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9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魂魄辨析
有读者让我解读一下苏辙对道德经的“载营魄抱一”一章的解读,我把我的理解写在这里。
《道德经》中的这一章,我没有看懂。我说我“没有看懂”,和某些神棍理解的“没有看懂” 是两个意思的。我说没有看懂,是因为我和老子没有一样的语言环境,所以我不知道它比 喻什么。而不是说,老子在这里说了什么精妙的修炼法门,我不知道怎么修炼。
这是语言的天性决定的。比如我讨论怎么写设计文档,顺口说了一句,“软件架构的本质 是通过抽象降低软件中的信息熵”。我说这句话,必然不是要教你软件架构,因为要说明 白软件架构,我就必须围绕着它来提供其他的信息,而不是让这个信息成为围绕别人的一 部分,这个问题我在这里讨论过了:
:doc:`../软件构架设计/另一个例子:名的边界效应`
所以,“载营魄”这一段,如果是老子要教你修仙,老子就是个没文化的傻逼,正经写一段 让人看得懂的文字的能力都没有。当然,我不认为老子是傻逼,所以只能是那些神棍是傻 逼。
老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里多个问句,作为一篇论文,显然不是疑问。但你仍无法分辨这是反问还是质问。你无 法理解他是说“载营魄抱一,难道你就能无离了吗?”,还是“载营魄抱一,你做到无离这 么高的程度了吗?”。
这个信息由于没有上下文的对照,是已经丢失了,原文里是没有办法得到答案的。我以前 举过“我操”的一个例子:有个人说了这句话,当时他怎么想的,你是不知道的。当时他当 然是有想法的,但这个想法留下的信息就只有“我操”了,你没有办法就从这两个字上面挖 出他当时的那个意思来。
而苏辙显然比我们更理解那个时代的语境,所以他给出的解读就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他是 这样说的:
..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 《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之营魄,言其止也。 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 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 其归皆道,各从其实言之耳。
我们和苏辙之间还有一个时代,既然他提到魂魄了,所以我们还得大概理解一下魂魄具体 是什么。我查了一下汉典 zdic.net,我也不在这里引经据典了,把我最后的总结给出来 :魂魄最初的定义可能来自易经,苏辙的描述中给的就是这个定义。说文解字的解释认为 魂是阳神,魄是阴神。用开以后,感觉魂魄都是我们现在常认为的“灵魂”,也就是独立于 肉体的进行思考的那个东西。而中国文化把这个思考的东西再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 知客观的信息的部分,这是魄,《注》曰:耳目之聪明,曰魄。另一个部分是基于这个信 息进行思考的部分叫魂。不管你信神信鬼,也不管你是对是错。你和人交流,其实心底下 还是有那个一丁点的“共同理解”在支撑的。我们要理解苏辙的意思,先守住这“一丁点”的 共同认识再说。
所以,我们现在理解苏辙的意思了:他用的《易经》的语义,把魄作为外感,把魂看做内 思。内思是统一的,连续的,不被左右的,但自身主动变化的。而外感是固定的,被动变 化的,是被左右的。按这个逻辑,魂驾驭魄。所以“营魄”就是驾驭魄,说的是魂对魄的控 制力。言其止,是把魄停下来的能力。
道无所不在,魂和魄本身也是道发展出来的(如果你看过我的解读,这个很好理解,因为 道就是那个引起你的名,你的思考,你的感知的那个东西,你能感知魂魄这个概念,当然 也是道引起的),道在人思考上的作用就称为这个人的“性”,而“性”的妙就称为“神”(妙 是啥我不管,可能是interesting,可能是巧妙,也可能是眇,用作需要细看的微小,但 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是一样的,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精华”吧),也就是说,“性”是表现出 来的属性,“神”是左右这些属性的“本质”。
综合起来,所谓营魄抱一,就是魄随魂走,心中要什么,眼睛就看着什么。而不是眼睛看 到什么,决定心要什么。
所以他说:
.. 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 而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 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段话就不用我解释了吧?
综合来说,苏辙的解释是把那几个问句作为质问的,他认为老子的意思是:“你做到了吗 ?”。这个解读和我在本专栏里写过的解读是不同的。但我既不打算收回我的翻译,也不 打算反对苏辙的这个解读,其实我认为我和他是没有分歧的。但如果我只能选择一个解释 ,我会选择苏的解释,原因是他的解读能带给我更多的思考和帮助。
换句话说,这些“部分解读”,围绕着的那个“中心”(道体不变,名只是道的变幻)是不变 的,枝叶上的变化,无关紧要。我认为,如果你不能这样看问题,就永远都看不懂道德经 。[#2]_
.. rubric:: Footnotes .. [#1] 补充1:
我再多说两句,每个人处于自己的时代,手上Solid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但无论
信息的对错,逻辑都可以是坚挺的。很多人知道了现代的信息,就觉得古人的逻
辑不行。这种想法和那些叫嚷“你们手上的道德经都是被统治者改过的啦”的无知
之徒是一样的,逻辑是超越“真实信息”的存在。这就好像程序是超越输入的存在
一样,它本身就是真实的一部分。输入的变化,不改变逻辑的“真实”,只是导出
不同的输出而已。(顺口说一句,这就是所谓的“德信”)
所以,你也许会觉得“哪里有魂魄?”,想据此来说“苏辙封建迷信”,再进一步想
说他不对,你只是懒惰而已,你无法否认,“灵魂也许不存在,但人的感受确认
可以一定程度上分了外感和内思这两种方向,而且两者是可以分离的”。
所以,苏辙的整个逻辑链非常坚挺,直到今天,还是可以轻松碾压你们很多人。
这是依附大自然的力量,这是“求道者”的思维力量。是这种思想长生久视之道。
如果你是架构师,应该明白,这也是软件架构可以生存得更久的核心战略。
这个逻辑,不依赖是什么文化,也不依赖你用什么语言去表达它。爱因斯坦发展
了经典物理,是他要绕着经典物理的现象走,不是经典物理的现象发生了改变。
所以现代的各种生产创造中,经典物理还是生生不息,这同样是道法自然的力量
。
.. [#2] 补充2:
敲古文特别麻烦,因为古文很多都是单字成词,拼音输入的速度大打折扣。所以
,我都是去搜索,然后拷贝,在敲苏辙那段文字的时候,我搜索了一下,在知乎
里看到这个文章:南京普多泽:《道德经注》-第十章,不好意思,我又拿来当
个例子。放完苏辙的原文后,他说:
思考点:
这个世界的真相到底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到底精神只
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还是精神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死亡
代表着意识的终结,还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看道德经或者其他书的时候,主要就是这个问题,人家才说了
两个词,你不拿这些词去组装,去理解人家的意思,就开始在这个词本身上面浮
想联翩,飘到不知道哪里了,这怎么跟你说话啊?在面对面交往中,我基本上认
为这是一种冒犯,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共识。但有趣的是,在文字交流的时候,很
多人做出这样的冒犯却完全意识不到,而他不是个弱智,这很奇怪。所以我有个
感叹:人要想装逼想多了,思想太清新了,是很容易变成弱智的……
.. vim: tw=78 f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