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自学的基本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在笨方法学写作中,卡片是工具,目的是让学会写作。
在自学中,写作是工具,目的是让你学会自学。
学习方法没有普适,而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自学。
所有的学习,都会有一套基本的工具,工具带领你入门,一旦熟悉使用这个工具,你就会顺利走完剩下的道路。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觉得自学可由四个基本构成。
「基本」的思想来源于我看过的几本书:
COW BOOKS 书店创始人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诚恳的思考、自律的信条。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的《一胜九败》:认真做好能满足基本功能的东西便会受欢迎。
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的 《零售的哲学》:确定好自己的基本就去做便是,别管他人的反对。
Ray Dalio 的《原则》: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
孙武的《孙子兵法》: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也。
华杉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竞争不是你要跟别人争,而是让别人没法跟你争,你要在基本面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才能去跟别人争。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扎硬寨,打呆仗。
概而言之,基本可视作对价值信念的执行,做好了人生的「基本」,人生不好差到哪里去。
彼得·圣吉说:每一个学习者的知识都来自个人和社会的经历、情感、意愿、资质、信仰、价值观、意志等。换言之,如果你正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你最终能理解这些知识的程度是由你理解知识的方式、你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由谁、如何传授知识等因素决定的。
因此,自学比课堂学习更重要,并且值得持续一生。
自学有这四个基本:好奇、坚毅、科学、社区
人天生好奇,有行动的内在动机,学习本来是一件很天然的事情,而权利、金钱、荣誉等外部因素出现后,学习反而变成向外求,教育变成了知识付费,向内求反而成为了异类,自学变成了稀缺。
歪理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真理在历史上也不没有出现过,所以,内心镇定克制,不要随笔逐流,时光划过,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只会流下那些坚硬的、洁白的、明亮的东西。
如果你一早就知道那些是正确的,那为何还浪费时间在错误身上呢?
用好奇来驱动自学进程吧,因为它你是自带的发动机。
废弛、畏缩、屈挠、间断,这四条往往常人不能成事的关键,要么是半途而废,要么是在困难面前畏缩,要么是在压力面前妥协,要么是有别的事打岔就间断,总之是执守不了,坚持不住。
我将「坚毅」放在「笨方法四要」之首,就是要提醒我自己在贪多喜快的社会用更大的精力、用更认真的态度去做好一件事。
坚毅一直被视为可贵的品质,需要长时间深刻后天指导磨练才能习得,但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坚毅并没有多么神圣,它只是是持续做好一件事的执着品格,每个人可习得。
坚毅就是要奋发而不废驰,强健而不畏缩,刚断而不屈挠,果毅而不间断,则足以操守执持,而不为外物所夺;坚毅就是要一步接一步地走下去;坚毅是牢牢地抓住自己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目标不放;坚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投入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之中;坚毅是摔倒了 7 次,第 8 次再站起来。
如果说好奇是自学的发动机,那么坚毅就是支持你持续前行的不尽燃料。
相关文章:《坚毅:笨方法学习的第一步》
科学,是精准努力不是弯道超车,是在告诉你最科学最准确的路径,让你尽快获得学习的快感,以激励你持续学习,花最少的力气掌握尽可能多技能。
每一项技能都有它的最小基本路径,例如卡片写作,你掌握了卡片写作九原则,就可以写出满意的卡片;例如跑步,你掌握了能让自己不受伤的技巧,就持续不断地跑下去;例如画画,你掌握了能一笔画出均匀圆圈的窍门,就有了绘画的自信。
科学是要先掌握学习的科学,再研习学科的最短路径,用最小的努力在陌生坚硬的墙壁上轻易地打开一个小孔,接着再登堂入室,系统学习。
但哪里有最短路径,如何做最小努力?
