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

..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24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Date: 2024-05-25 :Status: Released

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的区别V2


本文是这个主题的另一个阐述: :doc:架构设计和一般设计的区别\ ,根据我最近的一个案例,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 更好的表达,所以总结在这里。

在说案例前,我们先来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以便读者可以更容易看清楚我们下面要谈的案 例中的关键问题。

所有的所谓“设计”,本质上就是集合的划分。 比如你写一个程序:

.. code-block:: python

if a>0: return a+1 else return a-1

这里a>0就是划分两个集合:a>0的,和a<=0的。return a+1也是划分两个集合,a+1的结 果和不是a+1的结果。如果知道全集,其实我们任何知道一方,也就知道另一方了。但很 多时候,我们对全集的认识并不深,比如如果不return a+1,另一边是什么呢?可以是 return a-1,但也可能是raise Exception("a>0"),甚至可能是一条错误的指令。有时非 要较真,我们确实也可以定义一个全集出来,但很多设计中我们也不一定浪费时间去思考 这个全集是什么。所以《道德经》里面会有那个“有”,“无”的概念。我们关心了特征的那 个集合,我们称为“有”,反过来,我们知道它不是“有”的部分,称为“无”。所以《道德经》 的理论是“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所以不病”。我们不了解“无”这个集合的特征(不知道 “知”),这是坏事(病),但我们知道这是病,所以我们的逻辑不建立在病上(而建立在 “知”上),所以我们就不会坏事(不病)。这是设计上很自然的逻辑。

这样,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的分界线就很清楚了:高层设计是一个符合 设计目的的逻辑空间集合,而下层设计是它的子集。我们用下面这个图来示意:

.. figure:: _static/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的集合角度图示.svg

我们做一个服务器,高层设计说我们包含一个前端和一个后端,前端负责展示给用户,后 端负责做数据持久化。下层设计说我用html5做前端,用LAMP做后端。这很明显,前者定 义的集合能满足要求,后者也能满足要求,但前者可以选择的范围远远大于后者。因为你 完全可以用一个Windows程序做前端,然后用Microsoft BackOffice做后端。这同样在高 层设计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看,高层设计是下层设计的超集。

我这么说,估计你不会反对。但这个地方其实是有一点点反直觉的。因为很多人的直觉是: 下层设计包含了高层设计的全部信息。一个因此产生的错误推论就是:“我代码都编完了, 难道不是已经包含你所有高层设计的内容了吗?”——实际上不是,代码编完了,只是说明 高层设计的其中一个子集达成了目的,不表示你有了高层设计。下层设计其实是信息比高 层设计多(因为抽象本来就是减少特征),不是范围被高层设计大。

但“我代码都有了”,为什么还需要高层设计呢?——很简单,因为你的代码还要维护。你需 要自由度来做改进。如果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是一样的,中间没有自由度,下层设计要认 知的东西太多了。这也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如下:

.. figure:: _static/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的集合角度图示2.svg

我们前面说了,设计不过是集合,是改变范围。所以在这个新的图示中,我们的“下层设 计(的有)”改变了范围。而因为有了高层设计,我们知道修改1不会改变我们的最终目的, 而修改2,就会改变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不能实施修改2,或者我们 知道了实施修改2的话,我们的最终目的就要做出调整。这就是高层设计的作用和相对下 层设计的不同。

设计是创造性劳动,就是画出集合的边界线(请具象性地思考一下前面的示例程序)。很 显然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不是同一根线,所以两者是不同的工作,不可互相取代。

现在可以谈我们的案例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在设计一套CPU的指令。CPU的设计者用了 一个技术,他们不是一次一条指令这样来读指令进来的,而是一次读16条,然后同时执行 (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细节,但作为案例,我们先不考虑这些细节),因为是同时执行,哪 条指令先完成,哪条指令后完成,就没法保证了。所以呢,我们在指令上设置了一些标记: 在两个标记之间的指令,就是没有先后的(术语上称为“不保序”),不同标记范围之内的, 就是保序的。

我把这个接口做了一个高层抽象,我这样定义:把两个标记之间的指令称为一个“指令块”, 指令块内的指令不保序,而指令块之间根据指令语义定义的一个“程序序”确定先后顺序。

你看,这是一个高层设计,这个其实不包含一次取16条这个信息的,也不包含你是不是只 有一个取指单元。这些是“自由度”。如果你设计了两个CPU,一个一次取16条指令,一个 一次取32条指令,我都认为符合我这个“高层设计”的范围的。而基于这个高层设计的范围 写作的软件,就都是可以运行的。一旦有了高层设计,和你有关系的模块就再也不认知你 的“下层设计”了,而基于高层设计和你接口。这样,每个合作对象就有了自由度。就好像 这样:

.. figure:: _static/高层设计和下层设计的集合角度图示3.svg

其他模块是基于你的高层设计来定义逻辑的,所以你的细节设计怎么变,都不影响他们的 设计,但如果不是这样,你随便动一动,你都不知道你影响多少人了。这个问题在指令定 义这个这种位置上看特别明显——你的CPU在多少个软件上运行,这些软件利用了你哪个特 征(就是集合的边界),这你几乎不可能知道的。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无”,如果你直接 对外呈现你的细节,那么未来你一点都不能改,因为你不知道它会改变什么。不能“病病”, 就无法“不病”了。

在我说的这个案例中,我设计完成后,工程师在设计具体的指令的时候,好几次都跟我说: “虽然两个指令是在一个指令块中,但因为他们的距离超过了16条指令,所以其实他们是 有序的。”这是我要记录这个案例的原因:如果你完成了一个高层设计,但你在其他设计 中,还是根据你的下层设计行为来决定你的逻辑,那么这个高层设计就是摆设。

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毕竟高层设计不影响眼前的“运行”。我们说高层设计, 或者架构设计,很难坚持,本质就是这里:一个长远的目标,是没有显式的“呈现”作为依 托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它变成九层之台之前,大家都认为不过是“垒土”,就不想 去干了,但这样就永远都盖不起九层之台,而是一直在重复建一层之台,因为它立马有效 果。

实际上,我并不反对我们不断去审视我们的细节,从而优化我们的高层设计的那个真正的 边界。比如我们发现超过了一次取指的范围,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保序了。那么我们能否再 引入新的概念,让这个好处能被拿到呢?或者,我们能否强行规定一次取指就是16条呢? 这个地方需要权衡程序的编码复杂度,硬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甚至包括人脑是否容易理 解。这本质上是在“无”这个无穷无尽的范围中进行“猜”。我们说架构设计是种艺术工作, 很大程序就是因为这个。只有少数选择的,我们称为“科学”或者“工程”,有无数选择,但 又能从结果上判断好坏的,我们称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