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layout: default tags: [知识,说话]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前几天,一位朋友突然在微信发来一张孩子的照片,问我帅不,我顿时愕然,不知道怎么回复,我只能回复一个字:「帅」。

虽然我明白她是在分享快乐,但是当时的我实在没有办法掩盖我的情绪,朋友圈上晒孩子的人实在太多了,在朋友圈晒,我可以无视,但是直接发过来,我就被动接收了这些消息。同时,我也担心我拼命地赞这个孩子「帅」、「很漂亮」、「像妈妈」之后,她以后会发送得更加频繁,于是我跟她说:「不要在未婚人士面前晒儿子。」

然后,对话就开始升级到「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分享算不算美德」的讨论,最后她说了一句:「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还能感同身受,才是情商最高境界。」

她说完这句话之后,我长长地思考了一下。

就事论事,我的那句「不要在未婚人士面前晒儿子」确实体现出了我不好的情绪。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自己说话再直也得要顾及朋友们的感受。

事后,我在想,可否有另一种的说话方式,既可以表达出我的意思,也可以成功地转移话题?

可不可以这样说:「帅得一点都不像遗传了你的基因。」这样既可以赞到孩子,也可以成功地将话题转移到对话的人的容貌上(这样打诨也不是很好,但是还可以接受)。

也可以这样说:「嗯,有点像小时候的我。」这个回答比较欠扁,自己能够驾驭好就用。自嘲,自夸都可以,反正也成功转移了话题。

以上的这些,就是我再次打开《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时的感受,这本书薄薄的,200页不够,行距还挺宽的,中间还夹有插图,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蔡康永以四十个小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四十个说话的小技巧。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既然是小技巧,为什么这本书会起名叫《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而不是《蔡康永的说话之术》?

学习任何一门东西,首先要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

1、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它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看这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和别人搞好关系,让别人更加喜欢你,然后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更加顺畅。

「说话之术」和「说话之道」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我之前在保险公司工作,所以对保险公司的电话营销培训也是挺熟悉的。新员工参加电话销售培训是怎么样的呢?一上来就是一套语言规范,例如「您好」要怎么说、问题要怎么切入以及怎么应对客户的疑问等等。

有的甚至没有培训,直接发给新员工一张标准的话术表,上面列明第一次接触客户该怎么说,客户提问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回答,客户说要等一等考虑一下的情况应该如何促成……总之,这是一张应对客户的流程表,只要是客户的问题,总能够找到可以接下去的回复。所谓的话术,就是一张应付客户和解决问题的攻略和招数表。

不单是保险公司,很多销售公司在销售培训的时候是偏重于「术」,因为使用话术成本低廉,简单方便,效果明显。这样导致的情况就是:如果你跟销售经理谈话,你会感觉到和他们谈话很「油」,说得都很对,听起来很舒服,但就是内心觉得这人「不够靠谱」,「不够生活」,「不够真心」。

「术」就是「术」,它处在学习及应用级别的最底层,「术」所能达到的高度相当有限。

很多说话书,教的是说话的“技术”,但,我不是一个只看重“术”的人。我喜欢研究说话这件事,是因为我觉得透过研究说话,你会比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天我们说那么多话,其中到底有几句话是我们说完之后,会自己找个空当,把那几句话放在心头玩味一番的?“我为什么说出这句话?”“我为什么会用这个态度说?”如果没事就想想这样的事,就会发现,我们心里其实藏了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藏在我们的话里,从我们的嘴巴说出去了,变成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如果我们稍加玩味我们的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会比较懂得别人是怎么形成对我们的印象、怎样定位我们在他们人生中所占的比重。

再回到学习说话之道的三个重要问题:

1、说话之道的本质是什么?

答:将自己的内心的话和嘴说出的话合成一体。

2、说话之道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答:透过说话,将跟你说话的人放在心上。

3、说话之道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答:先道后术。

把说话练好,其实就是把别人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放好,这才是最划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