你想要做的事情,也许别人早已做过,参考其他自学过来的人的经验,会非常有用。
同时注意,自学不需要很明确宏大的计划,它和修建大桥不一样——蓝图、材料得安排准备好,丝毫不差,不能错一厘米,但自学更像是在探险,你知道你要找什么,手上也有一些资料,但你对目标地点并不熟悉,所以必须一面探索,一面不断修改自己手上的资料,以确保其符合真实的情况。
自学不是万事俱备只等东风,而是先上车再补票,当你要用到某门知识的时候,不必要学全了某个领域的全部知识再去用,而是要用那个知识就去学那个。从最简单,最直观的东西做起,不管做得再差,你总有可以自我反馈的基础。一切思考都是从这样的基础中催生出来。
例如我读司马贺和曾国藩,便总结过一个推荐书单,你按照这套书单去读便是我总结出最短路径。
例如我学写作,读过了 100+ 本写作书籍之后,便总结出了《笨方法学写作》,用 52 个练习引导写作,这便是我总结出的写作最小努力。
如果你想要做的事情别人没有做过,那就要舍得给自己投资,给自学投资可以算得上是肯定赚的投资,普通人思考的都是「怎样经济实惠地学习英语」,但真正要学习一件事,最快最直接的方式难道不该是毫不犹豫地花钱吗?
相关文章:《像纳博科夫一样写作:卡片创作法》
自学者,往往没有老师来帮忙整理所有的学习资料、学习进度以及各种反思。
如果所有这些信息都混杂在一起,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觉得像是陷入了泥潭,看不到整体的进度,而且反而还会觉得很累。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不要同时做太多的事情;第二,把所有信息整理起来,并且形成整理的习惯。
系统整理的成果包括:你的自学计划、自学进度、自学成果、自学困难等,且最好将你的自学成果公开,一是公开记录,二是获取外界的反馈与鼓励。
自学者,没有老师来帮忙整理所有的学习资料、学习进度以及各种反思。如果所有这些信息都混杂在一起,就会很容易迷茫,看不到整体的进度,而且反而还会觉得很累。
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不要同时做太多的事情;第二,把所有信息整理起来,并且形成整理的习惯。
很多人觉得知识体系的形成是靠内在的整理,但实际上我觉得正好相反。知识体系的形成靠的是把知识外部产品化。即把内在的、隐式的知识转化成外在的、显式的知识产品。
有两种外在的输出方法对知识体系的整理最有用。
第一是公开演讲。公开演要求你用最简洁的话,最有逻辑的结构,将你你的知识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对整个演讲的材料、对象进行高度提炼,并把各知识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整理清楚,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生动的方式来把你想要讲的东西阐述清楚。
其次就是写作。很多人把写作视作输出,但写作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写文章不一定是总结和反思型的,也有主动型写作。所谓主动型写作,就是在你还不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先尝试去写。当你在尝试去写你不了解的东西时,你就会想着先搭建知识结构,进而驱动你不停学习。
任何自学者,独处至多只能爆发出适度的创造力,但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大多数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
这种社会环境,可以由自己营造,也可以寻找参与其中。
我就尝试过自行营造,给自己列出一个凿壁偷光者的清单,方便在自己一个人学习时给予自己动力。
我也试过参与学习社区,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与你一同起步学习的同辈。
同辈的探索发现会让你发现更多新奇好玩的一面,帮助你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世界,发现另一个可能。
同辈的努力让你与优秀伙伴在一起,耳濡目染,身体感知到外部环境变化,大脑镜像神经元发生作用,令你不自觉地模仿其思维与行为模式。
但此时你的身体与思维跟不上,产生内部认知负荷,所以,你极力阅读、模仿、学习……以期达到与外部的平衡,这便是同辈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你被动进步。
每个自学者应该找到这样的能让你被动进步的组织。
相关文章:《成为凿壁偷光者 》
司马贺说:「人类是运用技能来解决问题的社会动物。在满足存活的要求后,他就追求两类重大的体验。第一类深刻的需求,是运用其技能去响应挑战,这可以是击出一记好球,或是漂亮地完成一项任务;第二类最深刻的需求,则是寻求和一些同类建立有意义的和谐关系:爱与被爱、尊重与受尊重、分享经验、为共同目的而工作。」
自学的四个基本,不外乎是回应了这两大需求。
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自学的方法有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最适合你自己的方法,你应该在自学中形成自己的方法。
此文章是基本系列的第一篇,此后我有可能会写的文章有《阅读的基本》、《写作的基本》、《消费的基本》、《周报的基本》等,这系列文章在我脑中已有卡片的基本,就差一个时机写出来而已。
凡事有所逼有所激成者居半,如今我写《自学的基本》刚好是有所激,如果这篇文章发出之后令你有所激,不妨反馈给我,以激励我继续写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