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2021年度关键词总结:磨练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blog_post: true

2021 年,我给自己定下的年度关键词是磨练,

年度关键词是我与自己签订的重要契约。来自E·B·怀特《人各有异》的这句话:「我始终直觉,人与自己订有及其重要的契约,必须保持自我,又能容受万物,独立自强,凭借与此一星球的偶然遇合,随机应变又像猎犬一般执着,不离不弃。」

这一年,我积极推动自己去做以下这四类事情:

  1. 做不会失败不会放弃的事情,是为系统
  2. 做问题驱动渐进正确的事情,是为改善
  3. 做暂时看不懂不敢做的事情,是为勇敢
  4. 做微小且能增加资产的事情,是为积累

跟大家分享我这一年的的认知与改变。 ​

改变篇

产品第一:成立笨方法实验室

为了让更多人从笨方法精神受益,完善笨方法品牌,成立笨方法实验室,撰写自述简介,聘请设计师,重新设计logo,明确优势与边界,有计划地生产各种手册与指南,丰富产品序列,统一产品货架

在此过程中不断升级认知与行动,以更新笨方法的定义,目前已经形成以《笨方法文化手册》为主导产品的一系列免费和收费手册。

从四处游击到建立根据地,算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有所激有所逼:持续写 newsletter

2021 年上半年,我的博客几乎停更,我干什么去了?我照样在阅读写作更新课程,但为什么看不到任何的公开产出?

有所激有所逼之下,开通了 newsletter,一直更新到了现在,已经写了 44 封newsletter——不是那种 news 的 letter,更像是个人化的认知更新报告。

写 newsletter 的半年,让我与更多创作者相遇,也让我意识到,我不写热点的形式,更适合用邮件这种异步方式来传达。

目前,事实也以一种令我满意的面貌呈现,我写出的 newsletter 比写博客、公众号的内容更好,至少 newsletter 在形式上带动了内容的质量提升。

信息偏差:开始读纸媒

一切皆有因缘,我是先开始读报,然后才开始写 newsletter 的。

如果硬要算一个时间节点,我从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开始关注纸媒的。

2019 年 9 月,儿子出生的前夜,在漫长着急的等待过程中,我翻开医院的报刊架,竟然发现医院竟然有 GQ 杂志,这一期封面有陈奕迅,陈凯歌、胡歌、易烊千玺的黑西装白衬衣照,主题是「十年致敬」大合集,翻到末尾看到有订阅促销,顺便就订一年。

2020 年,我订阅了《南方周末》,同时开始留心读《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买了一套《广东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他们的确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我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开始了解现实问题解决的复杂,启发了我要做好基建,要「不解难题」,要尝试用世界级方案来解决个人难题。

习惯了 RSS 的偏好阅读,纸媒反而某种程度补全信息偏差,给了我更大的视野。读纸媒的确改变了我,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为什么你要订一份纸媒?》

2022 年,我订阅了《三联》,我想看看,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进程的知识分子读者所倡导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

常态: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

以前读书上课,当老师问有没有问题,我从来就是那些没有问题的学生,以为台上老师传递的信息我已经接收到,那就可以了,再问,那就矫情了。

现在呢?我已经没有课可以上,但自己会生产出一堆问题。

现在我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目的是让自己在合适的时候遇上合适的问题。

所以,我在建一个庞大的问题库,这些问题足够简洁,每天随机出现,直到某天某一个问题的到来能让我狂喜。

我在期待这些问题,也在期待这个时刻,也许那个问题永远不会到来,也许那个时刻永远不会到来。

但我需要让自己保持在战时,这也是一种磨练。

自省:追问何为勇敢?

这个问题长久盘旋在我脑中:能力与性格,那个更影响我的选择?让我变成现在的我?

看《看见》,我想知道一个外部柔弱的女子如何能在强权面前问出那么尖锐的问题?她问问题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吗?

看《圆圈正义》,我想知道让罗翔克服胆怯,一直前行的东西是什么?他教人学刑法真能让人赚到钱吗?

看《亮剑》,想看看李云龙的骨头是怎样硬起来的?他一直冲撞秩序能升官吗?

为什么那些我认为勇敢的那些人,不是在他再往前冲锋,而是在他退后一步之后才能感知他的勇敢?

