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笨方法读《资治通鉴》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以「不朽」观照,十年读《资治通鉴》。

我自 2019 年 01 月 14 日开始读《资治通鉴》,如今已近半年,总结相关阅读心得及方法,供大家参考。

01

细啃《资治通鉴》,有两个缘由:

一是源自中国古典文体的向往,期待能在长时间经典阅读中训练出一两成简练写作的功力。

自创办《笨方法学写作》一来,阅读大量中西写作教程,试图归纳发现普通人写作的训练路线。

西文写作有古典风格,《风格要素》总结成四个字:朴实、简洁、清晰、真挚。《风格感觉》解释成为呈现、是告知、是图景,建议写作者用引导者的身份来面对读者,想象读者就在你面前,用最容易懂的话来让读者清楚明白。

中文写作有古文运动,韩愈谓之「陈言务去,文以载道」,抛弃排比、对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实用价值的问题,主张模仿三代两汉的古文,学习它的质朴载道、干净脆落、简练精悍、清爽痛快。

韩愈的陈言务去与古典写作风格的朴实简洁,意义可能不尽相同,但价值等同,都提倡文章言之有物,清晰简明。最终,且无论务去陈言或简洁,写作,都只是为呈现文字最原始真实的样貌而已。

《资治通鉴》,书成于北宋,为文学家司马光编撰,十九年浓缩千年历史为为帝王之书,遣词造句,务必小心翼翼,严求惟精惟准,实在是学习古典风格与古文写作的典范。

image

二是源自对中国千年大历史的兴趣,期待能在历史周期兴衰中窥豹一斑。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阁下若能读此书,而参稽三通、两衍义请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冯唐在《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中说:「我想,我最大的兴趣还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最佳办法似乎还是以大尺度的时间观照人性的变与不变、轮回与演进……如果只读一本古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如果只读一本史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甚至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

梁文道在《噪音》中说:「我们历史解读的重点是某些关键人物在某些关键时刻的抉择,我们看重的是个人多于社会。说到以史为鉴,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一、人性不变,两千年前的始皇帝完全可以在今天复活,两千年后的掌权者同样能在秦代呼风唤雨;二、社会背景的变化只是最表层的差异,除去礼仪、衣饰和建筑,从前的某个局面很有可能重现当前。只有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才能把历史上成王败寇的原理搬到今天运用。」

02

《资治通鉴》皇皇巨著,300 万字,不期速成,只愿日拱一卒,十年读完是毅力,五年读完是幸运。

十年读一本书,重点不是决心,而是恒心。

三个阶段

大多数人高中之后已不读古文,我也不例外,一开始读自然各种读不顺,自然要找一版白话文来辅助读——曾试过直接读胡三省的注释版,无奈注释太多卡断句子,无法流畅阅读,如果不是专业研读或重复阅读,建议不要选择该版本。

我阅读《通鉴》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读电子版

1)观其大略:先下载一本纯文言文无注释纯净版的《通鉴》,例如中华书局的就有一版无注释,放在 Kindle 与手机多看 App 中,自己先大略读一段,默默记下读不懂的句子。

image

2)参照理解:再下载一本纯白话本的《通鉴》(我用的是柏杨版),放在 iPad,对照白话文,刻意读那些刚刚读不懂的句子,来回反复对照。

3)重复阅读:回头再读一遍文言文,读懂了再继续读下一段。

4)交叉阅读:重点难点再交叉阅读一遍。

为什么要分来两个设备读?

两个设备是非必须的,如果你有一台 iPad Pro,就可以分屏阅读,一边是文言文,一边是纯白话文,对照阅读,但是如果你没有,就知道将手头的设备灵活运用起来,你可以用 Kindle + iPad,也可以用手机+ Kindle……

因为这样对照读,两本纸质书拿起很累且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这样读纸质书需要很强的仪式感,容易给自己设定障碍,预想不会长久,中途而废,换成电子设备读,随时可以读。

阶段二:读纸质书

如何选定版本?

新手最适合阅读的是中华书局的文白对照版,翻译权威靠谱,排版精美简洁,左边是文言文,右边是翻译白话文,左边的内容完全对齐右边的内容,一句不差,读起来十分舒爽。

image

如何购买?

如今经典的大部头文本,肯定要买纸质版的。

在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图书网、孔夫子逛了一圈,发现价格比较厚道,后来觉得这种大部头,肯定有人三分钟热度,买了就没有读,没有必要买全新的,收一套二手的阅读即可,就在咸鱼、转转也看了一圈,发现没有合适的,幸好最终在多抓鱼发现有,发现品质靠谱,被定义为品相良好的一般都不会很差,价格也合适,只需要 260 元。

多抓鱼一时没货也没关系,等这套书我有的是耐心,用了一张预订卷,等了差不多两个礼拜就到货,刚好五一到货,拆封一看,几乎全新。

image

读纸质版与读电子版的方法基本一致:一大段一大段地读,第一遍只读文言,第二遍只读白话,第三遍再读文言,第四遍交叉阅读。

阶段三:电子版与纸质版交叉阅读

电子版可以放在 kindle 与手机中,可随身携带,随时阅读,只看文言文,注重观其大略。

《通鉴》体量巨大,但放在 kindle 与手机之中,庞大体量不再构成阅读恐惧;书中所记之事,更是独立历史段落,刚好可用碎片时间阅读,丝毫不担心分心;大量文言故事短小精悍,5寸手机卡片大小一屏即可容纳,几乎不用翻页,省事耐读。

image

纸质版置于固定场所,例如桌面、沙发、案头,时时提醒阅读。

两版不分前后,交叉翻阅,彼此追赶进度,加快阅读速度。

Q&A

读《通鉴》涉及知识极多,有必要全部读懂吗?

书中的官职、地名、人名、制度等专业术语极多,读起来定然不知甚解,但若屡屡抛开书本去查个一二就本末倒置了,个人觉得第一遍读《通鉴》没有必要刨根问底,只需博收约取,观其大略,把握大历史走向,养成上帝视角即可,不要求读懂细枝末节,而是要在阅读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为什么不直接读白话文?

我读《通鉴》最大动因是学习古典中文写作简洁优雅之美,不读古文我怎么能学习到?

这样读起来是不是很慢?

是的,前期会很慢,但我觉得一旦习惯且熟悉古文的写作风格及语义,后期可以完全脱离白话文来读。而且,既然已经知道自己会花 5到 10 年的时间来读这本书的话,读慢一点也没什么问题。

03

有人说《通鉴》一年可读完,我是铁定不信,300 万字平均每天 8000 字文言,肯定囫囵吞枣,不知甚味;也有人说可三五年读完,也只将信将疑,若没有写过几篇读后感,恐也不算读过。

给自己定下十年读《通鉴》的任务,目的当然不是要将此书读得通透,只是要给自己暗示读此书不要贪快,既然留足了时间,就可以慢慢地读,用笨方法读,与时光为伴,与长夜并肩,用「不朽」观照自己的行动方式与做事内容。

十年读《通鉴》,十年研己心。

Changelo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