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找到与知识友好相处的方法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五月初购买了知乎读书会会员,今天跑步开始试用,跑步一个小时,听一本书约 25分钟,听完两本书刚刚回到家门口。
第一本听的是马家辉讲述的《老人与海》。马家辉将《老人与海》比喻成加油站,他说他每逢遇到人生阻滞疲惫不堪,都会找这本书看看,看完后又原地满血复活,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人生海海,失败常有,但你拖回的巨大鱼骨总能证明一切。
第二本听的是杨照讲述的《六祖坛经》。个人对宗教兴趣不大,如果有人送这本书给我,估计只能在书架上蒙尘,但如果有人为我讲这本书,那又不同了,尤其是这个人是杨照。杨照讲述的《六祖坛经》冲洗了很多我对六祖慧能的偏见。例如六祖因出身南方学佛受人责难,竟然能说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的话来,二十几岁的不识字的他竟然能诵出「菩提本无树」,找人代写在墙,因此能压过五十多岁的神秀,获取五祖衣钵,定为传人。神秀的「身是菩提树」也并非当场写出,而是深思熟虑,且经过师傅提点后才写出的作品。如此看来,慧能胜过神秀,的确是佛性聪慧。
有人说听书是二手知识,解读不完整,断章取义,知识传播有偏差,一定要追寻一手知识。这个观点我可以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定要找源头知识,正本清源,读经典、读专著、读论文——但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呢?如果还要读经典、读专著、读论文的话,那恐怕一直都不能入门,所以,我对听书的态度就宽容很多,将听书当作是扩展认知的接口,不求专业深度,但求知道多一点是一点,激发自己的兴趣,满足自己的猎奇。
自己不喜欢读宗教的书,听听宗教的故事也可以;不喜欢枯燥的自然社科,听听专家的通俗科普也好;没有时间读文艺评论,听听教授们的感想也不错。一旦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再找来看就可以了,将听书做为精读的筛选,自己在通勤、做饭、运动时也不至于无聊。
Ray Dalio 在《原则》中说:「最好的选择是好处多于坏处的选择,不是毫无坏处的选择。看看有些人,发现一点问题就反对某件事,而不合理权衡所有的优缺点。这样的人通常不善于决策。」
无须硬要追求所有知识都是源头知识,知识有各自流传的方式,自己找到与知识友好相处的方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