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Lee 版权所有 2018-2019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1.0
.. include:: 迁移说明.txt
::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奥秘。好人的宝贝,坏人所想要保住的。(好人已经得到了,所以是“宝”,坏 人正在失去,所以是想要“保”,大家都想得到好处,只是主流的成了好人,非主流的成了 坏人。说到底就是要抢那个好处)。好话可以被市场(大众)高看,好的行为可以让人赞 美。(这是自然之道)(也就是为什么大众都要抢这个好处),(所以),人不好,有什 么必要放弃他?所以立天子,设置三公(司马司徒司空之类的重要职位)(的时候),虽 然有“拱壁以先驷马”(这样的仪式),(搞得这么厉害)不如直接“坐进”这个道里面(顺 理成章你就该是这个天子和三公,不是你自己要的)。古时候之所以看重道是为什么?不 说“‘求’以得到”,有罪要以(这种方法来)免吗(一种解释:为什么不敢说“求”?“求”是 有罪的吗?)?因为(这样做了,才是)天下的“贵”(被天下所贵)。
奥 宛也。宛奥雙聲。宛者、委曲也。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處也。
拱壁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
驷马 随便怎么查,大概都知道是四马拉的车吧。
加 語相譄加也。譄各本作增。今正。增者、益也。義不與此同。譄下曰。加也。誣 下曰。加也。此云語相譄加也。
请注意一下,这里的道的含义有一点收缩的。这里专指综合因素自动认为这个事情就是要 这样发生的。就是说,让你当天子、三公,不是你求来的,是大家觉得顺理成章只有你当 才是好事这么来的。善人,不善人,都希望事情发生就是道本身要发生的,而不是自己千 辛万苦求回来的。得到以后,你都不用说,你就该拿那个好处,拿了别人还说你是“善人” ,“不善人”就惨了,那必须拼命去拿,拿了别人还说他“不善”,这就是利用“系统”的力量 。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做“不做(无为这种事)”,事(做)“无事”(这种事),体味“没有味道”(这种味道)。 把小看大,把少看多,用德来报答“怨”。从容易中[追求,图画]难,从细里面做“大”。天 下的难事肯定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事中开始。所以圣人始终不做“大”的,所 以能成就“大”的。做轻“诺言”必然[减少,使……少]信用。多“容易”就必然多“困难”。所以 圣人尤其“把它[看,作为]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那[平和,安静]容易拿,那没有发生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脆的容易化解(破掉), 小的容易消除。做还没有“有”的东西,治理于它还有乱的时候。要几个人才能抱的大树从 一点点大开始生长,九层的台从一层层的土开始起来。千里的路从脚下一步步开始。做它 的败了它,拿它的失去它。(大的东西不能尝试去拿它,而是从小的东西来控制它),所 以圣人不做“大”(这个事情本身),不执(拿)就没有失。人民做事情常常做了“几成”( 作“几乎成”,或者“二三成”来理解都行)就败掉了。好像“开始”一样小心“终”才不会败掉 那些事。所以圣人把“不欲”作为“欲”,不看重难得的宝贝。把“不学”作为学问,[恢复, 回到]所有人忽略掉的(可能也可以解释为“复盘”所有人犯过的错误),帮助万物的“自然 ”(生长)而不敢“为”。
脆 耎易破也。
泮 諸矦鄉射之宮,西南爲水,東北爲牆。从水从半,半亦聲。又散也。 《詩·邶風》迨冰未泮。
过 度也。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不去[使...变聪明]人民,(而是)让他们变笨。人民难以治理 ,因为他们“智”多。(有“智”才会“绕”,你“绕我”,我“绕你”,都不在解决本来大家都想 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用“智”治国,(是)国家的失败。不用“智”治国,(是)国家的 “福”。知道这两点,也是“稽式”(谋划模式)。总知道“稽式”,这称为“玄德”。玄德“深” ,“远”!和(眼前的)“物”相反。然后才达到“大顺”。
贼 敗也。敗者、毁也。毁者、缺也。左傳。周公作誓命曰。毁則爲賊。又叔向曰。 殺人不忌爲賊。
稽 畱止也。玄應書引畱止曰稽。高注戰國策曰。畱其日、稽畱其日也。凡稽畱則有 審愼求詳之意。故爲稽攷。禹會諸矦於會稽。稽、計也。稽攷則求其同異。故說 尚書稽古爲同天。稽、同也。
引导:这一段比较难搞。有前面的基础,以智治国国之贼这个理念很好理解。但知此两者 的“两者”是什么?亦稽式的“亦”和哪句话对应?“亦”啥?还有,“知此两者”这件事是稽式 ,还是说此两者是稽式?这个在字面上表述不清楚,我给我一个我的认识:
“知此两者亦稽式”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这是说这两者是互相变化的,不是一种方法的。 也就是说,不以智治国,才是智,但这样的智,也是以智治国,这样就造成一个逻辑死循 环。所以这两者互为稽式,具体如何操作,是个度的问题,把握好这个度,才是“玄德”。 这个逻辑和前面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基本上都是同一个考虑的模型。因为得不到, 所以希望得到它,太难得到了,干脆轻贱它——这就是个度的问题。太聪明了绕路走,正事 就不干了。总不让他绕路走,明显的坑也看不见,还是掉下去。这些都是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这是我读这句话的直接感受,你可以不信。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所有谷(还记得“谷”的意思吧?不用我翻译了吧)的王,因为它善于处 于谷的下面,所以能成为所有“谷”的王。所以圣人要在人民的上面,必然在语言上在他们 的下面。想要在人民的前面,必然把身段放到他们的后面。所以圣人处于上面而人民不重 (不会吊着你?),处于前面而人民不伤害(他)。所以天下乐于推着(他)而不会厌恶 。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和他争的。(这是第二次说这句话,读者是否注意到,已 经和上一次说的转义了。这次是真的指争上,争先了)
重 《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
厌 笮也。 在瓦之下,棼之上。《釋名》笮,迮也,編竹相連近迮也。又《正韻》 順從貌。《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猶一也。又《正韻》惡也。《論語》天厭之。
::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不久矣!