《看见》问题的答案,我在继续阅读柴静博客的时候似乎找到了。《圆圈正义》问题的答案,在罗翔退出微博的时候似乎找到了。《亮剑》问题的答案,我在电视没有找到,但在原著中的后半部分似乎找到了。

因为这些人,我也尝试建立的自己的原则,有悖于原则的事情,大胆拒绝,毫不犹豫。我渐渐明白,我不做什么,比我多做什么更需要勇气,我会做好什么,比我想象中更需要耐心与智慧。

以上,也正是我的长处,也正是我的生存之道。

更清晰的答案,我还在追寻,我期待能与过去重逢,能与自我相认,继续探寻生命中每一次坚定的时刻。

出行自由:扩大生活与认知半径

以往出行总使用公共交通,自从有了小孩,种种麻烦与不便,限制住出行的想法,拿到驾照学会开车,开始跑去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老爸身体不便,老妈不能坐长途车,很多地方不能去。

特意空出了一段时间,带了爸妈从老家出发,跑了几百公里来到我的定居地住几天,让两老过一小段几十年不变的生活,随后又带着他们去了跑了一百多公里,去了妹妹嫁去的地方,总算将走亲戚的仪式补完了。

还有一件事,老妈念兹在兹,老爸一直硬倔,就是老爸取了老妈之后,一直没有去过老妈的老家广西。老爸总想着以后自己发达再去见岳父,但后来一直没发达,就没有过去。虽然中间岳父(也就是我外公)也有过来,妈也带过我们过去,但老爸就结婚几十年都没有去广西岳父家,总也说不过去。终于今年,在中秋前带着两老去了一趟广西,一家亲戚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也算是了结了一个心愿。

除了逢年过节回老家更加方便,日常的生活半径也在扩大,近郊几十公里的乡村茶园周六日想去就去,四小时车程以内的没有去过的城市,也会计划跑个小短途去涨涨见识。

磨练:怎样在小城市生活得更好?

在广东的五线小城市定居生活,方圆三公里覆盖全部市区,小城市的坏处是小,好处也是小。坏处是国家有什么大事几乎慢好几拍,好处一辆小电动走遍市区,几乎没有通勤烦恼。

之前在北京、东莞、珠海生活,新闻报纸上看到的涉及产业的事情太大,不关心不参与,但现在生活在小城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育、电力、通讯、旅游、媒体、政府等相关人士都有接触,买房租房又开始全城跑,思考这个城市的社区服务分布,自然开始关注本地信息。

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关心的问题有哪些?这些数据很重要,但几乎没有人会在聊天时告诉你。

市长留言办理:民生关注反映的问题有哪些?政府是如何思考实现的?

基建招商投资:这群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会怎样影响这个城市?以往有哪些事情成功了,又有哪些失败了,为什么?

街区店铺经营:经常路过的核心街区开了哪些新店?哪些店铺又关门了?为什么关门了?这个店的大小与位置适合用来做什么?

乡村产品项目:怎样拿到便宜的农特产?这个农特产如何打造品牌?该怎样卖出去?社区门店又是怎样能生存下来的?

之前生活在东莞北京等大城市,只看到自己公司或所在行业的生死浮沉,那是彼时的磨练。

现在凡此种种,生活在小城市的自己能参与见证这个城市的所有建设与生态演变,宏观微观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同时也在促使个人思考:中国的发展,这个城市的发展,自己错过了什么?为什么错过?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能在这个小城市生活得更好?

这是我现在的磨练,这也是我在 2022 年年度关键词「好奇」需要探求解答的。 ​

系统篇

什么是磨练?

磨练,就是要做持久做可以持久的事情,要达成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自我解体——防止遇到困难退缩,防止遇到失败畏惧,防止遇到阻挠放弃。

我的解决办法是构建系统,想办法让自己做那些不会失败不会放弃的事情。

什么是不败的事情?

不败,并非意味成功,并非意味出击。

不败,意味自我不解体,心中坚固的东西不崩塌,就像攻打城池,攻占是成功,不败是继续守护。

《笨方法文化手册》,原来设定目标是「做成难事」,但现在已经改成「遇上难事不放弃」,为什么?

