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写作无需胸有成竹 layout: default tags: [卡片,读书,写作,创作]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一定毁掉过无数潜在的创作者。

我经常听到写作新手这样说:"我总觉得要等到把整个思考都想清楚了才能动笔,但每次等到想清楚,那股创作的冲动却已经消失了。"

当我们谈论胸有成竹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北宋画家文与可喜欢画竹,据说他在画之前,总要在脑海中想象好竹子的样子。这个典故逐渐演变成了"做事要先胸有成竹"的处世哲学。

然而,这种理解某种程度上误解了创作的本质。

画家文与可要追求胸有成竹,是因为水墨画的特性使然。水墨画讲究一气呵成,一旦落笔就难以更改,每一笔都必须准确到位。如果要修改,往往意味着推倒重来,成本极高。

但写作的性质完全不同。在这个数字时代,写作可以无限次修改,每次修改都创造着新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我们在写作时,思维在流动,灵感在涌现,往往能发现最初构思时未曾想到的东西。

于我而言,我最好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构思时产生的,而是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蹦出来的。如果总是等到胸有成竹,很多精彩的想法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认知科学研究揭示,人类大脑在行动之前往往会高估想法的成熟度,低估实践的价值。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会陷入"完美准备"的陷阱。

我们总觉得再多准备一点,想得再周全一些,作品就会更好。但实际上,这种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真正的写作是在写废稿中完成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至少三个卡片版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些看似完美的文章,背后都藏着曾经支离破碎的卡片初稿。

写作无需胸有成竹。它不应该是等待所有问题都想清楚,而是在掌握基本方向的前提下,敢于开始创作的勇气。

你不必也不该期待在动笔之前就预见最终的效果。真正的创作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成型的。

与其等待完美的构思,不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创作系统。这个系统首先是快速完成初稿,把想法倾倒在卡片上。

然后通过反复修改,逐步完善作品的结构、内容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你常常能发现意外的惊喜。

创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但也不需要等待所谓的完美时机。真正的"胸有成竹"不是起点,而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心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