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9-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战略逻辑递归


昨天回答了这个问题:你们听过领导最有水平的一句话是什么?,本来是想等些“聪明人” 来发表些意见,然后下周末再来讨论这个主题的。但今天有人和我讨论另一个问题,我马 上就要用到这个逻辑,所以,我还是先写了。

我对前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

    | 说有水平的话的领导通常没有水平。

熟悉我这个专栏中经常谈的“名”的概念的读者,对这个表述应该很熟悉。有水平的领导者 做的事情总是“治未病”,所以他总是不靠“有水平”的话和方法来推动组织的前进,而是通 过很多“普通”的方法推动团队成员主动前进,所以,做得好的领导,从来都是做些普普通 通的事,说些普普通通的话,每次走一小步,从而成就千里之行,九层之台。在这中间, 他其实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一直都是被人骂的(改变了利益关系嘛),还“有水平” 呢,不被这些“智者”笑得脸黄,骂成狗屎他就不是个合格的领导。

做被评价为“有水平”的“小事”或者“硅步”,不是“合格”的领导的表征。其政闷闷,其民淳 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这种逻辑对很多不做战略,只耍嘴皮子的聪明人来说,是个递归判断。因为他们喜欢大一 统的理论,希望战略和战术的逻辑放在一个描述中“通用”。他们立即会说“那你这句话有水 平吗?”,如果你承认“没水平”,他们就顺理成章认为“你看,我证明你错了”。这种行为看 似聪明,实质是脑子不够用(Cache太小,运算数据在脑子里展不开)。因为“有水平”和“ 对错”是两个问题。有水平是“对比”出来的,没有对比,“对”了也没有水平。

所以,这类聪明人很容易认为战略逻辑是递归的,因为他们的递归没有全局数据来控制递 归的层次或者退出条件。

如果你不是程序员,就当我这句话没说。我们换个方法来理解一下:逻辑总是在某个抽象 层次上生效的,我们说我们总体策略是无名,但我们操作策略总是“有名”的,这时问题的 抽象层次已经变了,我们得计算这一个层次上,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问题,名总会出 现,这时“无名”的逻辑就要退出,虽然我们希望无名,但名已经必须出现了,那就只能讨 论它,这时就退出递归了,逻辑就反过来了。所以操作上我们才有“不敢为主而为客”——道 德经是“反道理”的。因为“有道理”(学)成立的前提是所有的概念都是“已知”的,而道德 经一开始就给你证明了,名只是“道”的表征,它是无限的。所以,道德经的一切战略都是 在帮助你避免被已知的“名”左右了你的决策模型,而忽略了无名的那部分“道”。所以,知“ 不知”上,因为“不知”是无限的,你意识到这个“无名”的存在,就为你规避大部分的风险了 ,你的逻辑链才是可靠的。

所以,理解道德经的战略逻辑,一定不能站在死板的“全知”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你要时时 刻刻准备接受额外的逻辑加入逻辑链。

好了,有了这个基础,我可以讨论我要和别人讨论的另一个问题了:有人问,他按(他理 解的)我的“无名”的概念,做事都提前准备好,整个过程中没有出任何问题,但总被领导 质疑,他们是不是太闲了,这怎么办?

这是个典型的“治未病”的问题,治未病的人总会被人轻视,如果这种轻视影响了你的执行 ,你就不能把它作为“无名”的要素来看待了,这说明你少引入了一个控制要素,你要把这 个要素引进来。

“早服”这件事,可以是我们的追求,其实是永远不会真的做到的。比如你做一个产品,每 次都是按时达到时间点,测试总是能通过。这可以解释为是你提前做得好,但也可以解释 为你的计划没有挑战性。一个产品要达到市场成功,占据5%的份额也是成功,占据50%的份 额也是成功,把目标一调整,你的所有“早服”就都不服了。所以你要搞明白,如果你觉得 你每次没有什么得意之处向领导或者投资人或者群众报告,那我们是否应该担心你定的目 标太小了?

你有人在干活,这些人付出了努力,不可能没有呈现的呀。要把“没有这些人的努力”,就“ 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呈现出来,你也做不到吗?我们追求无名是:不要人为制造名, 导致我们本身没有进展,让名没有安身之处。你(和你的团队)已经被人质疑了,你还想 什么?这不是名也成了名了,你要这件事情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断有问题,不断 在解决:追赶下一个时间点,又达成一个新特性,解决了多少Bug,通过了双十一的考验等 等),这样有名才会重新成为无名。这才是在追求无名。

这也是另一个对于“有水平的领导者不说有水平的话,不做有水平的事”的另一个证明了。

道德经说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 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说的 就是这么个意思:你说他是这样,他就不是这样,你说他不是这样,他就是这样。无名的 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否则无名就会变成有名了,我们永远都不要期望陷入这种思维误 区:“只要我按某某规则(包括道德经)做了,我就高枕无忧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反 道德经的。

最后再讨论一个问题。道德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型,它既不是万能的,也不见得就是最 好的。只是“挺好”的而已。你不能指望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你不能飞,你把道德经 倒背如流,融会贯通,你也飞不起来。你手下是一群小学生,你非要拉着他们研究探月工 程,这怎么都做不到,这是我们必须有准备的。道德经是一个帮你更容易找到最优解的模 型,不是万能膏药。

事情不可为的时候,接受它,放弃它,都是策略。比如你的领导就是个逗逼,偏偏他就是 有关键的决策作用,你也没有办法妥协或者改变。这个事情你得接受,别觉得什么事情都 是可以解决的。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来达成目的(比如评 论中有人提到的通过制造问题来让领导在乎某个问题),但你别忘了汪精卫的遭遇,我也 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救国是没救了,曲线是曲到别人家去了。

战略这种东西,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试错的,别以为你就可以独善其身。就算你选择了90% 可能成功的路线,你运气不好也得掉到那10%的失败概率里去的。我个人喜欢做事情,常常 我尽量为团队带来好处,但也常常和团队发生激烈冲突,我这种策略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挑 选团队,尽量让本来就要做事的团队接受我,让不打算做事的团队排斥我,最终自己会落 到一个做事的环境中。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所以,没有人能替别人做决策。但“道”,永 远都左右着事实,不是意欲和解释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