每个想把难事做成最后却失败的人,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放弃得太早。做不成不算败,一放弃,自我一解体,情绪与意志烟消云散,就肯定败了。

成功这个词有点世俗功利的味道,它灌输给人一种一生只有一次转变的机会,但事实上,人一生有无数次转变的机会。成功是一个时刻,不败却是一种状态。

构建系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不败的思想,执行不败的行动。

读《通鉴》的经验告诉我,在历史大尺度下,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磨练更为重要,坚持不随波逐流,不改变初心,中间可能会遇上各种阻力,中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止与放弃,只要能继续下去,那就比一切珍贵。

好的兵法不是试图打赢战争,而是先让自己不败,等别人自我解体,再过去打。我读书写作,不是为了去挣钱变成成功的人,而是防止自己做错误的事情,变成失败的人。一个组织的企业文化,不是为了企业持续赚钱,而是为了防止企业做错误的事情。

我深知我的一生,遇上的焦虑困顿是无穷无尽的,用笨方法才能在日积月累的无奈中凿开一条缝隙。即使再槽糕的坚持,也胜过匆忙的放弃。

正如 Shane Parrish:我相信磨练,最终最终,我知道——行动会打败运气,韧度会打败强度,好奇会打败聪明,善良会打败机巧,团队会打败个人

怎样做不败的事情?

没有必要每件事情都追求不败,对我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两件,专注做这一两件事情保持不败即可。

王小波说: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我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

例如这一年,我专注在「磨练」这个年度关键词上,用自己的认知与实践为「磨练」二字注释,用一年时间专注一个议题,持续积累相关的卡片,现在整理出这些成果,已经超越了一年前的自己。

同时,我也发现,一旦发现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不多关心外界,不再为讨厌的人操心,不对意见不合的人多费口舌。这一辈子为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投入的时间已经远远不够,还有空去做这些?

我开始不再关注海风,更关注海流。我开始知道当我只做自我认知最重要的事情时,我会更多产,更有效率。我会在选择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会在精力不足时做无力挣扎,而是选择去睡上一个小时,以此赢回失去的时间。

看到某件事情,我会立即开始会评估出这样事情对我现阶段有没有用,你说我功利也好,不会做人也好,我会直接回应,决定做就毫不犹豫,不做就直接拒绝。我的时间相当珍贵,已经容不得我去做目标以外的事情,我还要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我渐渐觉得,我已成为海明威所说的「内心生活更严肃的人」

海明威原话是这样的: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我精力有限,能做的事情很少,我必须寻找确定的不败的道路,锁定方向,把最小最少的事情做到最彻底,然后将剩下的空间留给运气。

我相信,我苦苦追求的东西,有朝一日将唾手可得。

怎样用系统思维防止自我解体?

人作为人,遇见危险会恐惧,遇见困难会逃跑,是为天性,用意志对抗多会失败。 ​

但好在,人之为人,可以设计系统。

防止出现自我解体的,不可挽救的,倾泻性的终结溃败,最好是设计出一个人的治理系统。

治理,不是约束,是布置一系列的环境,设计一系列的规则,设计一系列的标识,设计一系列的提醒,让人主动或无意识去做某件事情,从而轻松完成,达成不放弃。以上这些,我称之为「零思考行动」的预设

通过导入这些预设,我每天定时执行,无需思考,无需抗争,日复一日即可。

我的不败,就是这些零思考行为的积累总和。

改善篇

改善始于问题。没有问题的地方就没有改进的潜力。

问题是开启秘密宝藏之门的钥匙,但问题在于,你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一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很难客观检测自己,二是自己不愿意,以及没有勇气承认问题。

1

理查德 · 费曼对此早有解决方案:

「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随身携带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以及一系列针对不相关问题的有趣解决方案,最终,我将能够建立联系。」

「有价值的问题是那些你真正能够解决或帮助解决的问题,是那些你真正能够做出贡献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点什么,没有什么问题是太小或太微不足道的。」

「你必须保持你最喜欢的问题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出现,虽然大体上它们会处于休眠状态。每次你听到或者读到一个新的技巧或者一个新的结果时,对你的十二个问题逐一进行测试,看看它是否有帮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会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一定是个天才!」

