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何为高段位的学习者?——《怎样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的求知索引 layout: default tags: [学习者,知识管理]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采铜老师在知乎连发四篇《怎样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全系列阅读下来,激发了我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和对其中某些观点的探讨,现在将这些思考的过程总结下来,抛砖引玉,做一下分享。

「高段位」的理解?

如果你只要理解这个概念,直接可以将「高段位」理解成「高级」就可以,或者将标题「怎样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理解成「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如何正确地学习?」也可以。

其实,学习方法并没有什么高低段位之分,学习者才有高低之分。同样一套学习法,你分给两个学习者,他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学,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

武侠小说里面说一个傻小子无意中取得了一本武林秘籍瞬间就练成的绝世武功,说的就是学习者取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没有让人一步登天成为武林盟主的学习方法了,但是,还是存在方法可以让学习者通过勤奋和努力来获得知识一步一步爬上去。

采铜老师的一系列《怎样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论,值得精读,深挖。

何为「段位」?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段位」是什么意思,只好上网查,百度百科对「段位」的解释在三个范围:围棋、武术和游戏。如果你不想看百度百科上枯燥的解释(况且百度上的第一解释直接采用了游戏的解释,不准确),你可以看看维基对段位的解释

段位,段级位制的简称,是日本的一种等级划分系统,段级位制在武术项目和一些传统艺术项目如围棋、将棋、连珠、花道、茶道等都被广泛采用。

这个解释比较的宽泛,我需要一个小的,对应学习领域的解释。

何为学习者的「段位」?

「段位」溯源

说到段位,必然要看围棋,所以我首先去到了「围棋段位」的词条,浏览到「品级详解」那一段,看到了这一句:

《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将词句搜索,发现白话解释:

生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事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事迷惑时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事迷惑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差的了。

溯源的疑问?

这是对学习者分级的好解释,不过,再详细看看,咦?怎么解释多了一句「遇事迷惑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差的了」?

再查,发现网上的版本是: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问题:网上流传版多出一句,百度百科「围棋段位」少一句?那个才是正解?

再溯源

再回头查「围棋段位」,发现百科的引用来自《棋经十三篇》的「品格篇第十二」,同时我看到,这本书的这句话也是引用《传》的,所以还得找回《传》的出处。

原文: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传》是什么?有人说《左传》,有人说是《论语》。

首先查《左传》,原因:《左传》出在《论语》之前,《左传》的网络版本居然没有全文检索,于是在搜索引擎中打入「左传 txt」,下载后检索「生而知之者」,没有结果,随后检索「生而」,有三个结果,但是都不匹配。

《论语》就好办多了,键入「生而知之者 论语」一查,得出结果:上句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如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溯源的结果

这么一来回折腾,我得到了以下的结果:

学习者的段位

有时候学习知识就是这样,知识的探求往往不能直达结果,需要绕过一个圈才能发现知识的根源,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去探求,这是一种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只能通过自己才能获得,别人帮不了你。

根据以上的结论,我可以试着总结出学习者的四个等级(段位),一段位为上:

这个时候,在看回《怎样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一):提问》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采铜老师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二段位和三段位之间展开的论述。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高段位的学习者就处在上智和下愚之间,能正确处理好「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关系,学习者就开始入门了。

如何处理两者的的关系?一、将采铜的文章再看一篇,掌握理论框架;二,可以尝试参考上面,看看实操的例子;三、自己找例子做一次。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本公众号。

【一期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