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都说我的“道-大”好像“不像”。正是(因为)大所以(才)不“不像”。如果像,就不 久了!这是小。我有三个宝贝可以拿来保着它。第一个叫“慈”,第二个叫“俭”,第三个叫 “不敢当天下的‘先’”。慈所以(才)能勇,俭所以能够广大,“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够成 为“器长”。现在舍弃慈而追求勇,舍弃俭而追求多,舍弃后追求先,死了。慈用于战就会 胜利,用于守就会坚固。天要保护它,(就)用慈来护卫它。
俭 約也。約者、纒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古假險爲儉。易。儉德辟難。或作 險。广,因广(厂)爲屋,象對剌高屋之形。凡广之屬皆从广。讀若儼然之儼。 又《釋名》衾,广也。其下廣大,如广受人也。
卫 宿衞也。从韋帀,从行。行,列衞也。《篇海》防也,捍也。《玉篇》護也。《 公羊傳·定四年》朋友相衞。《註》相衞,不使爲讎所勝。又《爾雅·釋詁》垂也 。《註》營衞守圉,皆在外垂也。
救 止也。論語。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馬曰。救猶止也。馬意救與止稍別。許 謂凡止皆謂之救。《博雅》助也。《廣韻》護也。《書·太甲》尚賴匡救之德。 《詩·大雅》式救爾後。又《周禮·地官·司救註》救,猶禁也,以禮防禁人之過 者也。
一点辨析:我没有翻译“器长”的含义,我不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也许是“器的长”?器是 能用的东西,长是“能用的东西”里的尖子?最后理解为领袖?其实这个无所谓,就算知道 了,也得Pending。总得有具体的用法,这个词才有意义。后面我们很快看到了,和“器长 ”对应的是“先”,基本上就是我前面猜的意思了。
补充一点说明:原文是这样的“若肖,久矣”,这明显是Typo么,和整个上下文都不搭架, 我直接改了。
::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
善于做事的不“武”(用武力解决问题)。善于战斗的不怒。善于战胜别人的不给(机会) 。善于用人的处于他的下面。这叫“不争”的德。这叫用人的力量。这叫“配天之极”(匹配 天的另一极)。
与 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
::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用兵的有个说法,“我不敢为主,而是为客”,不敢进一寸而退一尺。这称为行进没有行列 的行进,举没有手臂的手臂,抗拒不存在的敌人,拿不存在的武器。最大的祸患没有比轻 视敌人更大的,轻视敌人几乎丢失我的宝贝。所以两支接近的军队对战,伤痛的一边会赢 。
哀 閔也。閔、弔者在門也。引伸之凡哀皆曰閔。从口。《玉篇》哀傷也。《書·大 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又《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 也。《詩·小雅》哀哀父母。
一点引导:最后三段,突然冒出“慈”这个概念,而且把“慈”这个战略推到很高的地位。为 什么“慈”可以起这么大的作用?明明用爱是发不了电的啊。这里在说啥?和原来的逻辑有 什么关系?
我认为,从整个上下文来看,这里整个“证明”还是为了“证明”要“不争”,对吧?所以,善 为士的,不武!我要赢你,我要身“先”你,我不靠“打垮”你来得到。我靠什么得到呢?我 靠“不给你机会”得到!善胜敌者不与。最高明的战略是让你胜不了我(根本就不给你“胜 我”的机会),这不是说被人打了也不敢还手,而是说第一战略首先是不给机会。反例就 是,别人都还没来找你麻烦呢,你就到处教人做人了。你胜不了我,最后肯定是我“先”你 。所以,要慈,要俭,我对谁都有利而无害,不占你的,对你也好,你来弄我?那是你要 弄我的,你倒霉可不怪我,这就叫不敢为天下先。这就叫“抗兵相加,哀者胜”。
整个战略其实是推迟冲突,积累德,最后真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有无限的逻辑来和你对抗 。慈和俭的本质是“不用”。
.. vim: tw=78 f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