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带你开发和调试 VS Code 源码 description: 小胡子哥的个人网站 warning: true author: 小胡子哥 tags:
上文 给大家介绍了如何在本地从源码启动 VS Code,笔者在更换电脑后重新安装依赖时又遇到了文中插曲里提到的问题,VS Code 依赖的很多资源都在 Github 上,而且有好几个模块都需要下载源码重新编译,安装依赖失败的概率还是略大的。
如果依赖的包构建失败,不用担心,等到启动的时候它会提示详细错误:
[92850:1031/221458.947969:INFO:CONSOLE(17)]
"Error: The module '~/vscode/node_modules/spdlog/build/Release/spdlog.node'
was compiled against a different Node.js version using
NODE_MODULE_VERSION 73. This version of Node.js requires
NODE_MODULE_VERSION 69. Please try re-compiling or re-installing
如上,是 spdlog
安装失败了,可以通过 yarn add spdlog
重新安装,如果一直报错,请注意 Node.js 的版本,我使用的是 v10.6.0
,编译的是 tag 为 1.39.2
的 VS Code 源码,没遇到问题。
测试过几次,当我切换 VS Code 的版本(git tag)时,似乎 spdlog 和 vscode-sqlite3 这两个包的安装总是存在问题,按照上述方式重新安装和编译下就行了。
倘若你之前没有 Electron 的开发经验,这个段落不容错过。
如果你可以建一个网站,你就可以建一个桌面应用程序。 Electron 是一个使用 JavaScript, HTML 和 CSS 等 Web 技术创建原生程序的框架,它负责比较难搞的部分,你只需把精力放在你的应用的核心上即可。
Electron 是个什么东西?官方对它的定义是:“使用 JavaScript, HTML 和 CSS 构建跨平台的桌面应用”。
打开 Electron 的 文档,从文档目录中,你大致就能够知道 Electron 可以做什么。Electron 有两大模块,Main Process
和 Renderer Process
,暴露出来的上层 API 并不多,我数了一下,约摸 30 个。搞懂这 30 个 API 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搞清楚 API 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这两大模块之间是如何交互和协作的,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打开官方的 quick start demo: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electron/electron-quick-start
# 进入仓库
$ cd electron-quick-start
# 安装依赖库
$ npm install
# 运行应用
$ npm start
你会看到两个核心文件,一个是 main.js
,另外一个是 index.html
,你完全可以这么理解:前者跑的是 Main Process,它的执行环境是一个 Node
环境;后者跑的是 Renderer Process,它的执行环境是一个 Chromium + Node
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写的 index.html
中可以去调用 Node.js 的模块,这也是 Electron 与普通浏览器的主要差别。
Main 进程中可以通过 BrowserWindow
实例化多个 Renderer 进程,且每个 Renderer 进程相关独立,在复杂的项目中会涉及到了很多通信问题,比如 Main-Renderer 通讯,Renderer-Main 通讯,Renderer-Renderer 通讯,VS Code 中就有很多这类问题的优秀解决方案,不过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畴中。
Main 和 Renderer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种图来形容(图片来源):
对于 Electron,先了解这么多知识,如果你期望了解更多,可以移步 Electron 官方文档。
很多同学对 VS Code 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谈不上初识,不过我们这里说的“初识”是针对它的架构和源码,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依然是陌生的。
先看看项目的整体目录结果,过滤了几个次要项:
.
