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如何用认知科学解释可供性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我曾经写过一篇可供性的学习笔记《世界并非如你所见——用可供性来发现更大的世界》,写这篇笔记的初衷是:如果写一篇笔记的话,那么我就可能会更熟悉这个难懂但学会了就会很有用的概念。事实的确如此,在写完这篇笔记后,可供性这个概念会时不时在我尝试理解设计、产品、美术的时候跳出来——虽然我平时的审美不能理解这个设计,但是如果切换一下视角,一切又变得不一样。

借助可供性,我会发现人与物的互动竟然会如此多种多样,这种互动同时又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

我在文章这样形容可供性:如果将所有物件比喻成一盏灯,那么物件的 Affordance 就是皮影戏中的光,人就是在光前活动的皮具,光线穿过活动的皮具在白幕上投射出各种的形状,皮具摆出的姿势不一样,光呈现的形状就不一样,这就是物件之于人的 Affordance 。

这样说虽然易于理解,但仍缺乏科学的解释,直到编辑阳志平老师的答疑文章(没错,因为我就是开智学堂的编辑)才发现,原来可供性还可以如此解释。

下面就引用一下阳老师对可供性的解释:

人类其实都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情景理性。情景理性会产生的认知偏差,意味着不同的人在情景、场景交互中,产生的感知不一样,这就是可供性根源。可供性的学术渊源最终都会回到生态心理学中情景理论这一部分,这是最直白的理解。有限理性会带来两个特征,一是人类认知偏差非常不明显。二是即使是人类共享的一套认知偏差也各有差异。

只需要记住,人类共享一套认知偏差,不同人在认知偏差分布有所侧重。把可供性迁移到生态心理学部分就更容易理解,人类会共享一套发现人物交互关系的基本逻辑。比如说我们都喜欢对称,这是所有人共享的,但是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往往不一定是按照对称规则设计作品,这个是创新算法最杰出的贡献。

可供性是有限理性在人类大脑理解人物关系上的体现,学习科学把它称为情景理性,设计心理学称为可供性,其实背后共享的是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

如上这段,如果你没有认知科学基础,可能看不懂,恰好我耳濡目染,且之前刚好查阅学习过西蒙的有限理性,所以可以理解。

简单地来讲,可供性是有知识储备不同的人在同一场景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

这也算是有限理性的可供性吧,它不仅仅可以解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还可以理解可供性。难概念与难概念之间其实存在互通,费大力气理解了一种,再学习另一种就容易多了。科学就是这样,总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愿你我都多学些科学。

陈素封 谨上


六经注我

2017 年,我的知识树生成主干是「西蒙」,书单在这里,目前已经阅读了两本西蒙的自传,写了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