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而所谓「孝」 layout: default tags: [孝,论语] pinned: false
费先生说在读《论语》的时候,他看到孔子在跟弟子解释「孝」时,总是对着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话,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学生。
孔子的孝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简而言之,孝在乡土社会中也是一种规矩,是一种寻求内心安稳的方式,是一种单方面的内心诉求。所以费先生说孔子的这种行为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
这令我想起某次回家妈给我讲的故事。
我们村里有个和我差不多一起长大的孩子,他本名叫裕久,是他爸妈起的名字,意思是富裕得长长久久,但当时村里小孩子都喊他「如狗」,直到上学班里的同学都那么叫,一小学老师便忍不住给他改了一个名字叫「王成」,但我们还是叫他「如狗」,不过反正粤语发音两个都一样,他也不怎么介意了。
裕久初中后就不读书了,我妈说他曾经去过深圳,东莞、中山和上海打工,曾经做过流水线工人,也做过甜点师傅。
出外见过外面的世界之后便觉得在家里的父母以前过得实在是辛苦,所以如狗每次回家总会买各种东西让爸妈也享受了一下。
有次他出去了买了两层的鸡蛋回来,集市卖的那种,一层有36只,他爸妈说怎么买那么多?你又不时常在家,你叫我们两个怎么吃?,他说这个鸡蛋值得买,我买那么多就是要你们经常吃,不要省着,你们年纪大了,要多享福。
还有一次他回家,本来想将家里的一只养了很久的鸡给宰了,然后和爸妈一起打火锅,可是没想到一个电话打过来要催着要急急忙忙地回去处理事情,当他收拾好东西出到门口猛然发现了绑在门口的那只鸡,于是他放下行李回头把那只鸡割了喉咙丢在盘子里,对着来不及反应过来的爸妈说,我不在你们也要好好对待自己,不要这又不舍得那又不舍得,呐,我已经把鸡给宰了,你们两个记得要把它给吃了。
这种行为虽然说是粗暴,但也算是一种「孝」,是儿女为求自己心安单方面强行施加给父母的爱,虽然这种孝可能会让父母苦笑不得,不知如何应对,但父母也会理解。但其实父母内心考虑当然是希望儿女能做下来一起分享好的东西,而儿女们出于经济和时间的考虑往往不得其法,不做又对不住自己的内心,于是只能单方面做出这种举动。
费先生又举了一个例子: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听懂的,而做母亲的却能够却知道婴孩想表达的意思,甚至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出来的意思。
反过来看现在的父母在我们看来是不善言辞,尤其是在表达爱方面,越老就越像孩子,这就要我们养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我们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父母身上感受到他们的意思,并且从行动上满足他们,不但要自己得到心安,还要让父母感受到幸福,而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