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看见》与写 layout: default tags: [看见,写作] pinned: false
2012年12月,也就是两年之前,柴静的新书《看见》发布,我当时极其激动,此前我已订阅她的博客两三年,从一个只接受事实的人变成一个懂得去求知追问的人,柴静的文字让当时的我渐渐地开始写作,其实当时也不叫写作,只是在平实地观察和记录着生活,让自己开始慢慢地对这个世界提出疑问,并且试图去弄懂它。
新书发布的时候,柴静和他的团队还搞了个新书发布仪式,我将她当时关于写作的问答记录了下来,当时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个观后感,虽然当时的想法有显浅,但是我也不怕丢脸,怕丢脸的话我早就将QQ空间和博客以前的文章早删了。
在看了刚才的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你为什么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还不独立就还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20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又一本,然后发现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反思和批评。
里面提到的片子是指《看见》的介绍视频:柴静新书《看见》:一个记者的十年记录,采访之间的生命往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0MTUxODEy.html
我原来想谈恋爱的事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里面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他是上帝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都只有结论。
所以不要说去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跟人性的本能是抵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遮盖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做出评价,人在想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不正确的,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你们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片,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
柴静,你好,没有像您那么多的经历,请问没有故事的人该怎么写故事?
柴静:所以为什么说十年前就看日记,每个人人生中都在发生故事,咱们就不说别的了,就从自己谈恋爱说起,今天跟这个人相处,可以多一些细节的记录,他的处境、状态、对话、场景,就不要光是以我的情绪来主导。其实一个人到最后能够客观地描写你爱的人,才能够客观地描写这个世界,这是我给你的建议,谢谢!
我在2012年看完柴静新书发布视频后的感想。
刚刚在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想,是要应该改变自己记录的格式了,否则,现在倒回去看,看见的不是清清楚楚的每一件事情来龙去脉,而全是个人在这件事情的看法与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发泄与记录于自己的成长没有丝毫的关系,需要记录的是在犯错与失败中慢慢的积累,需要记录的是自己思考的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在展现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
《犯罪心理》看了三年,自不然对生命中出现的事情有了一种悲观甚至于阴暗的看法,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本意是以最大的限度来看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企图在现实中能以最大限度来承受,不至于崩溃,不至于手足无措无以应对,从而以一种内心平静的姿态来接受这一切。
而这样做,会有一个副作用,在知乎上有人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看多了,会不会因为内心趋于平静而显得很冷漠呢?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冷漠不同于内心的平静,冷漠源自心中无爱,缺乏他人的关怀,而内心的平静仍心存怜悯,自觉去维护缺失。
人性有丑恶也有美好的一面,知道有丑恶的一面,知道这个世界不尽完美,仍然不计利害,不言乏力,仍然去维护,仍然去争取,这才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地方。
而其实,生命中哪有像电视剧中那样的黑暗与冷漠,黑暗与冷漠只是我们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解读,我们接触的只是事实。人是有感情,有辨知能力的,接触到某种事实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情绪,自不然就会开始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总想将其归纳于某一套秩序当中,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成见。
成长就是抛开原有的愚昧和偏见,不断发现自己,推翻自己,重建自己的过程。
十年,柴静清清楚楚地用笔记录了自己成长的过程,她说道:如果你不能够说,去“看见”,而只是视为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你就会问自己说,我有没有时光虚度,我可能做不到更好了。
每每看到柴静的《看见》,总会心里面不自觉地就感触了,觉得心地里一些长久埋藏的种子噗通噗通地就一下子就冒出地面一样,很本能地就想要写一些什么东西。
以前我常说,写是为了更好的忘记。
她说,写就是对写本身最好的报酬。
--
问:你好像没有微博,作为媒体人,微博怎么样,你哪一点没看上它?或者你有微博小号?
答:我确实有个小号,但是只看不说。作为新闻人你肯定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之所以没实名开,主要是没有时间,假如要做一件事情,就得用心去做,不能敷衍,也不能特别功利,说今天我想传播这个节目就说赶紧开个微博吧,把自己传播出去,得尊重这个平台的规律。还有我已经有一个博客,这就足够了。我觉得在博客里对人了解和描写,有一个从容的陈述,但是微博它逼着你,尽快地发言、转发和评论。所以我比较喜欢写博客,慢慢写,不断酝酿。我也不接专栏,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别人说,给你一个时间限,你批量产生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