2

我的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面试题库,假想有一个投资人,他每天随机抽取三个问题向我提问。

例如最近的三个问题是:

目前面试题库已有100+条问题,大部分是我在阅读收集而来的,目前仍在不断增加。

一个优秀的问题,能让我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而围绕某个领域一系列深入的问题,能让我快速对这个领域建立认知。

这些问题定时随机出现,我一时也会回答不出来,但也不需要立刻回答出来。

3

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保持自问自答的习惯。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改善的空间。想做得越做越好,就要强调问题意识,为找出问题提供线索。

适合「此时此地此身」的好问题是驱动自我改善的发动机。如果自己没有办法与聪明人共事,也没有现实中的智者向我发问,我就只能尽可能多地收集好问题,建立题库来提升遇见好问题的概率。

同时我也留意到,这个世界上的大多聪明人也爱自问自答,我在收集问题的同时,也会快速地想一下答案,对比评测自己与他们答案的差距。

例如 Peter Thiel 就经常问:「在什么重大问题上,你的看法与众不同?」

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会让我在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变成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者,而不是一个做事的机器。

同时,我也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我与所有人的交流,变得不再是观点的灌输,而是针对他们提出的观点,梳理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来向他们提问,让我与他人的交流变得更有价值而非变成争执。

有些提问会瞬间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

例如「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怎么做?」在工作中这样切换身份一想,需要考虑的格局就经已不同。

再如「如果由你来改善经常去小店的宣传,你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就要求我遵从现场主义,时刻关注现实的真切需求。

4

现在,我已习惯问题的定时浮现,习惯某些问题的永远存在,习惯好问题在身体中酝酿。

通过自问自答,我会将很多想法进行提炼写成卡片,写在《笨方法小报》上,并作为自己的财富储存起来。

当我在阅读别人的想法时,我会自觉地把它们与自己喜欢的问题联系起来。日复一日,我的解决方案便开始有了进展。

这样,当我在日后需要解决某个新问题时,以往的积累才会开花结果。这些结果会以「灵光一闪」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别人看来,你的灵光一闪是如有神助,但你心中有数:哪里有什么神?这都是无数个问题与卡片累积的雪崩。

勇敢篇

2021年的上半年,我经常在珠三角出差来回四五个小时,看着空旷或拥挤的高速公路,我就在想,明知道我这份工作可能做的是无用功,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成本去做?假如我不做这件事,我在做哪一件事呢?

想了很久,我想:如果我多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我会更清楚答案吧。

1

这一年,如果必须提名我提及最多的句子,那就是「有所逼有所激」。

一旦遇上所有自己不敢做,但想做的事情,就用这句话逼自己去试一试。有些事情,往往难以预计成效,只能先做了,才能知道。

2021 年房屋装修,我买了一个电钻,看见别人打洞那么轻松,到自己的时候竟然打不进去,甚至怀疑自己买到了假钻,去看各种教程没果,最终还是倒腾了好几次,终于摸索成功了。

想是想不通的,只有去到现场,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入局,才有切身体感,只有切身体感,才能有真实思考。

2

这一年,我将生活与自我本身视作产品,以磨练作为升级的方向,积极去拥有未知,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

我深知,在我过去所做过的事情中,那些我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正如福柯所说:「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的主要兴趣只是在于成为一个另外的人,一个不同于原初的我的人。」

这一年,我执行「遗憾最小化原则」,用未来的自己的视野来回顾当前的决定,如果做这件事遗憾最小,那就去做。

暂时看不懂,勇敢地往前多走一步。往前多走一步,就比别人多一步的视野。

王兴说:你对战略会有一个大的判断,但并不是每一个细节你都能原地想得很清楚。假设你的视力只能看一公里,两个人比拼谁能看到1.5公里的话并不是站在原地比。你往前走五百米,视力不变,你就能看到1.5公里的地方。

naval 说:我认识的所有真正成功的人都有很强的行动力,他们只是做事。判断一件事是否可行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去做,至少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然后再决定下一步。

如果我想以后做些什么,现在就做。不再有没有「以后」。

3

这一年,我更乐意去走少有人的路,更勇于去想自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然后将意义写入《笨方法文化手册》。

