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layout: post title: 【转】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资中筠:文化要用母语讲 categories:


2015-04-01 10:05:49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图/潘万华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胡彦

  我觉得现在我们有点乱套。一方面,特别想走出去,好像文化大国说来就来,我们要变成文化大国了,于是乎就成文化大国了。然后就花好多好多钱,在国外建孔子学院,教人家外国人学汉语。与此同时,我前些日子刚听到,上海几个名牌大学自主考试,理工科干脆不考中文了,我觉得很荒唐,所以就先从这件事情讲起。

  你要是讲文化,首先母语是最重要的,文盲跟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他认字,越学越多吗?你是靠什么来思考的?一定是用中国话来思考,不是用外文,除非你从小就在外国生长,先学外文,后学中文。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你认的中文字有多少,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

  我们现在讲这个人文化水平很高,那个人文化水平比较低,实际上是他的中文水平比较高或比较低。我是学外文专业出身的,我从小学就开始学外文,专业学的是英国文学,但是到今天我也不认为,学不学英国文学能够决定我的文化程度。我的文化程度还是我的中文决定的,我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取决于中文。当然,我学了外文之后,懂了很多东西,丰富了我的文化,应该说是个仓库吧。但是如果我不学外文,根本不会外文;我已经学了这么多中文,再去学另外一个专业,我觉得我的文化水平应该还是像现在一样。所以对中文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看。

  一个国家的母语是它文化的载体,你学了多少,你掌握了多少母语,你就会成为有什么样文化修养的人。我见到好几位大出版家学历很低,甚至是小学刚毕业,但是他们读了好多书,尽管不会外文,也没怎么学过数理化,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有一些革命老干部,基本上没上过学,但看过很多书,中国的历史知识丰富,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只举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胡耀邦。

  有些名牌大学居然认为理工科就可以不考中文,这是非常荒谬的,他们只想培养高级工匠。理科、自然科学和哲学是相通的,连母语都不要掌握,怎么可能培养出发明家来?当然可以说这只是几个大学的自主考试,教育部并没有统一取消理工科的语文考试,但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取消语文考试,哪怕是部分地取消,就会让语文不太好的学生觉得用不着学了,老师也觉得用不着认真教了。与此同时,外文是非学不可的,因为不学外文是没有前途的——据说做这个决定的校长们是这样说的。不学外文没有前途,但是不学中文可以有前途,可能他以为中国人都说中国话,多认几个字,少认几个字,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没关系。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说要加强我们的“软实力”,然后花那么多钱去教外国人学中文,看来,我们确实有一种危机感。我们也要输出文化,问题是:我们拿什么东西输出?只好又请出老祖宗来,一会儿挖一个墓,一天到晚搞文化遗产,现在好多地方把“申遗”作为天下第一大事了,好像申到了一个“遗”,我们的文化就上多了一层。申的“遗”都是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是我们新创造的东西,挥霍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还没有用好。

  我觉得与其一天到晚说要弘扬这个、弘扬那个,不如首先好好把电视屏幕里头的白字消灭掉。现在这个危害极大,对中小学学生比教科书影响大。我听商务印书馆新版汉语字典的编辑跟我说,他接到一些中学生来信,说你们的字典错了,因为电视屏幕上不是这么写的。

  要扎扎实实地把这些事情搞好,把错别字改了,把成语说对,不要闹“你到我贵府上来”、“您的家父”、“我的令妹”这类笑话。假如能把这些东西弄干净了,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就稍微进步一些了。

  一讲到文化传统,一说到我们有过多么辉煌的传统文化,我们常常忘记,从晚清到民国这一百年间,有许多仁人志士,文化水平很高的那么一批人,尽了很大的努力,继承了中国比较优秀的传统,加上吸收了外国的文化,把两边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创建新文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成绩斐然。可惜后来断了。我们现在把这一段完全忽略了,一说传统文化就从孔夫子讲起,为什么不讲严复、王韬、梁启超、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等这一大批人?我们今天所争论的问题,他们早就争论过,他们这批人作为整体,百年来为振兴民族精神,创造新文化所达到过的高度,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

  前几年,我们一大批大学,像北大、清华、南大、浙大等等,都在搞百年纪念,说明这些现代大学早都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有了很好的成绩,引进了西方的模式,又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现在忽然又说都要向哈佛看齐,却又只看皮毛,不知道人家的精髓何在。

  说到全盘西化,首先它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这么坚固的传统,不管是好是坏,它西化不了;另一方面,我们天天都在西化,包括现在生日吃蛋糕,都不吃长寿面了。有的是无害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最优秀的东西,我们上一代人、两代人嫁接过来的,现在又推出去了,不要了。

  我也很同意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也同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现在有些人说鲁迅的这些做法是汉奸行为,实在岂有此理。鲁迅是爱之深、虑之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我们也还有一脉相承的很优秀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士林”有一种坚守,有些事情是“为士林所不齿”的,有些人是士林“耻于为伍”的,这里无形中也有一个价值系统。比如孟子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是可以嫁接起来的。

