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通鉴注我07:小小的历史责任感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没想到,李陵曾与苏武一起喝过酒。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广三门(李广、李敢、李陵)都是悲剧,李陵也不例外。
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匈奴八万骑兵血战,杀敌无数,孤立无援,被迫投降。
苏武出使匈奴,适逢关系恶化,宁死不降,被扣留在北海牧羊,一留就是十几年。
两位(曾经)汉朝臣子坐在一起,感慨万分。
李陵是武将,古代武将失败在汉武帝眼中只有一个最优选择:战死。而李陵选择了最劣项:投降。但李陵并没有觉得他没有错,至少在居延之战中他博尽全力,失败只缘没有支援救兵。
我相信李陵投降之后,肯定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反杀匈奴的,但自汉武帝轻信途说斩了李陵全家之后,李陵再无羁绊,便决意老死匈奴。
而苏武幸好不是武将,匈奴单于看他没有威胁,就扔他去北海牧羊,他也老老实实地去了(中途不知道有没有尝试逃离),他尽忠的资本尽在他一个人身上,足足付出了十几年之后,他最终成为忠臣典范。
我曾想,如果李陵当时战死,李氏将门或有后世辉煌,但可能就不会有司马迁为其辩护的悲情故事。
我也曾想,如果苏武扣留时就自杀了,或者他一直在牧羊竟不为汉朝所知,历书也许不过一行字。
先秦诸子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跬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历史分岔路口,错走半步,就是歧途。
司马光编撰《通鉴》, 1632 年的历史,浩如烟海,自然不会面面俱到,只会列出关键,点到即止。
这样写出历史人物,急性冲动的人物往往活不过一百字,犹如过眼云烟,但沉静隐忍的人物终究会浮出水面,在历书留下浓重的一笔。
前者如李敢,在《通鉴》就一段话:
「郎中令李敢,怨大将军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为讳,云鹿触杀之。」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急于为父亲报仇,得罪权贵大将军卫青,竟被霍去病在猎场射杀,连汉武帝都只能说他是被鹿撞死的。是的,李敢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
后者如霍光,在《通鉴》中横空出世:
霍光在汉武帝的高峰时期:中途伐匈奴、改法制、平叛离都没有戏份,但在他病重之时,却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光出入禁闼二十馀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
「上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一时局限没办法看到长远也没关系,好好做,认真做,韬光养晦,总会有高光时刻。
《通鉴》中能善终的人很少,张良算一个。
别看民间渲染张良神机妙算,就以为他的戏份很重,事实上,他在史书出现率很低,只有重大决策悬而未决才会出现,忽然奉上一两句洞若观火,扭转乾坤的话,再低调走开,不带走一丝云彩。
自汉朝建立,张良自请告退,刘邦吕后不将其视为威胁,他也顺利地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极少参与政治事务,即使吕后外戚干政,他也似乎没有强硬立场,谁是主上就听谁的,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所以,「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张良身上。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而韩信就大大不同了。
胯下之辱,他忍住了,但到他攻破齐国,个人势力可与项羽、刘邦鼎足之时,他没忍住,「要挟」刘邦封为他齐王。
这注定了他日后鸟尽弓藏的悲剧。
事实上,彼时的王之封号已不再重要,一城一池也不再重要,大势已定,民心所向,谁胜谁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韩信写过兵法,是聪明人,但与张良一比,聪明敌不过智慧。
难怪司马迁这样评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看远一点,谦虚一点,退让一点,总会有好处。这种好处,身处历史其中是看不到的,你得跳出来。
你读个人传记,往往会觉得历史因缘,反反复复,错综复杂,难得观其大略。
但读《通鉴》,你读的是编年史,其中人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例如《通鉴》刚一个 400 字左右的人物出场,会以为后面会有重要作用,但翻过两页,他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再也没有痕迹。
人物不是《通鉴》的主角,历史才是,它就这样冷静无情地观照记录,任其跌宕起伏,看似没有规律,但总有脉络隐没其中。
看得到是幸运,看不到也没关系,继续看,看多几个朝代,总会有些历史责任。
稍微有点历史责任感,视野就会放大,不再局促于眼前,不会大计较眼前的得失,而会尝试专注于未来永恒不变的价值。
例如写文,就会学习像司马光写史一样,以大时间尺度做基准,不做多余的动作,不写多余的文字。
例如阅读,就不会追新鲜、畅销、排行,而看是否经典,题材冷门,评价稀少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对此时此刻的你有长远价值。
例如看新闻,先知大概,大略预判,不看细节,不费心力追踪,等尘埃落定,再从制度、法律、社会找原因,看结果是否符合预判。
所谓「历史责任感」,不必要扯到家国兴衰,能做好自己已经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