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新手? layout: default tags: [新手,优秀] pinned: false
找到专家不难,难的是找到可与专家配对的优秀新手。
有必要明确专家和新手的基本含义。
所谓「专家」( expert ),一般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有几千小时以上的问题解决经验的被试。Hays(1981)证明,没有20000小时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任何人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在问题解决的研究中,「专家」一词的使用很慎重,被称为专家的被试一般都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们在特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但在另一方面,研究中对「新手」( novice )词的使用却具有较大的分歧。在有些实验中,「新手」是指仅仅经过 1~2 小时训练的被试;而在另一些实验中,「新手」又是一些在专业上已学完 1~2 门课程的学生。为了统一用语,常常把只经过 1~2 小时训练的被试称为「前新手」( prenovce),或「生手」;而将有几百小时训练的被试(相当于一门专业课的大学课程)定义为新手。
此外,专家解决问题时总是用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方法,而新手则往往采用复杂的方法。
专家在解决问题时,不是用抽象的方程式想问题,而是根据生活经验,通过将具体情境表征为视觉表象来解决问题。司马贺认为,专家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在过去曾经多次遇到过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从而能够将问题情境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如象棋中的棋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物理中已知量的组合关系)再认为熟悉的组块,从而能够利用视觉表象解决问题。
而新手则没有这些组块,他们不得不采用手段一目的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司马贺将知识丰富领域问题解决中的专家一新手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新手则需要很多中间过程,而且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2)新手往往是先明确目标,采用从未知到已知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一种手段一目的分析的过程;专家或者进行即时推理,或者通过搜集信息,采用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为一种再认的过程。
(3)专家更多地利用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表现为直觉的特点;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规的方程式解决问题。专家解决问题所依赖的经验中的基本关系是复杂方程式的基础。
原因一是优秀新手能提出好问题,这些问题能让专家觉得有代表性,可批量解决其他新手的问题;原因二是优秀新手能发现专家的盲区,让专家获得启发,改进课程。
但现在,找到专家不难,难的是找到可与专家配对的优秀新手。
优秀新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稀缺,尤其现在,知识付费浪潮席卷而来,专家知识丰富,鹤立鸡群,容易发现;优秀新手,小荷才露尖尖角,难以发现。
如果在设计课程时,专家能找到优秀新手讨论,也必定相当开心。
专家虽然知识丰富,但因「知识的诅咒」,他们往往不能理解新手的感受,忘却学生学习的难易,设计课程容易想当然,但如果此时有优秀的新手在旁,他就可以承担课程的设计师、体验师、运营者、顾问等角色,帮助专家设计出从易到难,符合新手认知的课程。
事实上,优秀新手与专家讨论共事,获益最大。
优秀新手与专家密切交流,能在与专家协作环境中,目睹专家的行动模式,感知专家的思维方式,获得普通学员无法在正面渠道得来的内隐知识,赢起跑线上。
那么,如何成为优秀新手?
优秀新手会在与专家协作前如此思考:设想半年后自己已是此领域的专家了,并需开设一门课程,如何教会半年前的自己?
一旦接受如此的设定,优秀新手就会觉得自己是利益的最大方,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帮助专家,而是要在让专家如何帮助自己。
例如他们会如此思考:我如何才变成专家喜欢教的新手?我如何才能让专家帮我设计课程?我该如何提出专家愿意回答的问题?专家是如何工作的?我该如何协同的?专家是如何思考的,我该如何学习到专家的思维方式……
**如此不断以准专家的姿态追问自己,尝试用更巧妙、更高明、更科学的方式「压榨」专家,新手能快速成长,专家也能在这样的互动下将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做出优秀的课程。
优秀的新手深知专家「知识的诅咒」的苦恼,会利用自己是新手的优势,观察其他新手问题,总结共性,结合《提问的智慧》中的原则向专家提问。
同时,他们会在内心建立「我是新手代表」与「我就是优秀新手」的身份定位,有技巧地挑战专家,让专家也在学习区,直到理解专家的观点,继而将自己的理解公开分享。
优秀新手对公开分享有清晰的认知:一是可让专家看到自己的讲解没有白费,愿意继续教你。如果你的分享理解正确可获得专家的认同,可以激励自己, 如理解有偏差,专家可能以此为典型案例分析,避免其他新手进入误区;二是自己尝试为小专家,将学习的知识二次传授出去,逐步完成「教会半年前的自己」的教程;三是成功吸引专家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当成功吸引专家之后,优秀新手会思考:如何进入专家工作圈子,再想办法与专家共事?
