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7-2019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阶段小结:食母


我一直熬到写完第六章,才开始给出这个总结,回答前面很多人谈的,但我当时不回应的 问题。

不知道到各位看到现在,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深印象的是我从说文解字中抄出来 的那堆单字解释。你们对那些单字解释有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几乎所有字的本源,无 论现在它们被用作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原来的意思,都是名词。

比如“骄”,马高六尺就是“骄”,你要形容一个人骄横,Careless,不屑一顾,我行我素, 你用“强大的野马”来类比。但“骄”包括了很多很多属性,比如“脸长”,人家说你骄,你为 什么理解为前一种意思,而不是理解为“脸长”?

那是因为你用了很多次,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你发现这个词都指向前一个意象,而不是 后一个意象。所以你取此而舍彼。

又比如“荒”,今天,我们说荒,感觉是光秃秃,荒芜一片,鸡不生蛋鸟不拉屎,这是“荒” ,但“荒”的本意是什么呢?“荒”的本意是“艸”,也就是“草”。怎么“草”反而成了荒呢?因 为对你现在来说,草也有用,绿油油,眼睛舒服,还有生命力。但对开始用这个词的人来 说呢,可能根本满眼都是绿油油,哪有你这么有情怀?人家想的是尼玛再不种点什么东西 出来,明天全家饿肚子,所以地上长草就意味着不打粮食,不打粮食不“荒”是什么?

这就叫“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名字不会消失,但它会转义。

转义的角度非常刁传,比如,今天你说“草”,说不定就是“操”。同音,类比,著名事件, 著名学说,等等等等,都是引起转义的原因。更不要说还有字的多义性本身引起的问题, 比如说我说你皮肤像屎一样黄,和说它黄土地一样黄,或者像“黄玫瑰”一样黄。这三个“黄 ”一样吗?

我提起这个主题,是再次请读者注意,文字并没有精确表意的能力。你脑子里的东西和别 人脑子里的东西,不是严格一致的,你不要一上来就收缩你的语义理解。正如我在《几个 补充说明 - 知乎专栏》中举的那个例子,大妈说的“姓张”的,在她脑子里不是你脑子里那 个意思,你不用其他话作参照,这个东西只能挂在半空中,没有办法落下来。

所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是听我一开始在《README --《<道德经>直译》项目 - 知 乎专栏》的建议,念着每句原文,然后把下面每个单字的意思关联到原始的字上,而不去 马上下结论的?

(我把那么多多义的解释放到我翻译的原文后面,是让你把所有可能的方向都放在心里啊 。 )

至少我看现在在各个解读下面,迫不及待就来讨论,这个又什么意思,那个又什么意思, 这个版本如何,那个版本如何的,你们真的是“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昭昭察察有所以 ”啊,这就是我说的“你咋不上天呢?”,何必来假惺惺装做读别人的书呢?

拿程序来做个比方(各位非程序员不要看到我说程序就发毛,程序也就是一段针对计算机 的祈使句,你们当作对话来看就对了):

比如,有人写了一个语句:::

    a=3;

你说这句话对不对?什么意思?——我鬼知道——其实我还想说,你也鬼知道!你在那里唧唧 歪歪解释半天干哈呢? 这句话还是在完整逻辑的准备中呢,你哪那么多废话啊?

然后你往下看:::

    //今天是周几——如果在wednsday(星期三)问的话
    def what_day_is_today_while_on_wednesday():
            return a;

这我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是正确的”。但也不尽然,比如我后面还看到这个:::

    //从周日算起这是一周的第几天
    def the_day_index_start_from_sunday:
            ...
            case WEDNESDAY:
                    return what_day_is_today_while_on_wednesday();
            ...

我就该认为它是错的了。对错很多时候取决于你怎么用。

现在我们回到前一个解读中。这一句:“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 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不知道读者是否已经注意到了, 我的翻译和大部分人的翻译是不同的。大部分人是把中间 “唯之与阿”三个排比当作结论来用的,而我是把这三者当作“学”的“表现”来用的。我的理 解过程是这样的:

“绝学无忧”,这一句基本上是没有偏意的,就是绝了“学”就没有“忧”。那后面三句,要不 是解释,要不是结论。但绝学无忧,不会推出“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个结论。反过来亦 然。而且,三个排比句,几乎没有共通之处,几乎找不出规律,唯和阿,都是同意,只是 态度不同。善和恶,就是绝对的分歧了。这两者,你还可以认为是“名”的区别不大,但“人 之所畏,不可不畏”又怎么解释呢?当然,你可以百般计较,非要“建立”点逻辑来,如果你 听过相声“扒马褂”,就知道,你非要建点逻辑出来,总是可以做到的,但从老子前面大量 使用短逻辑这样的严密推理过程,我根本就不认为他会这样做。

更不要说,怎么这三个排比之后,还来一句“荒兮其未央哉”,完全没有前后文依据么。

那还有个解释,是这个文字抄错了?我先去找其他版本对照了一下——我的结论是:就算是 抄错了,也是都抄错了。

所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Pending呗,挂着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意思呢 ?这几句话的字面表意很直接啊。记着他说过这句话好了,何必一定要有意思?

