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1

恍惚


介绍

“恍惚”这个概念我过去写过一个依附于其他上下文的定义:

    :doc:`../软件构架设计/再谈什么是高层设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我现在可以独立表述这个概念了,我把这个定义表述在现在你看到 的这个文档中。

内涵

恍惚是信息在没有构成“名”之前的状态。比如我们一眼看过去,看到一幅画,这里面有很 多信息,比如画的主色调,绘画用的材料,画的内容,画用的风格……等等等等。我们看一 眼过去,我们拿到了大部分的信息,我们觉得我们“知道”这些信息。但这个信息不能支撑 我们的逻辑链,不能用来决策。

如果我们站在“决策”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把所有的细节抽象成名,才能 正经去使用它。比如,我们把恍惚的信息放到某个特定的决策链中,恍惚的信息就变成一 个“名”了:

我们把“恍惚”放到一个决策中,它才变成信息,那个东西才在支撑我们决策。“恍惚”本身 无名,所以看之不见,听之不闻。你说你看见了?你看见什么了?你觉得看见一只“狗”, 那你就看见了一只狗的名,你并没有看见“疯狗症病毒”正在向你走过来,或者“一个保护 你的对象正在向你靠近”,这些所有你应该看见的信息,都应该在你的恍惚中,但只要你 不把它放进逻辑链,这个信息你就“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理解恍惚这个概念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名”。最近我去一线的支持团队调研,我调研的 方式是去找团队的工程师去了解他们现在正在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给我总结他们的情况, 比如:

我会事无巨细地记录这些信息,但我不会“相信”这些信息,我常常会直接下去给他们解决 几个具体的问题。我原来没有想过这为什么,只是觉得这样才可靠。但从恍惚这个概念来 说,这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我调研的时候只在“名”的基础上和人沟通,支持这个名的我 的恍惚,和他的恍惚,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要尽量多看一两个包含更多细节的恍惚,这 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会比原来基于名来对齐的理解要可靠得多。甚至我不能在旁边看他 们解决问题,我必须自己去解决那个问题,我才会直接“看到”那个概念,否则我只会听之 不闻,视而不见。

说到底,名给我们一种错觉,我们觉得别人给我们传递了全部的信息,实际上别人只是给 我们传递了一个抽象的名,这个抽象的名,他手中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恍惚,但在你眼中想 象的那个恍惚,和他的恍惚可不一定一个样。

无知农妇眼中的皇帝可能用金锄头锄地,无知皇帝眼中的农民可能何不食肉糜。我们有很 多东西看不到。所以我们的决策一方面需要去接触恍惚,另一方面,我们得知道我们永远 都无法掌握具体的信息,我们必须在“知不知”上决策,我们仅去接触那个被突出来的问题 ,确切知道什么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什么是被恍惚真实推出来的。比如私有云对code size是不是真的敏感不一定是真的,但某个订单丢了这是实实在在的。不窥庸,见天下的 前提,是你总能看着你存在的基础。

但反过来,我们有必要尊重恍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直觉”。比如,我做软件做了很多年 ,你跟我说要做一个规则,输入一些参数,就可以完成一个软件,我“直觉”是觉得不行的 ,这没有逻辑,而且如果从一个不懂软件的人看来,软件就是一个信息产品,把信息提供 给一个黑盒,让它输出一个加工的信息,这不是挺合理的?有大量的例子说明这是可以的 。但在我掌握的例子中,这个“直觉”不是这样的,因为我掌握的例子(恍惚)中,代码的 信息来自人脑的“创造”,我没有见过软件逻辑可以“创造”这样的逻辑。所以我觉得它是不 行的。这个想法很不严密,但它仍有参考价值。

所以,我自己在需求分析或者其他调研中,我很重视一线操作人员的总结,即使这些总结 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这种“直觉”里面包含了更好的数据集的训练结果在其中,我们要做 的是想办法找出这种“直觉”的结论中,到底源自他对问题的哪个Pattern的总结,而不是 挑出他的破绽,就觉得他的整个直觉是无效的。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一个 人到底是想要反对做一件事,还是要做成一件事。

外延

注意到恍惚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挣脱名的障碍。这是在做创新的时候必备的能力。我们 要做一个可以翻盘的产品,如果你基于领先者已有的概念来思考如何创新,你会觉得这个 事情根本没有机会。但如果你可以丢开这些名字,从恍惚中重新找到其中的核心矛盾,你 就会看到其中的机会。每个新产品,新组织取代原来的产品和组织,都是从一个你从来没 有想过的角度来的。ARM在x86的夹缝中生存过来,不是做更好的PC,而是做小消费产品; 日本对外输出文化,不是菊花和刀,而是动漫。Docker Image取代很多操作系统发行版, 不是因为做得更完善,而是做得更少。产业的颠覆,源自过去的名字所支撑它们的恍惚变 化了,原来的归纳不再成立了。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这个把恍惚转换为名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信息。比如说, 我们觉得某个人说得很有道理,这可能是我们从无意识的恍惚中提取的,但当我们审视这 个逻辑链中那个名是从什么具体的模式中提取出来的,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模型认识得更 加充分。比如,我们觉得某个人说得很有道理,可能只是因为他总在赞成我们,而不是他 的逻辑更加坚实。我们觉得某件事情是事实,可能不是因为我们看见它了,而是我们信任 的人说了。我们直觉我们说某人是领导是因为第三方强加了约束给我,但实际上是我们要 把逻辑决策的责任落在他的身上……如果我们多看看字典,可以看到很都这样的东西。我们 感觉到的某种恍惚的概念,在字典中表述出来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一时我想不起好 的例子,随便举一个:美丽。你恍惚中可能有某个意思,但在字典中,它似乎这样解释的 :

    | 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
    | 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

或者,英文的Beautiful是这样解释的:

    | Have qualities of beauty.
    | Generally pleasing.

两个涵义都在提取了两个特征:

当你说这个“名”的时候,你可能只是用了其中之一的特征。而在道德经中说“美之所以为 美”,它更强调的是,比丑更美,或者特征比其他特征“更符合理想”,感官比其他感官更 让人快乐。这其实也是不同的。发现这些细微的区别,我们就能更容易找到战略在逻辑中 路径,制定可以成功的“道”。

.. note::

今天想到另一个例子:浪漫。电视剧里说浪漫,提取的特征是无数的鲜花,众人之前 求婚这样的特征。艺术家说浪漫,提取的特征可能是把内心的期望放到事情情况之上 。而字典里的提取的特征,提取的是:of, characterized by, or suggestive of an idealized view of reality。

我们理解一个人的观点,如果把目光看到他的构造逻辑链的时候,提取的是名所指向 的恍惚中的哪个特征,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他真正的意思。

.. vim: tw=78 f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