找到《道 德经》想说的是什么。结果这么正的三观,居然可以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解释 为:“天下都知晓美为什么是美的,那丑恶就消失了”。你说这就是“老子”原来的意思,我 也没法跟你争,但这除了证明老子是个傻逼,什么都说明不了。
结合文档讨论的4+1视图问题,我突然对思维上的洞的有了一个很直接的认识了。我试试看 能不能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楚一些。
我们先科普一下4+1视图。我借用一张网上的图,作为引用:
.. figure:: _static/网上的4+1视图.jpg
这张图不怎么好,我看过更典型的图,在每个视图上还画了一个小小的UML图表示这个这个 视图大概对应着什么UML的图的。
这个方法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计算机知识,你就可以理解它是干什么的。
架构设计这个东西,通常你是面对着一大群人,有些是你手下,有些是你领导(给你资源 的人),有些是你的合作伙伴,等等等等。大家要一起实现一个目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观点,最终组合起来能不能实现那个目的呢,我们都不知道。
产品做出来了,可能你知道大概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但其实在早期,你那群人根本不知 道要干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到底要干什么你(们)是不知道的。
这个没有组织过一件复杂的事情很难理解,即使你是资深的程序员,都不一定能理解这里 的工作。我见过非常资深的芯片工程师,各种投片陷阱,功耗设计,说起来头头是道,但 设计起来还是要问我:“你们软件的需求是什么?用哪个标准?”
问题是,我怎么知道?这些不是我们设计的动力啊。我们的动力是去卖钱,但你产品还没 有出来,你去问顾客:“您给我写个接口说明出来,我给你设计一款芯片,你再给我几个亿 好不好?”,顾客会觉得你是神经病吧?
我们需要有人操作一个逻辑设计,这个逻辑设计既不是代码,也不是芯片,也不是用户手 册,销售指导,但它决定了这些设计“为什么需要这样设计”,这个逻辑设计,就是架构设 计。
所以架构设计很难,难在它的驱动力是非常不直接的。它只设计了一部分,而这个部分必 须能控制其他所有部分的发展。4+1视图方法,是告诉架构师,要从哪些维度来构建这些逻 辑。4+1只是主要的视图集,这个方法并不拒绝你有更多视图。只是可以考虑的角度太多, 你可以从这4个方向开始看而已。
这些东西称为视图,强调的是你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它可以用任何办法表述,并不需 要是一副UML图,只是很多概念关系用UML图比较容易说清楚而已。UML是辅助工具,是一种 典型做法的代表,不是这个视图的本质。
其中,逻辑视图是还原这是一件什么事。习惯了接到需求就开始编码的工程师,可能不知 道把这个需求给你有多难。我参加过一个架构评审,他们收到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通过 对‘能力’的管理,发现网络的性能瓶颈,实现对网络的‘整改’,提高网络效率30%”。
现在你告诉我,这里要写什么程序?程序的要求是什么?
这种东西,就需要“逻辑视图”。你先告诉我:怎么定义“能力”,“整改”,“网络效率”吧。
事是什么事清楚了,剩下的问题是做该怎么做,这就有:
开发视图(开发视角):我们打算做几个部件?从哪里来?版本是啥?你可能要做一个管 理节点发行版,数据收集Daemon,说不定还要做一个环境温度检测Sensor,这些都是开发 工作量,直接决定了你的工程师投入,这个逻辑得通。处理视图(运行视角):你的软件 部署多少份?跑多少个数据收集的Daemon?如果未来扩容,这些Daemon的数据一起往你的 管理节点送,你受得了吗?这个逻辑也得通。部署视图(部署视角):你的软件分别放哪 里?怎么放过去?坏了怎么办?这个逻辑也得通
这些逻辑通了(但要推动这些视图的设计,需要不断用场景来驱动,这个因为本文不是谈 这种方法本身,我们忽略),才有你怎么写你那些代码,做你的Verilog/Chisel(芯片的 代码),写你的接口手册……。这些设计逻辑,不是用来给你做代码,做Verilog的,它是驱 动你怎么决定这些部分的需求的。它的逻辑一变,就是你几百人月的工作量的投入还是不 投入。这才是架构设计。拿架构设计的模型来决定代码如何分模块,这你当然觉得“架构设 计没什么用”,“UML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个工具设计出来就不是给你用的,跟你谈 完全就是对牛弹琴么。
类比起来,《道德经》是谈治国和战略设计方法的,如果你就不是干这种事情,写的人钻 在原文上,读的人也钻在原文上,你们之间就留下一个巨大的思维上的洞,让你们觉得“啊 ,这个就解释通了”,“这个说得好有道理”。其实根本就活在一个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牢笼里 。这就相当于一个从来没有软件构架设计经验的英语10级的人翻译一本英文的架构设计的 书,写的没有任何架构经验,读的也没有任何架构设计经验,却要对原书进行“解读”,结 果当然就是越用力越错了。你会画几百张UML图(别笑,我是真见过产品这么弄的,维护 UML比维护代码的成本都高),其实和架构设计鸟关系没有。而平时我们看那么多《道德经 》的研究,这里6个考古版本,那里“道可道”的五种断句,用描述来解释描述,就算雕出花 了,它和“治国”和“战略设计”这件事情也全无关系啊,当然也是越用力越远了。
这说明什么呢?只有这个世界,才是我们思维的助力。没有现实世界,我们的通讯可能完 全就是噪声的传递(好比本文的架构设计和道德经的例子)。因为我们的目的永远都是改 造这个世界,顺着它也不过是决定我们可以改造的范围,不是要完全顺着他(否则就是死 了)。“我”存在的价值(形成名),恰恰就是“我”不顺着世界的那个部分,所以才有了“我 ”的存在。如果我存在和不存在都对这个世界没有影响,我们的概念中怎么会有“我”呢?
由此知之,“很有道理”通常是个思维陷阱,因为你的思维,和对方的思维完全一致,不是 你是死的,就是他是死的。我们看一个理论,学习一个理论,其实关键不是它自己有没有 道理,而是它怎么改变这个世界,否则你就会被“很有道理”的一个“学”囚禁起来,而你会 觉得自己“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