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9-2020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道之可道与不可道
本文没有新的东西,只是在别的讨论中想到一个更能解决问题的表述,我记录一下而已。 本质上和这个定义没有任何进步的地方: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25662。
任何东西,我们说出来的时候,都是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背后,也许是眼睛受到了感光 ,也许是鼻子,舌头受到了刺激,也许是身体荷尔蒙指标发生了变化。这些综合的“大数据 ”形成了一个Pattern,然后我们用一个字符串去形容它,我们把这个字符串叫做“名”。
造成这个“名”背后的大数据本身,不是“名”。但“名”也确实是这个大数据的其中一个“特征 ”。但特征千千万。有些特征能支持我们预判,有些不能。我们追求“合道”,是希望我们的 判断可以达成目标。目标是我们的,不是“道”这个“大数据源”的。
这是原理,这是一种解释,解释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就是纯粹的名,和道没有任何关系 了。因为我们在谈“道”这个“名”的时候,本来的支撑者是“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道 ”了。因为“道”这个“名”,也并非是“道”本身。
我们现在来看道和名这个原理,是怎么在我们的思考和交流中发挥作用的。
我在下面这个博文中:
(原文丢失:说说Atlas 200 DK安装说明——一个关于“守弱”的例子)
提了Atlas 200DK的不少问题。
我创造了一个名,这个名不是Atlas本身的那些问题,但它指向Atlas的那些问题。这个时 候,我们从概率上认为,这个名暂时指向哪个“道”,这个时候,道,可道。
在那个博文的讨论中,有人可能是Atlas的维护者之一,他回复了一下我,说我的意见很好 ,他们一定好好改进。他创建了一个新的“名”,这个名不指向Atlas,这个名“指向”我的名 ——我们这样理解好了:如果我的批评不存在,他说的话还有意义吗?
离开最初的道,我正确回复他的模式是:人家对我示好,我也要对人家示好,我应该“有情 商”,“懂人情世故”地表示:“你们已经做得不错了,我们互相学习“。他也应该更“谦虚”地 表示:“不不不,您高屋建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我们的讨论就无法对准我们要解决的那个“道”了。这种状况,我们叫“ 不可道”。交流和思考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创建名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聚焦在 最初的“道”上,交流和思考本身就变成了名的盛宴,我们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对抗这个问题的思考模型是“食母”——我们要顺着名的链条往回爬,一直爬回最初的那个最 靠近道的名上。所以,求道者不说“我对你好”,求道者给你利益;求道者不说我恨你,求 道者直接动手K你;求道者不说“我接受你的意见”,求道者执行你的意见;求道者不“赞成” 你的意见,求道者去“质疑你的意见(以便了解你具体说什么)”,求道者不会被人认为“情 商高”,求道者的情商高会让你觉得你自己“情商高”。求道者作为领导不会让你觉得他牛逼 ,他会让你觉得你很牛逼;但他又不会让你觉得他是“傻逼”,他只是让你觉得“下知有之” ;反过来,求道者作为下属,也是一样的……
但求道者不是我上面说的这样的,我说的只是名,他们“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简单说,就是不能让你构造Pattern,不能让你可以“名”它。你不能说他好,也说不上是坏 ,说他聪明,似乎他担不起,说他无耻,好像也太过分了……反正就是不好说,想不和他发 生关系,他又似乎处处和你有关系……所以它才能维持在“无名”而“存在”的状态。把心思和 资源(包括整个系统的资源)聚焦在“道”上。这就是听之不可闻,视之不可见,因为你没 法说(包括思考,建逻辑链等)你闻到什么,见到什么。
而所谓“守弱”,就是让主观意志失效,让维护表面的好的心思失去市场,让所有的“名”贴 着“道”,这看起来是一种概念上的“软弱”,但它是真正的强大,因为它自己(在名上)的 软,是贴紧了道的,任何人实实在在去碰它的时候,都会碰到实打实的道,它极为坚硬。 它自己软,所以才能让道的硬体现出来,如果它自己硬,应对挑战的力量就全靠自己,它 就硬不起来了。
“守弱”不仅是一种态度,它还是一种能力,你能让你的语言和道的特征一致,这需要经验 、阅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抽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