Be the change that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我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不再去等,不再期待别人去改变,而是站起来,积极促成这个改变发生。

任何必须要做的事情,尽快去做,趁热情与精力还在,先把事情做到暂时最好。

想做的事情,积极尝试,不想做的事情,果断拒绝。

不再浪费时间没有必要的社交上,勇敢拒绝没有实质进展的会议,将时间放在与自己使命相关的事情上。

王阳明:只是致知,若智识明,则力量自进。

4

这一年,我更愿意去选择更难的事情。

人世界所有意义非凡、值得去追求的事情,都充满了艰辛。

我给自己确立「难事优先」原则:如果想做的有两件事,一件容易,一件困难,那么主动选择困难。如果有两件事困难均等,一件前头困难,一件后台困难,那么主动选择前头困难。

主动选择困难,这违反常识。去做些违反常识的事情,这是我的刻意训练,如果在自己可承受的后果范围之内,不妨去试试。

这一年或未来,我不需要更多人给我「这事太难,别做了」的「忠告」,我的听见「哇,这事看起来很有挑战,我们一起试试看?」

《杀死一只知更鸟》:「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杜博斯太太赢了,全凭她那九十八磅重的身躯。用她的话来说,她死得无牵无挂,不亏欠任何人,也不依赖任何东西。她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积累篇

做微小且能增加资产的事情,是为积累

1

这一年,我听得最多的是毛不易的《无名的人》,去年,我单曲循环冠军是陈奕迅的《阿猫阿狗》

都是在唱普通人,但情绪截然天地。

前者的关键词是努力、谋生、顶天立地、温暖、苍穹、温柔,后者的关键词是螺丝钉、浮游、遗忘、遗留,小丑、阿猫阿狗、渺小。

前者没名字,拼尽所有,才换得普通的剧本,后者被叫做阿猫阿狗,消失了叫地球会转得更久,无权留在方舟。

有趣的是,《阿猫阿狗》页面有提及《无名的人》的评论,《无名的人》页面却少有提及《阿猫阿狗》的评论。

一个健全的普通人不单单只有一种情绪,对我来讲,《阿猫阿狗》仍更励志。

2

哪个少年不曾狂妄?

十几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二十几岁时以为可以大把试错,三十几岁,终于肯向自己示弱。

现在呢,只能在某个深夜,戴上耳机,听着《我的名字》的原声,想从自己故纸堆拣出一些,放上人生货架,写上自己的名字。

是的,这一辈子,不得不承认 99% 的努力都是白费,能想通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已相当艰难。

人生余下的时间,想想哪些事情才是正确的,然后花多一点时间做好一点,才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3

这一年,我不再幻想去做大事,而更想专注去做有用的小事,微小且能积累资产的正确的事情。

大事太大,能力有限,我总以为看不全,只能从重要的小事开始。目标太远,视野有限,我总以为看不清,只能从保证方向不会错开始。

我不再有大事,所有的事的都是正确的小事,如果不是,那就将它切开,让它变成可以匀到每日都可以重复做的小事。

想做出好的东西,就重复,重复,再重复,你是什么样的人,是由你不断重复做的那些事决定的。

想做得更好一点,就工作、工作、再工作,你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是由你主动投入工作的时间多少决定的。

路遥说:「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每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这劳动都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由此,我写《平凡的世界》,我也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一员。」

是的,就像一个庄稼人一样。

4

这一年,我不想追求做成功的事,而想尝试做不败的事情。普通人成功的几率太低,不败却还可以自己把控,好好地专注做正事,少做新事,然后等待正确的成果出现。

我想更健康,更长久,更持续的做事,少血脉偾张、少发愤图强、少立志,少做计划,少心潮澎湃。

该做事情,当机立断投身,不该做的事情,毫不犹豫拒绝。花更多时间思考这两种事情的区别,花更少时间来做决定。

社会改革家 Jacob Riis :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的时候,我就去看一个石匠在他的岩石上锤打,也许有一百次,没有一条裂缝露出来。然而,到了第一百零一次打击的时候,它就会裂成两半,我知道这不是最后一次打击,而是以前所有的打击。

毕竟,修养是每日反省的滞后表现,作品是每日卡片的滞后呈现,收获是每日耕耘的滞后成果,顿悟是每日思考的滞后运气,灵感是每日阅读的滞后浮现。

番外:阅读篇

为什么阅读?