很多新手拼命想挤入个圈子后,往往昙花一现,后续没有与专家协作产生互动,慢慢转变成旁观者,优秀新手绝不会甘心成为旁观者。
优秀新手明白,进去专家圈子很容易,现在知识付费那么多,随便进入个小密圈、买个课程,可以轻易与专家对话,介绍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你进入这个圈子能够为这个圈子做些什么,你的作品在哪里?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你的创造力如何体现?
除展现能力,专家选择你还会有其他理由。
安替老师在《学习需要对师傅全方位复制》提到:
古代怎么选学徒?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不是,师傅选的往往是最对他 style 的人。怎么才能最对 style?这个人能对师傅的模仿,到达像机器学习的地步,学习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说话的方式、对问题的看法、甚至是他的喜好。
我(安替)在学王小波的时候,我说话的味道都是他。他学计算机,他写文章,我也学他学计算机,我也写文章,我甚至还模仿他对女友的态度。你要明白,这个是有道理的。
此时,优秀新手已取得获得合法身份,专家信任,下一步就是积极揽活,用大量的行动来获取专家的反馈,只有这样,你才能把「优秀新手」后面的两个字去掉。
专家喜欢勤奋新手,蒲慕明博士这样说过:「每天仅仅工作 8 个小时是不行的。对于一个博士或者科学家,每天仅仅工作 8 个小时根本就是死路一条!如果有人敢午休,那就马上卷铺盖走人,永远不要再回实验室!」
优秀新手还得积极。发现问题,要主动找专家,专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怕浪费时间,如果他教给你的知识,你没有听进去也没有行动,同一问题,过几天竟然又过来问,专家也经不起折腾。
所以,勤奋之余,与专家的重要沟通,最好有录音有备忘,解决问题后有自己的复盘思考与行动,持续迭代,举一反三。
这样与专家共事,就可将专家的内隐知识伴随工作技艺一同内化,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人的一生中应该至少有那么几年找到一位你认同的专家共事,不要批判性地接受专家,而是全身心投入,让专家感受到你自己的热情、专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你将受益终生。
优秀新手与在专家协作时,会刻意学习专家的思维模式,刻意练习专家的工作模式。
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为何同一问题,专家能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新手却始终想不到?专家是如何想问题的?差距在哪里?
这是因为专家有组织良好的知识,知识抽象成组块,组块抽象成模型,这些知识影响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再现方式,影响到他们在环境中如何组织、再现和理解信息,所以他们在不同情景也不同的应对方法,能在更高层面解决问题。
在诸如物理、数学和历史领域的研究表明,专家首先寻求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力,这常常涉及到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的思维方式。新手的知识极少是按大观点来组织的,他们更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日常直觉来寻找正确的公式和贴切的答案。
专家思维在具体工作情景下是怎样的呢?
阳志平老师曾在《心智七问:如何成为行动派?》提到希望与靠谱的人、容易协作的人、聪明的人共事,具体是指:
当你与人协同,向别人承诺了什么,那么对方能够稳定地从你这里获得输出,那么,你是一位靠谱的人。当别人明白如何调用你的能力,你提供的调用路径清晰,那么,你是一位容易协作的人。当别人调用你的时候,你能举一反三,不仅能提供一份 pdf 文档,还能提供 mobi 格式、epub 格式与 html5 格式,那么,你是一位聪明的人。
细细想想,这个世界稀缺的不是优秀新手,而是那些勤奋、专注、持久、善良与具有创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