  我们不能够把现在文化的缺失和所有坏的东西,都怪在几千年的传统上,或者说跟农业文明有关系。农业文明肯定不适合于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是从精神上来讲,它并不是完全没有过比较优秀的、能够支撑民族脊梁骨的东西,但是后来就被打断了。

  谈文化,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泛政治化,把文化完全附属于政治。“软实力”这个词我有点不想用,因为它又把文化当成一种工具,而“软实力”这个词实际上也是美国人发明的,有它特定的含义。建立新文化,或者是重建精神的家园,最好不用“软实力”这个词,文化就是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高不高,或者是文化水平怎样,取决于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修养。这种文化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做人的价值观,必须依附在一个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其他。老说软实力,容易泛政治化,容易流于以对外争面子为目标,务虚名,不重内功。

  另外一个弊病就是高度实用主义,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发展起来的,跟市场经济相联系,就是说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没用,在于你产生不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价值,所以很多东西都没用了。

  学历史有什么用?学中文也没用,中国人反正都会说中国话,还不如学点外文。我学了一辈子外文,深知不是生来讲英语的人,真要把它学到跟自己的母语一模一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要靠这个体现你的文化水平,就等于邯郸学步。何况现在所谓的精通好几门外语,其实就是认几个字,能查字典看书就了不起了。我到现在用外语写作都没有把握,总要请人家看一遍,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是太地道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文化要更开放。“五四”时期那一大批人,其实也只有二三十岁左右,胡适、傅斯年、钱玄同这些人都很年轻,李大钊那时也才30岁,他们当年敢想敢说,了无忌禁,想办《新青年》,自己就办起来了,办起来以后,在上面吵架,可以吵得一塌糊涂,言辞激烈,也有不少片面性,但都是高水平的吵架,有不同的思想在撞击。

  现在谈要建立文化,除了去找老祖宗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但其实用不着你找老祖宗,《论语》、《孟子》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已经翻成了许多文字,早就传播出去了,现在仍有西方汉学家在研究这些东西,还用你现在去输出吗?人家要看的是你现在能拿出什么新东西来;你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一个现代的、负责任的国家的形象。所谓的负责任不只是对外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任。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重要的不是输出文化,而是建立文化,先得有货才能卖。而且建立的是新文化。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在废墟上建立,但是我们根本不理会前人的努力。包括梁启超的《新民说》,早就说清楚了很多问题,如果国民在本国总是受压迫的话,遇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你要他站起来保卫国家,这是南辕北辙,不可能的。所以鲁迅也早说过,我们在反对别国奴役我们国人的时候,不要又想,那还不如受自己人的奴役好一点。我们现在有很多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做自己人的奴隶不算什么,一看外国人欺负我们,简直不得了,甚至于不是欺负,也算欺负。日本侵略中国,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破坏,最大的破坏就是打断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但在这之后,那么多年来就没有外国人侵略我们,我们自己做了什么?

网友评论


高考的那个语文考试又能代表一个人的中文水平吗?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很正常.


文中说了,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会给出错误的信号,导致对中文重视程度的急剧下降。

再说,我承认高考语文制度的不完善,但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时,也是可行的。当你连常用汉字都认不全的时候,你谈何中国人?


我的观点是,一个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取决于他有多少见识见解,有什么样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与作者的观点相反). 否则认识再多的字,看过再多报纸,写过再多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恐怕也只能在高考时发挥一下作用吧.

语言只是工具,它本身不能给你智慧.


语言确实是工具,但是当大家觉得这个工具out的时候、都不去用的时候,汉语就会面临死亡的危险。

当然我也承认了现在语文教学的不合理。但是请你试想一下当学生都学英语,不看历史、不看古文,中国会是怎样?难道大家把大把时间花在英语上,思维能力就变强了?中西结合,先要把中式思维给建立起来,你说对吗?


说的太好了,中国的文化,只有用汉语来学才会地道。


这里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英语,我认为也跟主题关系不大.

另外不太会有人觉得中文out,因为每天你都生活在一个中文的环境中,每天都会使用它.难道非要跟高考联系起来才算不out吗?

关于母语思维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定论,至少显然思维是早于语言出现的.个人觉得自然语言只是表层思维的一种工具,经验上有些时候是先完成思考的过程最后再翻译成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

支持弘扬中文,但也不要危言耸听.分享鼓励建议都可以,但不要忽悠.


外语是工具,母语不是你的工具,你的智慧来自母语


你老是把母语和高考联系起来是很肤浅的 高考本来就是照顾落后地区才出成那样的

上海的大学要不是那么烂 就应该出点高水平的国文卷子 如果出不出 就说明中国人的中文已经差到什么程度了


支持资中筠老师之言~

PS: 英语等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被看作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作为我们母语的中文其意义远远不止一种交流的工具,其更是我们思想及文化的传承体,而其背后所带来的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绝不是一般所说的交流的工具所能拥有的!

PS:当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的牙牙学语的孩子们都开始学语的时候,当某些与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关的专业考研时都要考英语的时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