多年前,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条路,在上面骑电动车是违法,安装有警示标识,也有监控,但常年没有交警执法。

忽然有一天,交警开始现场执法了,抓到了还要查上过去几年的记录,累计过去的违法一同罚款。罚款交得最多是外卖小哥,最多的多有好几千块。很多外卖小哥只能哭喊着交警别扣自己的车,左右腾挪把钱交齐离去。还有一些车子太旧的,不愿意交的,只能眼睁睁看着交警把车子拖走……

这件事吧,你硬要说个谁不对?你说外卖小哥谋生艰难,但毕竟他违法了,你说交警不对吧,但毕竟是按法律办事。

直到一天我看到在《圆圈正义》这样一个对法治的解释:

法治的基本要义在于用公开的规则去约束权力,让民众能够有合理的预期,免于惶惶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合理预期是所有生物存活的基本条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需要合理预期,法律必须保障人们的这种需要, 让人免于恐惧……如果司法是一种让人莫名恐惧的力量,那这一定是法家的幽灵,而绝非法治的精神。

原来,我在这条路中没有看到法治的基本要义。

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造成民众的不合理预期。执法者的懒惰与纵容,并非是忽然一日从天而降的执法借口,多年之前,你为何不执法,你是否在颁布一条无法执行的法律?你是否有在反思?多年之后,你为何又忽然执法?你有在满足民众免于恐惧的需要吗?

我似乎也想明白一个事,一切在当时无法表达的问题与矛盾,当中一定有我尚未理解清楚的规则与概念。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若是我能知道这件事的本质,那么这个问题迟早会解开,若是早点行动,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解开得更早有一点。

现在我所做的一切,莫不是我对问题的追寻与解答,包括阅读。

所有的磨练,从现在开始也不晚。

本故事首发《笨方法小报》

阅读数量

豆瓣标记已读了 65+本书,包含漫画(一套漫画为一本)

不包含

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时快时慢。

有时一个月一两本,有时一个月搞主题阅读就读十几本,视产品的重要与冲刺的急迫而定,遇上「相见恨晚」的知识就先狼吞虎咽,然后第二次细细咀嚼。

读书方式

读书主题

大体服从年度关键词「磨练」磨练主题,生产导向。阅读领域集中在非虚构、编程、建筑、教育、商业、历史等方面。

年度推荐

只推荐 6 本。我所推荐的书,并非都是今年出版的书,而是以我为坐标,今年才读到,今年从发现它的「好」的好书。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

多数人对赚钱最大的误解是,赚钱最重要的不是先找到赚钱的门路,而是先成为能赚钱的人。门路是会断的,但成为有钱人是会自己创造门路的。

如何成为有钱人?你去问有钱人,他们最常回答是:「靠运气。」

此时你一定要继续追问:「哈哈,那么可以请你讲讲,你是如何碰上这运气的吗?」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他妈的根本不是靠运气。

所以你去问有钱人,基本上不会得到什么靠谱的答案——除了问段永平。

这本书是段永平的博客文章与答网友的合集,虽然杂乱,但直白实在,虽然零散,但逼近本质。

段永平的所有回答简简单单,做起来却又最艰难,读完觉得意犹未尽,发现当中关于价值观的部分,对于梳理《笨方法文化手册》相当有帮助,准备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再对照升级一下。

《秒赞》

我的面试题库有一个问题:如何日日不断,百年永续地做广告?

在没有钱买广告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卖广告,老实讲,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怎么做广告,但却收到惊喜。

书中文字精简而不口水啰嗦,恰到好处而没有拼凑之感。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港台范,鲜活充满生命力。通篇看似在教技法,但总在引导你向高手学习。我能在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在书中毫无保留,掏心掏肺的努力与诚恳。

当然,读完一本好书最重要,往往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能发现了一位忽视的好作者。读完书,我继续去看媒体林桂枝的访谈,才发现

原定题目由桂枝自拟的《文案不难》改为《秒赞》,框架由「品牌→技法」转变为先写技法,品牌置后,原先偏重个人表达的「前言」成为了书的「后记」........

