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再读连岳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连岳的变化

我开始重读连岳了,不是重复读,而是重新读,读连岳最新最近的作品,例如《我和连岳一起成长3》和《我爱问连岳7》。

上一次读连岳的书,还是在 2013 年,差不多 9 年了,为什么我又开始重读了呢?

起因是有朋友发来一张截图,截图中有以下对话:

读者问:连叔,您觉得对于二舅那个视频怎么看?是否有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深思,而不是自我感动?

连岳说:非常好的视频,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凡是不喜欢这视频的,上纲上线的,基本可以视为人民的敌人,凡是人民喜欢的,他们一定会反对。

一眼看到这图片,第一感觉是:怎么连岳自己就上纲上线了,还用到了两个凡是,还那么极端?

我试图找到原出处,将 7 月 25 日到 8 月 1 日的在公众号头条文章的留言翻了一遍,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查找方式有问题,没有找到原出处,有找到的麻烦通知我一下。

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连岳在说反话讽刺,仔细读了两遍,好像又不是在说反话。于是在搜索引擎键入「连岳 变化」,发现出现这种疑惑的不在少数,连安替 2020 年都在推上问。

连岳的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厦门 PX 运动的支持者,到说中国制度更好,这中间有什么心理机制?他怎么看他早期的文章?

他在 5 月 5 日的一篇《人生与爱国》正面回应了以上问题。

他说,以前的年轻的他是疯狂的、愚蠢的、糊涂的,「自己半生曲折,否定之否定,终于走到爱国的境界,有后怕,有庆幸,毕竟,有太多人一生只停留在年轻的思想认知。」他承认「丁克就是我人生失误」,「我自己太迟爱国」。

至此,如果连岳对二舅的视频,说是「两个凡是」的话,也不足为奇。

我与连岳

我从大学开始看连岳,工作后一年内买了连岳一套书籍,包括《我爱问连岳1234》,还看完了他的专栏合集《我是鸡汤》、《神了》、《来去自由》等,可以说,这些书在进入社会的初级阶段,奠定我的基本婚恋观、社会观与工作观。

有一次,单位组织厦门旅游,我很专门脱团,夜晚在连岳路走了一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连岳的笔名取自他原本居住的厦门连岳路)。

我给老婆写的情书,命名为《光阴的故事》系列,源自连岳将读者回复多封爱情喜报,就叫《光阴的故事1234》我也曾在结婚前,专门给连岳发过一封邮件道谢,虽然后续并没有回音。

我专门学习过连岳的写作风格,他的写作像说话一样,不用复杂词汇,不用网络词汇,多用短句,简单直白。

都这样了,我算不算连岳的忠粉?

说算吧,我必须承认我从连岳学习收获到很多。

说不算吧,因为我还同时大量阅读其他创作者,我听梁文道的看理想,经常听八分,我看一天世界、我听启发俱乐部、我看南方周末,看南方日报,看三联周刊,上 twitter,看冯唐,我持有比特币,也持有人民币,我看漫威,也看守卫者……

连岳变了?

他大方承认自己的变化与错误,你可以骂他的变化,但我不打算骂。

因为我最近刚好读到张潇雨的一篇文章

「与其去较劲名人讲的一句话是对还是错,不如去探究其形成这种观点(或公开发表这种观点)后面的思想脉络或经验支撑。」

如果读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有什么真正好处的话,那就是驱使自己努力去建构与这些聪明和伟大的人「共享语境」的机会。创造一些东西,做一些事,很多看过的道理就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就像我会每几个月都会读读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或者每两三年都看看 Sex And The City 一样。人生总有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于是,我用我最快的速度找到并阅读连岳最新出版了的两本书来看。

人人都生活在苦恼、困惑、矛盾、麻烦之中,穷人有穷人发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所以人人都需要鸡汤,都需要开解,都需要答案。