然后我们接着往下看,就开始说众人如何了……你把整段话读完。你就会发现,整段话在表 述一个概念:人人有追求,有判断,而“我”没有!为什么我没有?因为我“食母”。好了,“ 食母”和“有所以”有什么不同?很明显啊,食母是求本源,有所以是求结论。结论来自本源 (引起这个概念的问题本身),就如同“今之有”来自“古之道”,今天的形容词、动词来自“ 古”的名词……

说到底,为什么“绝学”?因为“学”,正是在本源之上建立新的逻辑啊。把这两个逻辑一对 照,中间的三个排比描述不是很直接么?这些都是这些“学”的例子啊,这个比那个更好( 唯阿),这个好那个坏(善恶),你看大家都怕这个,你也要怕(畏不畏)……唧唧歪歪, 野火烧不尽,总是玉关情……啊呸……春风吹又生。

这个意思对不对呢?我鬼知道对不对,你接着Pending啊,到你要用的时候你就知道对不对 了。

我在这个(整个专栏)解读中,从一开始,就故意用了一个可能有错(实际上就是有很多 错,我翻译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明显不对,然后我一查就发现它缺了字,写错字的问题了) ,而且无来源的版本。目的就是提醒你,不要用死板的方法去读这些文字,流传了这么多 年,传递丢失,发展,都是会发生的,你要能所有意象中抽出核心来,否则,你还是塑个 太上老君的真身来拜一下比较实际些,读什么书啊。

其实我认为如果是这个表意,老子说得很对。这些概念,就藏在现实中,和时代,文化无 关(所以才说老子的抽象能力强),我给你看一个例子:《亚马逊CEO贝佐斯年度公开信: 拥抱AI趋势,保持Day 1危机感》 ,Jeff在这个公开信中有这样一个表述:::

    随着公司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管理代理的倾向应运而生。
    它的呈现方式各异,危险而微妙,与Day 2的特征极为相似。
    常见的例子是形式主义。
    良好的服务流程有利于你为客户服务,但是,如果你不加警觉,
    流程本身就会变成问题,这在大型企业中尤为普遍。
    工作流程没有为结果服务,而只是走过场。
    你不再关注结果,只是确保流程是正确的。
    这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了!
    下面的情况并不少见:
    某位下级领导以“嗯,我们是在遵守流程”为理由来为一个坏的结果加以辩解。
    更有经验的领导者则会把它视为调查和改进流程的良机。
    流程本身不是问题,永远值得提出的问题是:
    是我们在按照流程操作?还是流程左右了我们的操作?
    在一个每况愈下的Day 2公司,你可能会发现答案是后者。

    另一个例子:市场调研和客户调查可以流于形式——这是特别危险的,
    尤其当你正在发明和设计产品的时候。
    “55%的测试人员对这一功能感到满意,比第一次调查中的47%满意率有所上升。”
    这种结论难以解读,可能会在无意中造成误导。

    优秀的发明家和设计师深入了解他们的客户。
    他们耗费巨大精力发展这种直觉,并通过调查结论获取许多个人感受,
    而不仅仅只是平均数,并对此加以研究。他们与设计共存。

    我不反对beta测试或调查。
    但你,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主人,必须了解客户,富有远见,并乐于奉献。
    然后,beta测试和研究可帮助你找到盲点。
    卓越的客户体验始于心灵、直觉、好奇心、游戏、胆量和品味。
    这些在调查中都找不到。

这就是“食母”。学说都是来解决本源的问题的,不要被“学说”来左右你,要用“本原”来左 右你。这是每个有成功经验的做事人都有的直觉。你可以说我这是鸡汤,但你不做事,给 你说什么都是鸡汤,你的嘴皮子可以上九天揽月,我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说到底,大道甚夷,而人多好径,老想找个技巧一步登天,以为自己聪明,基本上都是聪 明反被聪明误。

最后说另一个独立的概念。不少神棍跑来攻击我,说我解读中到处得罪人,行为就不像读 《道德经》的。这种人我基本上不搭理,直接拉黑。这种事不值得谈。但作为解读的一部 分,我要就这个给读者谈谈道德经理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免得你们自己读下去被神 棍左右了。

我在这里的行为不是不像“读《道德经》的”,而是不像“圣人”。给你解读《道德经》这件 事本身,就违背圣人的原则了。圣人的原则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圣人的执行原则是 在做事中不展现“名”,化身整个系统。但我现在做的事是要把我的“名”(概念)种到你( 我愿意的那个“你”)心里,要的就是激起名上的摩擦,行为当然不一样。我不要左右你们 ,而是“帮助”部分人,这个动力源不是你,这个动力源只有我自己。我就不可能做“圣人” 的事。

另一个我需要各位注意的问题是,抽离自己看待整个系统,是让你看明白系统的变动原理 ,但你在系统的不同位置,就要按那个角色的道来运动,请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圣人。我领 导自己的架构团队,我是这个团队的圣人,必须循圣人的道路。我在我的整个组织中,我 是其中一个业务的支持者,这时我是偏将军,我是持戈戮人的那个人,必须循偏将军的道 。冲锋陷阵了还“以和为贵”?什么都“以和为贵”,还“事善能”干什么?你它么还《道德经 》呢,扑街喇。

所以我想提醒各位亲爱的读者,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道德经》从来不约束你干什么, 它帮助你建立认识客观世界(特别人,众甫世界)规律的一个基本模型,不是来约束你的 ,只是你要为自己担当,愿赌服输才好。这才是驰骋天下之至坚之道。处处被约束的,可 被预测的,才不是“天下之至柔”呢!

最后吐个嘈,“食母”这个“名”实在令我不舒服,也不知道老子这孙子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

.. vim: tw=80 f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