├── azure-pipelines.yml
├── build/
├── extensions/
├── gulpfile.js
├── out/
├── package.json
├── product.json
├── resources/
├── scripts/
├── src/
│ ├── main.js
│ └── vs
│ ├── base/
│ ├── code/
│ ├── browser/
│ ├── workbench.ts
│ └── workbench/workbench.html
│ ├── electron-browser/
│ ├── workbench.js
│ └── workbench/workbench.html
│ └── electron-main/
│ ├── main.ts
│ └── window.ts
│ ├── editor/
│ ├── platform/
│ ├── server/
│ └── workbench/
└── test/
上面这一坨看起来有点多,不过捋清楚了,也就好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地解释下:
azure-pipelines.yml
,看名字就知道是啥意思,它是一个 CI/CD 的配置,自动测试、构建、打包build/
,这里面放的是 VS Code 项目的构建工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是因为它顾及了 Linux/Mac/Windows 三个平台extensions/
,VS Code 的内置模块,包含各种语言高亮的 LSP 相关模块gulpfile.js
,构建脚本,暂时不用细看,可以关注 package.json
的 scripts,里面放着一些程序的快捷启动方式,而且针对内存溢出做了防御,如 --max_old_space_size=4095
out/
,构建的结果都放在这个目录下package.json
,需要着重看看 main
和 scripts
两个字段product.json
,如果你想根据 VS Code 进行二次开发,建立自己的品牌,建议搞懂这个文件,因为你需要修改它resource/
,打包构建生成安装包(exe/dmg/deb 等)的时候需要依赖的额外资源scripts/
,开发过程各种会用到的脚本,用的比较多的可能是 ./scripts/code.sh
test/
,放的是各种自动化、冒烟、UI 测试脚本,这里值得学习和研究下src/
,核心源码,入口是 main.js
main.js -> vs/code/electron-main/main.ts -> vs/code/electron-main/window.ts
,在 window.ts
启动了一个 BrowserWindow
加载了 vs/code/electron-browser/workbench/workbench.html
vs/code/electron-browser/workbench/workbench.html -> vs/code/electron-browser/workbench/workbench.js
,核心逻辑在 workbench.js
中browser
,它是 Web 版本的启动入口VS Code 的复杂度,有好几块,分别是构建、IoC 机制、RPC 设计、ExtensionHost 环境等,再加上 Electron 本身的各种坑,后续我们可以一一进行探讨。
在玩转 VS Code 架构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代码的大致执行流程,还要学会在遇到问题时调试它的代码,光靠通扫几遍源码你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VS Code 的使用文档写的非常棒,但是架构和设计文档只能从代码中自己探索,这是可以理解的,VS Code 目前还在高速发展中,内部架构设计调整也十分频繁,而且他们可能倡导的是“代码即文档”,通过一些规范化约束来帮助开发者理解架构设计。
不过没关系,既然开源了,就自己研究好了。下面我们先看看如何对 VS Code 的各块代码进行有效调试。
说到调试,有几个基础知识不得不提一提,不解释清楚,很多同学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工具上点几下就会进入调试的。
Electron 的 Main Process
本质就是一个 Node.js 进程,你可以执行如下命令看看 Electron 的 bin 文件内容:
npm install -g electron
head -n 5 $(where electron | head -n 1)
打印出来的结果是:
#!/usr/bin/env node
var electron = require('./')
var proc = require('child_process')
对 Node.js 的调试,可以看看我四年前写的 《NodeJS 的代码调试和性能调优》,时间有点久了,不过调试原理并没有啥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启动 Node 时增加了一个
--debug-brk
入参(新版是--inspect-brk
),开启一个可供外部断点调试的端口,然后在外部使用各类工具连接端口,发送指令进行调试。
Chromium 在启动的时候有一个可选参数 --remote-debugging-port
, 加上这个参数以后,它会开启远程调试模式,如:
/Applications/Google\ Chrome.app/Contents/MacOS/Google\ Chrome -remote-debugging-port=9222
如果你的 Chrome 已经启动,上面的命令不会有效果,可以考虑下载一个 Google Chrome Canary
通过 http://127.0.0.1:9222/json
可以看到当前 Chrome 打开了哪些页面,并且它还会把 DevTools 的 ws 地址也展示出来:
[{
"description": "",
"devtoolsFrontendUrl": "/devtools/inspector.html?ws=127.0.0.1:9222/devtools/page/3CFC...",
"id": "3CFC338A39A4CF1F31F0CB499D94C071",
"title": "新标签页",
"type": "page",
"url": "chrome://newtab/",
"webSocketDebuggerUrl": "ws://127.0.0.1:9222/devtools/page/3CFC..."
