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具身认知:身体不是大脑的外衣,而是大脑的肉体本身 layout: default tags: [具身认知,身体] pinned: false
心智大道,求索者众。衣带渐宽,人消憔悴,那时是殚尽力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是身体力行;行至水穷,坐看云起,那是具身认知。
一种病毒,可扭曲思想的病毒,已不知不觉感染你的大脑,这种思想病毒让你以为: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独立的,大脑是操作系统,身体是硬件。操作系统负责思考,身体硬件负责执行。
虽然你已知道:大脑接收的信息都是来此不同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觉都可通过触控大脑神经元来实现,尤其是现在 VR 技术方兴未艾,各个技术公司都在鼓吹:你大脑感受到的,就是你身体感受到的。
但,身体真只是大脑的傀儡吗?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认知「皮球」这个词语的情景:妈妈拿着一个皮球对你说「皮球」,然后再拍一下皮球,你被动作吸引,眼球上下移动,产生好奇,妈妈再把皮球滚过来,你接过,摸摸、看看、再左拍拍、右拍拍……从而知道了皮球的形状和作用等。
再回想一下你小时候在学校认知「大象」这个词语的情景,老师往往就是让你教你认字,甚至在使用图画教学的时候,更重视词语的发音,而不把「大象」与实体世界相联系,描绘词语的相关图景,于是,你对「大象」的概念朦朦胧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脑不但没没有单独负责阅读的脑区,而且负责阅读的脑区与负责感觉和动作的脑区紧密相连。所以认字学习并不是大脑学习的最佳学习方式,强调身体与环境交互的具身认知才是更好利用大脑,提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在解释具身认知之前,先解释什么是认知。
简单地解释:认知就是事物在你大脑形成概念,并以能以此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用以上的认知「皮球」的例子解释,你先是看见了皮球,然后触摸,最后还拍起了皮球。人类认知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便是利用身体和环境来认知世界,也就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那么什么是具身认知呢?
其实理解具身认知只需要记住一句话: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大脑。
如何理解呢?因为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三者交互,去感知事物、形成概念、解决问题。
你认识世界的最原始概念就是具身认知形成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远近等是以你身体为中心的空间认知;冷、热、温、凉等是你身体感觉认知。以身体为基础, 你懂得用这些词汇来形容抽象概念,例如用热情、兴高采烈、精神高涨等词语描述积极情绪。用高升、提拔、上涨等词语形容积极情景,用下放疏远、边缘等词语形容消极情景。
既然如此,具身认知可以帮你做什么事情呢?嗯,泡妞。
2010 年,耶鲁大学学者 Angier 把 41 个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A 组学生双手捧着一杯热咖啡, B 组学生捧着一杯冰咖啡。到实验室以后, 两组学生分别对同一个想象中的中性人物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A 组学生比 B 组学生更有可能把这位想象中的人物评估为热情、友好。所以,身体上感知到的温暖影响了学生认知上的判断。
所以,如果你看见心仪的女生心情低落,不妨给她递上一杯热饮,她会觉得你是一个贴心温暖的人,增进感情。
进一步,如果你制造机会与女生进行身体近距离互动,也有利与感情的发展,例如看电影、密室逃脱、过山车等。
具身认知还可以帮助你辅助理解复杂概念,例如数学。
以研究数学学习著称的心理学家布莱恩·巴特沃斯(Brain butterworth)说,「如果不能使用手指显示数字,那么数字本身在大脑永远都不会有正常的表达。」 孩子在使用手指数数时,其移动的次序让他们明白每个序列的数字都有独一无二的直接后继,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直接前驱。孩子理解加法是把增加手指,理解减法是收起手指。
具身认知除了可以辅助理解简单数学,还可以辅助理解复杂数学,例如「硬币的正反概率」。
一位舞者与一位数学家就编了「数学之舞」来了解概率论。首先A,B两个学生一组,各自准备好一个动作,扔 10 次硬币。正面代表 A 同学做一次动作,背面代表 B 伙伴做一次动作。
在开始扔硬币之前,其他学生预测 A B 同学会做几次动作,大部分学生都会假设他们所做的动作数量大致相等,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仅扔 10 次,正面和背面出现的概率并不是 50% ,但如果扔的次数越多,得到的概率就越接近 50% ,随后,他们才懂得概率概念的关键。
也许「数学之舞」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动作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于静止,在移动时能够更好地记住概念。
具身认知,学以致用。以下我的实践心得及相关小技巧
用写作替代阅读,用行动替代理解,用实践替代掌握,动用身体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身体力行,加深与改变认知。
同时,形成此观念后的最大变化是:一定不要毫无目的地阅读,主题阅读,主题写作,控制阅读输入的质量,选好书,读好文章,将时间花在可以提升心智及效率的事物上。
我的践行:学习理解新概念之后,写一篇包含概念解读、科学依据、最佳实践和行动建议等组块的文章。现在的这篇文章就是以上方法论的实践。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暂时没有学到优秀思维模式不要紧,可以通过模仿其优秀的行为来慢慢习得其思考的意图。
就像是这首禅诗讲的那样:
修行之道: 关注大师的言行, 跟随大师的举动, 和大师一并修行, 领会大师的意境, 成为真正的大师。
我如何模仿大师呢?截止至 2016 年 07 月 31 日,我已践行纳博科夫卡片写作法 135 天,使用超过 300 张卡片。已完全使用卡片写作,例如此篇文章的就从原来的八张卡片扩展而成的。同时我也按照使用习惯将卡片分类,例如元卡、思考卡、素材卡……践行卡片写作让我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远距联想、工作记忆、篇章结构等。
如果身体和思维都局促,不妨任意放一个出来。如身体局促,思维就要自由,懂得获得源头信息,通过阅读构建更大世界;如思想局促,身体就活动,暂时离开原有的工作环境,通过跳出物理框架来跳出思维框架,让思维活跃。
平日可如何践行「转换空间」呢?我的做法是:工作日花一个小时走路上下班,平时工作都在一栋大楼内,办公室的空间比较狭小,身体及思维空可扩展有限,早晚走路上下班几乎是我扩展行动区域的唯一方式,同时,我在走路时会选择听音频节目,获取工作之外的冷知识。另外,在办公室久坐后,起身倒水、伸展身体、自由走动等也可以活跃思维。
如果说空间转换是通过分离身体与思维的距离来获得启发,那么静止冥想就是通过拉近身体与思维的距离来获得专注。静止冥想是具身认知中高度的自觉练习,试图最终达到毫不费力的状态,让大脑进入自动驾驶状态,忘记身体。
通过冥想训练身体,控制呼吸,可提高专注,逃脱焦虑,一旦形成了冥想的习惯后,控制好你的身体,控制你的呼吸,你就自然能控制好你的思维,自觉地抑制心神的涣散。
同时,科学证明:冥想就像是充电池,只需时不时充一下即可使部分活跃脑区安静下来,让练习者聚焦当下,进入心流。每日持续冥想,更会带来持久的改变。
现在的我如何践行冥想呢?每日洗漱完毕后,调好五分钟的闹钟,直身靠在墙上冥想五分钟。具体的操作步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大脑不是计算机,身体也不是硬件,大脑扎根身体,身体牵动大脑,「身体不是大脑的外衣,而是大脑的肉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