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24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0.1 :Date: 2024-07-02 :Status: Draft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化者归徼,正者归妙) 三十七章

藏朴者,终古而有器之用;见朴者,用极于器而止矣。故无名与有名为侣,而非能无也。 畏其用而与有名为侣,故并去其欲。婴城以守国者,不邀折冲之功;闭阁以守身者,不 为感帨之拒;知物之本正,而不敢正之以化也。其为道也,测之于重玄而反浅、闿之于 妙门而反深。以为无用,而有用居然矣;以为有用,而无用居然矣。终日散而未始不盈, 徽息通而蠕然似有。两垒立而善守其间,两端驰而善俟其反,则朴又何足言,而玄又何 足以尽之哉?

这段战略以前没有深入想过,现在看这个解释,感觉值得总结一下:道自己就会变化,就 会找事,侯王的策略不是引导它,而是找到这件事的“朴”(源),控制它的变化,就控制 一切了,而不是去引导那件事的走向。

这就好比泉水涌出地面,人人追着水流的浪头去,而侯王应该守着慢慢流水的泉眼去,控 制了泉眼,就控制了浪头怎么走了。这个策略确实值得在做战略的时候先去考虑。

上德不德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为之于无曰无以为,为之于有曰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明非在内,取前境而生,谓之) 前识,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锐而捷得名者为薄,退而养众始者为厚)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八章

虎豹之行,进而前,则不能顾其却。新木之植,盛其华,则不能固其根。然不能无所前 矣,无已,其以朴者前乎!前者犯难,却者观变。以犯难者,敦重而不惊;以观变者, 因势而徐辨。故不以识之锐抵天下之巇。何也?以失主乐取夫美名而昵之,以背众美之 涵也,是德、仁、义、礼之可名而不常者也。故出而逾华,反而逾薄。唯先戒其前者, 为能不德而德,无为以为。严君平云:“至至而一不存。”岂不存哉?诚无以存之。

昔之得一者

::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谷虚而受万,故曰盈) 万物得一以生; 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李息斋曰:轮盖辐轸,会而为车,物物有名,而车不可名。 仁义礼智,合而为道,仁义可名,而道不可名。苟有可执, 使其迹外见,贵者如玉,贱者如石,可以指名,而人始得贵贱之矣) 三十九章

愚者仍乎“一”,而不能“以”;智者日“以”之,而不能“一”。“以”者失“一”也,不“一”者 无“以”也。“一”含万,入万而不与万为对。“以”无事, 有事而不与事为丽。而况可邀, 而况可执乎?是以酒熟而酤者至,舍葺而行者休。我不“得一”,而姑守其浊,以为之筐 橐,而后“一”可“致”而不拒。夫贵贱高下之与“一”均,岂有当哉?乃贵高者功名之府, 而贱下者未有成也。功立而不相兼,名定而不相通,则万且不尽,而况于“一”?故天地 之理亏,而王侯之道丧。以大“舆”载天下者,知所取舍久矣。

这段逻辑没有看明白。以就失一,这很好理解因为一旦“以”了,就分了“我”和“被以”的对 象了,那就不是一,所以愚者怎么就仍乎一呢?

另外那个李息斋的评论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仁义礼智,合而为道?合着好的部分才是道? 这根本就是没入门。

反者道之动

::

反者道之动; (方往方来之谓反。气机物化,皆有往来,原于道之流荡,推移吐纳,妙于不静) 弱者道之用。(坚强则有倚而失用,非道也。道之用,以弱动而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息于无,非反乎?迭上者,非动乎?赵志坚曰:物虽未形,已有是气。天地万物从 一气而生,一气从道而生) 四十章

流而或盈,满而或止,则死而为器。人知器之适用,而不知其死于器也。若夫道.含万 物而入万物,方往方来,方来方往,蜿蟺希微,固不穷已。乃当其排之而来则有,当其 引之而去,则托于无以生有,而可名为无。故于其“反”观之,乃可得而觌也。其子为光, 其孙为水,固欲体其用也实难。夫迎来以强,息往以弱,致 “用”于“动”,不得健有所 据,以窒生机之往来;故用常在“弱”,而道乃可得而“用”也。“动”者之生,天之事。 “用”者之生,人之事。天法道,人法天, 而何有于强?然而知道体之本动者鲜矣。唯 知“动”则知”反”,知“反”则知“弱”。

这段解释用哲学解释哲学,无法判断解释了没有。

上士闻道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在牛为牛,在马为马,类也)。 我道大似不肖,何类之有?(然唯非马非牛,而亦可马可牛,何不类之有)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吕吉甫曰:沦于小测,反于大通)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常名不可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一章

有善贷者于此,则人将告贷焉,而彼非执物以赐之也。夫道,亦若是而已矣;然我未见 物之告贷于道也。何也?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物有来有往,有生有反, 日饮于 道,而究归于未尝或润;日烛于道,而要反于未之有明。无润无明,物之小成;不耀不 流,道用自极。故欲勤,而莫致其力;欲行,而不见其功。盖“味”、 “退”、“辱”、“偷” 之名,非虚加之也。然而受之不辞者,且得不谓之上士乎?

