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out: post title: 【转】科研中的“混混” categories:
英文里很多字都可以拆来读,所以在国外有很多单词游戏。中文构词复杂,不好拆解,但有一点,很多汉字都具有“会意”的作用。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不同之处,东方讲究“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却讲究一条条摆在桌面。
要说哪个字最常挂国人嘴边,应当是“混”。注意不是名词“混蛋”的“混”,而是动词“混”。“混的咋样呀?”,“过的不错吧?唉,混呗”,通常是朋友见面的短语。人在江湖,混字第一。会混者倡,不混者亡。
学术界也要靠“混”,为啥呢?从混的拆解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是水。混的本事大小,水占了一半。再套一句:顺水者倡,逆水者亡。你搞学术,最好要跟着水流走,最好是热门的课题,容易发文章,容易中基金,容易获奖励。随大流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逆水而行就不好办,虽然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但肯定是退时多、进时少。别人都研究纳米,你研究大米,和大家伙顶着干、不合群,多半是混不下去的。
其次是曰,就是说的意思。要混的好,一副好嘴巴是关键。做的再好,你不会说,再好也白搭。做的再差,哪怕是偷来的,大嘴巴一张,巧言令色,再差也变好。科研人员动手动脑固然重要,但动嘴更重要,听听大牛小牛的报告就能领会。曰不仅仅是“说”的意思,还要说的文雅一点,不是说而是曰。当一个人说话不叫说话的时候,就是“子曰”,与吹牛拍马等相比,那层次、境界都不一样的。
最后是比。两种解释,一是比。学术要经常攀比,只争第一,不要第二。比比谁发的文章影响因子高,比比谁拿的课题多,比比谁的奖励多。俗话说的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做比较,整天自娱自乐,肯定混不下去。同时,“比”还可以看做两把刀。学术怎么能上的去?就是靠打架,刀对刀,剑对剑,拼出来;还可理解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团队合作、国际合作、小组合作、兄弟合作;当然,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扎两刀。怎么能混出来呢?同行是冤家,竞争是难免的,趁机扎一刀,还要再补一刀,确保死翘翘,胜者才能高奏凯歌还,呵呵!
你看,是不是一个混字,笑傲江湖?学术人生,靠混!就看你怎么混。
但是还有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注意,这是句很中性的话哦,老少皆宜、好歹通吃,既适合那些洋洋得意的大混蛋,也适合那些勤勤恳恳的小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