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本文延续这个文档下面的一个讨论:https://zhuanlan.zhihu.com/p/27009759。
在该文档下,有一位读者这样评论:
| 这里的“食母”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不是一个意思?但是个人感觉有点不同,
| 请问作者大大能够说明一下吗?
我没有看懂,这样回了:
| 没看出两者有什么关系。
他这样回:
| 我觉得很像的原因是,之前看传习录里面王阳明举温故而知新,
| 提到“温故”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若只是“温故”而“温故”,
| 可能“知新”的效率很低,“温故”就是做样子了,
| 他举了好多这样的例子(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实在不清楚,
| 我就默认他说的这就算致良知的一个例子了),
| 然后我看你举的企业流程和目的的例子,还有几个这样的例子很相像,
| “求本源”直达目的。然后我就有了“食母”和“致良知”很像的感觉。
| 另外作者大大最近的“不要多想”,还有经常提到的转义,以名生名,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里面说到过这个,很多人有一种原始的冲动,
| 总是想找到“终极真理”,“本质”,结合书的部分内容和作者大大的观点
| (书看起来挺费脑子的,没能看完)我个人理解是,
| 语言的抽象和抽象方式诞生之初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和固定场景,
| 是有使用限制的,一旦推广使用范围就会暴露诸多毛病,
| 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谬误,这应该是语言本身的局限之处。
| 另外作者大大是真厉害,我一直想了解作者大大说的pattern是啥,
| 总是不得其门,所以老是反复在看。
这回我想我明白这个意思了。但这里涉及的不少问题,在讨论里面写不下,所以我移出来 ,在这里写。
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形而上和形而下分出来。温故而知新的原文在《论 语*为政第二》里的,我们把前后文的几句一起看,找一找它有啥共性,这样我们容易知道 这在说什么: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
很明显,这个整个讲当领导者的策略的。也就是这里说的君子,师,这些概念。这个抽象 对应在实际中就是官员,皇帝这些负责领导的岗位,怎么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
你们不要一听到官员就想到贪官,一听到皇帝就想起不食肉糜。那种没法聊。反正儒家要 定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操作和合作模式。模式不一定对,但你想讨论,总得听他说 什么好吧。何况,至少君君臣臣的,比“比谁的声音大”实在点吧?
论语这个论述里,最基本一点认识是:你不过是众星中的一员,你代替不了百姓,只能居 其所。要团结,我们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我们对每个人都有要求,领导者就有领导者的 要求。这就是最前面定的调: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所以,首先一个问题是对领导者的信任问题,我们怎么相信它就是对的?孔子说的很清楚 了,表面的顺从不顺从,都是表象,愚不愚的,不看他是否有“质疑精神”,而在于他做得 怎么样。做出一副“独立思考”的样子不见得就是独立思考。一个人,能瞒一下子,不能瞒 一辈子,所以,我们不怕不信任,我们可以拉长了看,先行其言(没有问题了)后从之。 你可以说这个模型不完美,但你总得选一个策略。这是第一层逻辑。
接着就是职责问题了,首先是“君子不器”。器,成形曰器。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干 具体的活,是负责高层逻辑的。是抽象的人。是把所有工作的特征抽取出来,指导新的工 作怎么干的人。听个词语(名)就开始出来争利益的人又该跳出来叫嚣“不知民间疾苦了” 。但如果君子也做具体工作,他当小人就可以了,何必当君子?君子这个个体当然可以做 具体的事情,但君子这个“抽象”的本质,是“不器”,不器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我们今天争了这么多年的利益,什么,君子,小人,早就被拿来贴标签了。所有人都要进 入君子这个帽子下面,把别人推到小人那个帽子下面了,而且好东西都要拿进君子帐篷中 ,然后坏东西都扔小人的帐篷里。等帐篷撑不下了,就开始爆伪君子,真小人的标签……但 如果你有心讨论问题,你还是得回到人家原先的模型。
砸个琴,裸奔一下,也有人叫他们君子。因为他们“不器”了。问题是,人家说君子要不器 ,可没有说不器的就是君子。这些傻逼求个名而已,他们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们 是“无”,根本不在论语的语境中。人家讨论的是“为政”,不是讨论怎么演小丑。
所以,在论语的模型中,负责高层设计和决策的领导者,是君子,负责做具体的事情的, 是小人。这是职责范围,君子这个职位,工作就是“不器”。能力要求:温故而知新——根据 过往的经验,抽象出落地新问题的解决思路来。这样的人才能教人怎么干,所以他才能为 师,可以当领导者,教育者。
打了100次老虎,每次手边有木棍就用木棍上,有石块就拿石块上的,只能当小人。大人是 能从这100次打虎经验中,发现石块远比木棍效率高,还能发明出“打虎八法”,把打虎的过 程归类为定位,跟踪,刺探,相持,拉锯,痛击,运输,保存的手法的,这才“可以为师矣 ”。发明这种知识的人,不打虎,但找到打虎的“道”,这种人,就是负责“形而上”的君子。
你以为温故是温习功课呢——那是你把论语当帽子戴了。
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负责道,小人负责器。谁都不想当小人, 所以当然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阶级斗争之外,首先是民族生存问题。一盘散沙, 所有人都是君子的集体,其实本质就是所有人都是小人。这种集体会被历史淘汰。
好了,有了这个基础,我可以回到前面讨论的问题了。首先,《传习录》里面没有讨论过 这个温故而知新的问题,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只在《答顾东桥书》里面看到有这个讨论, 那里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给关上了:温故而知新是外在的,是你怎么认知外部世界,抽 取抽象,模式,Pattern的问题。而良知是你本身!不是外在的,把这者扯在一起,就是: 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 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 可言也。
外在抽象外在的模式(Pattern),是为了预判,为了预判,所以我们才去索源,去食母, 找到根因,但预判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目标,为什么你有那个目标?那是你的本心驱 动的,但很多人一旦驱动开了,就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干什么了,这些东西叫私欲,不是你 的本心和良知。你决定亲亲,忠君,不是因为至亲那里有什么“理”和“知”,导致你需要去 亲和忠他们,而是你的本心觉得这样好(但这个不是本心的原始目的,但你一点点都看不 到,我也没法给你解释)。所以,你的决定是从心里原生出来的,不是天理(外部客观规 律)决定的,致良知,是因为你没法直接看你的心,所以只能用外面的事去染色,把它的 形象找出来。所以,食母和致良知完全是两回事。
我讲了这么多,也把“Pattern是什么”染了一片色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
关于“良知”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无关,很多人都有疑问,我就在这里多说两句。很多人把 王守仁说的“良知”看成是自己和别人的脑子了。觉得良知是可以被打扮的,他们说如果我 的(或者其他人的)本心是喜欢害人呢,如果我的本心就是要如何如何呢,怎么就叫良知 呢?
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相信自己的本心喜欢害人——他们是害怕别人信了这个去害他。
我觉得这属于形而上思维还没有形成,你不过就是想预判一下要不要进一步投资心学吗? 希望别人负责形而上,为师吗?希望可以安心做你的小人吗?
那我告诉你,不值得投资——好了,问题解决了,安心睡个好觉吧。
王守仁的良知,是一个静态的东西,不受你脑子影响的东西,它就是有它的好恶。你担心 它,是因为你没有正面看过它,它是无名的,要在表相的万花筒后面看到它,需要智慧, 需要持续的修炼。如果你还是形而下的思维,对它你根本就是个瞎子,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如果你喜欢戴帽子,就说你吃饭是吃“心学饭”,打游戏叫“格物致知”吧,反正蠢也是需 要有尊严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