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读书要多写卡片,少画思维导图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如果让你看回多年前亲手画的读书思维导图,你还能还原出当时的记忆与感想吗?

下图是我 2014 年的读书思维导图。

Dzdw7T.jpg Dzdrh4.jpg DzdDNF.jpg

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我画得相当努力和认真,有图案有细节,有一张图甚至是首先用铅笔打草稿,然后再用钢笔画的。按理说,思维导图画成这样,记忆应该很深刻吧?

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我看着这几张多年前亲手画下的读书思维导图,竟然没有任何感觉,图画线条文字密密麻麻,我能看懂其中的逻辑,也能看懂其中的文字与图案,却看不懂它们堆放在一起的意思,它们就像是一堆堆封装完好且摆放整齐的模块,但现在的我却没有钥匙打开。

事实上,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好的承载记忆工具,虽然你当时画图时觉得很爽,从总体框架着手,系统而全面,各种条条线线拉拉扯扯,各种术语关键词左右腾挪,觉得一图在手天下我有,但你当时写下的文字只是短期记忆,你写的时候以为你记住了,但短时记忆会骗人,过了不久就自然忘记,而且你画图时写下的不是你自己的思考,而是作者书中的大纲而已,你画思维导图只不过把书中的大纲清单换个形式搬了下来而已,无法引导你深入思考。

在读书活动中,思维导图是过程工具,记录的形式是清单、梗概和关键词,这些别人的东西,年月逝去意义消失,自己无法记忆,别人也无法看懂,徒留下一张张涂画精致的思维导图,给你一种虚幻的成就感,你却没有留下任何真真实实的记忆、情绪和触动,也没有将成长中有意义的思考转化成为你的作品。

所以,我常提醒笨方法学写作的学员读书时要多写卡片,要时时写下自己当下感触最深,价值最大的卡片,写下自己对重难点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启发、写下自己的经历与故事、写下自己主动搜索获取得来的资料……将书中的关键词和术语变成自己的定义,将零散的主题卡片组合成为有内容有故事的文章卡片。

这样的读书卡片,虽然切入角度小,但保真度高,清晰度高,若干年后你再看自己当时写下的卡片,仍然鲜活易懂,仍然清晰可见。

正如你现在看到这篇小文,它记录了我搬家收拾旧物看到思维导图时的思考与感想,它是我当场写下的卡片合集,这样的卡片文章好处至少有三:1)如果有学员问我思维导图和卡片的问题,我可以轻松调出回复;2)若干年后给自己看,可以清楚回溯;3)给读者看,可以明白作者的思路——但这样的思考和感想如果用思维导图来呈现,估计你难以领悟其中意思。

附上几张我写这篇文章的卡片。原始的卡片估计你看不懂,但在当时,它们都很好收集到我的想法,辅助了我的思考,让我一边写一边迸发出了不少思维火花,它们杂乱的样子让我萌发欲望将其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DzdBA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