连岳一直在面对不同的人的同样问题,没有工作、领导是傻逼、没有爱情、男人不上进,男人好赌、家庭重男轻女、家暴、全职妇女无价值没梦想、七年之痒、出轨背叛……

连岳在他的书中鼓励一部分人做公务员、买房、生孩子、考研、创业、离职、退学,分手,同时也在鼓励一部分人保住工作、保住学位、保住爱情,稳中求变。

他的回复有时斩钉截铁,有时循循诱导,有时含糊其辞。

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糟心的问题,根本就丧失了回答的心情,但他就是可以日复一日地面对这些「鸡毛蒜皮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做妇女之友,做青年导师、做就业导师、做鸡汤厨师,做爱情教父……

当爱情常识、金融常识、工作常识、法律常识、人生常识无法普及在这个 14 亿人口的国家当中,他担任起民间的事业爱情婚姻法律咨询的角色,他依然在普及常识。

例如他说叫人接受生活的常态是累的,工作的常态是累的,要么身体累,要么大脑累,更多是两者都累。一直进步的人,最后习惯这累,享受这累。

面对爱情,他能大大方方谈论爱,面对国家,他能坦然说自己爱国,面对金钱,他能毫无忌讳地说自己爱钱,面对错误,他能快速地坦白承认。

他代表的,是他的角度与观点,是他的一家之言,你说他变了,他确实变了,你爱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可以骂,这是你的自由。

连岳在《把人生用在正当的地方》中说

「……理念之争,可以吵个没完,争几百年上千年,往往就变成意气之争,堕落成流氓骂街;而人只有短短的一生,浪费不起。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能照顾好自己家庭的人,才是把人生用在了正当的地方。」

我与改变

我读《资治通鉴》,发现有一类忠臣,他们以一贯终,坚持己见,最严重的,抬着棺材去进谏,有的人如愿出来,有的不如愿出来。读《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在黑暗的时代,活着最重要,活着就有一切可能,但死了,就什么都做不了。看《长安十二时辰》,发现难的不是做选择,而是承担选择后的艰苦,而是一死了之。

连岳在《人之长尾》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曾有个哲学家被国王判处死刑。他请求缓刑,再给他两年时间。 国王问他理由。他说:「我有奇能,两年内可教会陛下的爱马说话。」 国王于是准了。 哲学家的好友不解,问他:「你虽然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可能让马说话啊。」 哲学家说:「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两年时间里存在很多可能:国王可能死了,我可能死了,国王可能改变主意了,我可能逃跑了,还有,马可能真会说话了。」

我想问,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是哲学家说谎,没有道德没有信用吗?

并不是。悲壮地死去容易,坚忍地活着更难。不要悲观,不要绝望,必须想办法先活着,先坚持,去改变,然后才有更好的未来。

连岳在《人生与爱国》谈到了政治,他说

对于政治,我现在的态度就是孔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什么想说的,这不是消极,而是信任,在位上的人,小到乡长,大到国家主席,掌握的事实、数据比我多,可请教的专家比我多,他们能处理好。轻易批评的人,反而多是一知半解、盲人摸象、跟风胡扯的噪音。

随着前几年与政府官员的密切接触,以及实践「置身事内」的思想,尝试去理解大组织的运作机制,我更能理解以上这段话的真实意义。

以前的我关注科技、互联网、写作、技能养成等,以为能力有限,甚少关心时事与政策,独善其身足矣,读过《置身事内》,发觉相比今日头条、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塑造的所谓信息茧房,这个人造出来「自己与现实」的信息茧房更加体现自己的无知与懦弱。

我变了吗?

我坚信:那些只看连岳的人,与那些坚决不看连岳的人,那些看新闻联播的人,与那些坚决不看新闻联播的人,本质是一样的,他们拒绝新事物,拒绝新观点,拒绝去改变。

我会不停在观察、比较、阅读、对比、鉴别……这确实会花很多时间,花很多精力,得来的可能只是某个再朴素不过的常识,但这又如何,经过自己思考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我只是不想被偏见蒙蔽,我只是不想不能看见,我只是想听更多人说话,我只是想看见真实的世界,然后被某个细小的点触动,我能变好,经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