道生一

::

道生一,(冲气为和) 一生二,(既为和矣,遂以有阴阳。冲气与阴阳为二) 二生三,(阴阳复二而为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至道不在言,感触可尔)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二章

当其为道也,函“三”以为“一”,则生之盛者不可窥,而其极至少。当其为生也,始之以 “冲气”,而终之以“阴阳”。阴阳立矣,生之事繁,而生之理亦竭矣。 又况就阴阳之情 才,顺其清以贪于得天,顺其浊以坚于得地,旦吸夕餐,呕酌充闷以炫多,而非是则恶 之以为少,方且阴死于浊,阳死于清,而讵得所谓“和”者而仿佛之乎?又况超于“和”以 生“和”者乎?有鉴于此,而后知无已而保其少,“损”少致“和”,损“和”得“一”。夫得 “一”者无“一”,致“和”者无致。散其党,游其宫,阴阳在我,而不叛其宗,则“益”之最 盛,何以加哉!

我其实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非要认为这里的一二三每个都要有深意,这里明显是顺着数 下去而已。

这一点没有平常心,后面的东西都像加出来的。

天下之至柔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

适燕者北驰,适粤者南骋;而无适之驾,则常得其夷而无所阻,轹践百为而无所牾。以 觹解者,不能解不纠之结;以斧析者,不能析无理之薪。苟知实之有虚,因而袭之,则 祈距万变,而我志无不得。夫炫其“坚”而修备,测其“间”而抵隙音多矣,道之所以终隐 于“可道”也。

名与身孰亲

::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薛君采曰:乐今有之已多、无求翼辱?惧后益之有损,知几奚殆) 可以长久。 四十四章

所谓至人者,岂果其距物以孤处哉?而坐视其变,知我之终无如物何,而物亦终无如我 何也。故“辱”有自来,而“辱”或无自来;”殆”有自召,而“殆”或不召而至。然而以“身” 捷得其眚而受其“名”,则不如无居之为愈也。故谓之善爱“名”而善居“货”,善袭“得”而 善遣“亡”。“得”之于“身”,听然以消阴阳之沴;得之于天下,泮然以毙虎兕之威。

大成若缺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寒胜躁,静胜热。(胜音升。叶梦得曰:知其所胜,孰往而不可为) 清静为天下正。 (为天下正,则天下自正。若欲正天下,益其寒热矣) 四十五章

阴阳交而人事烦,人事烦而功名著。故喜于有为者,其物之盈而往附之。已盈而往附焉, 必损于己,遂思以胜之;我见其寒而趋火,热而饮冰,徒自困也。彼岂乐有此患哉?始 亦以附彼者之易于求盈,而不知其至此也。而早啬于己,不惊于物,则阴阳方长,而不 附之以为功名。始于不依,终于不竞,天下正矣,而我若未有功。 故貌见不足,而实 享其有余。诚享矣,而又奚恤于貌之不足?

天下有道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六章

祸发于方寸,福隐于无名。一机之动如蚁穿,而万杀之争如河决。故有道者,不为福先, 而天下无祸。岂强窒之哉?明于阴阳之亢害,而乐游于大同之圃,安能以己之已知,犯 物之必害者乎?

不出户

::

不出户,知天下;(章安曰:出户则离此而有知) 不窥牖,见天道。(章安曰:窥牖则即彼而有见)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七章

道盈于向背之间。有所向,斯有所背矣。无所向,无所背,可名之中。乃使人贸贸然终 日求中而不得,为天下笑。无已,姑试而反之。反非中也.而渐见其际。有欻 乎,如 光之投隙;有约乎,如丝之就络。物授我知而我不勤,乃知昔之逐亡子而追奔马者,劳 而愚矣。非然,则天下岂有“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者哉?

这个章安感觉是个死读书的,有知是个缺点,但这是从整体来说的啊,有知反映了无知的 存在,所以才是缺点,但它不靠你不出户,不去了解而实现的啊。所以我不知道王夫之取 他的解释是几个意思。

为学日益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不可取,繇天下之与我谓之取尔) 四十八章

损于有者,益于无。去其所取,全其未有取。未有取,则未有失。故宾百为,而天下来 宾。犹且詹詹然以前识之得为墨守,则日见益而所失者积矣。故月取明于日,明日生 而真月日死。安能舍此无尽藏,以取恩于天下之耳目哉?夫天下无穷,取者恩而失者怨, 取者得而失者丧,此上礼之不免于攘臂,而致数舆之无舆也。

这又是一个考虑怎么“解释得同”而不管有什么用的解读。不过这个“月取明于日,明日生 而真月日死”的说法很有意思。月亮从太阳去光,我们认了这个“有光的月亮”,没光那个 月亮的“本体”反而就“销声匿迹”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这又如何”?难道还应该让那个没光的月亮被争着看?所以取这个例 子“道理都对,就是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