}]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上面打开了一个 Chrome,并且展示了一个空标签页,我们尝试使用 websocket 连接它,然后控制它:
const wsUrl = "ws://127.0.0.1:9222/devtools/page/3CFC...";
let ws = new WebSocket(wsUrl);
ws.onmessage = data => console.log(data);
ws.onclose = () => console.log('closed');
ws.onopen = () => console.log('opened');
随便找个浏览器的控制台执行这段脚本,会看到打印出来了 opened
,然后我们尝试让这个 “新标签页” 跳转到我的博客首页,发送几句命令:
// 开启网络功能
ws.send(`{
"id":1,
"method":"Network.enable"
}`);
// 跳转页面
ws.send(`{
"id": 1,
"method": "Page.navigate",
"params": { "url": "https://www.barretlee.com" }
}`);
你会看到,通过命令行打开的 Chrome 的默认页已经自动跳转到了 https://www.barretlee.com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可以理解了,所谓的调试,其实就是通过连接 Chrome 内部的 DevTools 工具,然后利用 RPC 的方式进行通讯,事实上,这里用到的是 Remote Debugging Protocol 进行的通讯。
大名鼎鼎的 Puppeteer 就是基于这层协议做的封装。
好了,为了让你理解 VS Code 的调试原理,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了,事实上,在 VS Code 上进行调试的操作是十分简单的,下面就带着你一起演示下。
使用 VS Code 打开 VS Code 的源码,点开左侧 sidebar 的 Debug Tab,你会看到调试区域存在很多个调试选项:
这里的所有调试配置,都对应着项目中 .vscode/launch.json
的内容,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 launch.json
的 文章,在这里我们又有机会用到了。
软件的调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 Main 进程的调试,一个是 Renderer 进程的调试。
开始调试之前,请先把 VS Code Dev 的监听模式打开,项目目录下执行
yarn watch
先进入到一个 Main 进程会执行到的代码区域,打一个断点,如 vs/code/electron-main/main.ts:404:0
,然后选择 launch.json
中的 Launch VS Code (Main Process)
配置:
{
"type": "node",
"request": "launch",
"name": "Launch VS Code (Main Process)",
"runtimeExecutable": "${workspaceFolder}/scripts/code.sh",
"windows": {
"runtimeExecutable": "${workspaceFolder}/scripts/code.bat",
},
"runtimeArgs": [
"--no-cached-data"
],
"outFiles": [
"${workspaceFolder}/out/**/*.js"
]
}
启动的默认端口是 5875
,点击开始调试按钮,或者按下快捷键 F5
,便会进入调试模块,在 VS Code 上也有体现:
可以看到我们打点的位置也已经亮了起来,阻塞了 VS Code Dev 的启动: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你的 Main 进程代码探索之旅了。
需要注意,在调试 Main Process 的时候,不要把断点打到 Renderer 进程里去了,否则你永远也进不了断点;也不要打到 Main Process 不会执行的代码区域,这就要求你对 VS Code 的目录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了,可以参考“初识 VS Code”章节的介绍
另外,再给你留了一道作业题:
尝试使用其他工具,如 node-inspector 或者 Webstorm 调试 Main 进程。
Renderer 进程的调试,本质就是通过外部工具连接 Electron 中 Chromium 打开的一个 DevTools Server,使用 WebSocket 建立连接,然后发送和接受各种指令。
选择 launch.json
中的 Launch VS Code
,它的内容是:
{
"type": "chrome",
"request": "launch",
"name": "Launch VS Code",
"windows": {
"runtimeExecutable": "${workspaceFolder}/scripts/code.bat"
},
"osx": {
"runtimeExecutable": "${workspaceFolder}/scripts/code.sh"
},
"linux": {
"runtimeExecutable": "${workspaceFolder}/scripts/code.sh"
},
"timeout": 20000,
"env": {
"VSCODE_EXTHOST_WILL_SEND_SOCKET": null
},
"breakOnLoad": false,
"urlFilter": "*workbench.html*",
"runtimeArgs": [
"--inspect=5875",
"--no-cached-data"
],
"webRoot": "${workspaceFolder}"
}
同样,开启调试后,找个 Renderer 进程会执行到的代码块进行断点,如 vs/code/workbench/workbench.desktop.main.ts
,如果你的 VS Code Dev 已经启动了,可以在 VS Code Dev 的界面中按下 cmd+r
,它会自动刷新 Renderer 进程(刷新页面),重新进入你的断点: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开发 VS Code 的源码已经有信心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通过
./script/code.sh
在控制台手动启动的 VS Code Dev,launch.json
中的Attach to VS Code
是无效的,因为在启动的时候,不会默认添加 --remote-debugging-port 入参
知道了如何对软件本身的代码进行调试,大部分情况下已经够用了,但是如果你在启动 VS Code 的时候失败了,报了个错,或者当你打包 VS Code 的时候,抛出个异常,需要怎么排查问题呢?
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下构建脚本的调试,虽说构建脚本我们可以随时写一句 console.log
打印日志,但是 VS Code 的 build
脚本是非常多,而且每一次的构建都特别漫长,还是更加推荐你使用它提供的构建脚本调试能力进行 Debug,在 launch.json
中有一个 Gulp Build
配置:
{
"type": "node",
"request": "launch",
"name": "Gulp Build",
"program": "${workspaceFolder}/node_modules/gulp/bin/gulp.js",
"stopOnEntry": true,
"args": [
"hygiene"
]
}
通过这个配置启动 gulp,这样就可以对构建脚本进行断点了,由于配置中加了 stopOnEntry
,当进入调试的时候,第一行就会断住:
你也可以去掉这个参数,不过需要你在执行 gulp 之前在程序中提前断一个点:
好了,VS Code 源码的调试教程就写到这里,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可以自己动手去尝试,很多比较细节的点我没有写全面,所以实践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坑,当你躺平了这些坑,相信你就可以完全理解这些调试的基本原理了。
后续将带着大家看一看 VS Code 的整体执行链路,其实上次我已经写过一篇类似的 文章了,行文比较粗糙,下次将带着大家一边调试一边看代码和执行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