好书就是这样,继续深挖,能发现更多好看的人与故事。

《创业思维》+《创作者》

这两本可以连着一起读,两本书都谈到一个核心发展战略:垄断。

作为一个组织,创作公司需要追求垄断。选择踏入大公司不会踏入的领域,避免与大公司竞争,不要用苦力来竞争,这种苦力包括价格、成本等,不要卷入与同行追求第一的竞争中,要在一开始,就是第一。

作为一个个体,个体发展也要个人垄断。用你的知识、个性和技能,选择一个你喜爱的小众领域,构建别人无法与你竞争护城河,并持续积累,做少数人真正喜爱的内容,形成内容品牌。

《南方周末》

每一期《南方周末》的封面,大多是热点的后续。例如云南的大象后来怎么了,中国其他地方的大象又是怎样生活的?再如大量明星塌房之后,影视公司调查明星背景成为新需求,调查一个明星需要多少钱?

一份报纸,让我看到热点沉寂之后印在纸上的真实的中国,而不只是手机电视投送各种震惊与热点。

漫画丰田生产方式》

与其说推荐一本书,其实是推荐丰田生产方式的主题阅读,这本书只不过是主题阅读的开始而已。

说起来,我会接触丰田生产方式,属于意外,也属于注定。

意外是指:丰田生产方式的书籍原本归类在工厂管理,我既没有工厂也没有在工厂工作,基本不会去看工厂管理的书。

注定是指:解决某个问题的书籍,往往在这个问题之外。只要在生产力这个领域混得足够久,迟早会发现丰田生产方式这个宝藏,只不过我只是先写出来,抛砖引玉罢了。

而我,刚好在更新的课程《卡片创作 52 讲》其中一章节是卡片生产,同时,我在2021年的发布产品刚好是《个人生产力系统指南》,这两本书导向的一个现实终点,就是生产方式,而最好的生产方式,就在丰田。∎

附:calibre 优化配置清单

番外:教育篇

这一年,我的孩子从 1.5 岁成长到 2.5 岁,经历外界所谓「可怕的两岁」阶段。

他的人生初始化,就是我三十多年从未经历过的修炼与磨练,也正如我的人生初始化。

为人父母又一年,我和孩子一起经历了哪些成长与变化?

自我修炼

  1. 普通的父母,即使没有广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的观察训练,仅是随机但持续的观察,就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育儿书本和专家,独立自信地解决大部分教养难题。
  2.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秘密,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比别的孩子慢了不要焦虑,快了也无须给孩子太多的赞扬。
  3. 每一年,给孩子写一封信,来记录养育观念的变与不变。这是我认为给他最好的礼物。
  4. 给时间陪伴孩子,也要给时间培养自己,早点陪孩子睡觉,你才能更早一点个自己两个小时,先起床学习写作。
  5. 给孩子申请一个邮箱,最好是 Gmail 邮箱,每年至少为他写一封信,并将其命名为「岁月如歌」系列,我已经写到了 04。
  6.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好,极端者被称鸡娃,其实,鸡娃只是未知的焦虑行动,因为对孩子的未来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想尽力地什么都想做一点。解决办法是先承认自己鸡娃,再通过自我学习来消除焦虑。
  7. 父母所理解的最好,并不是孩子的所理解所需要的最好,孩子所理解的最好的就是孩子现阶段最适合的,就像两岁的孩子不要钱,只要紫菜。孩子最需要的最好,是刚好在他成长范围内的认知满足,这需要父母持续的观察与陪伴才能知道。
  8. 父母无法一直给孩子最好的,父母只能教孩子如何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9. 孩子的长大,就是关于学习用不同方式来信任父母。
  10. 好的家庭教育的标志:儿女不以出名,发财为人生目标。
  11.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也不是老师的事情,我会叫孩子起床,但不会帮孩子提书包。告诉孩子,读书是你的事情,提书包也是你的事情。同理,收拾书包是你的事情,做作业是你的事情,上学迟到也有你的责任。
  12. 育人其实也是育己,自己能否身体力行,给孩子一个榜样,如果我能做到,我示范给孩子看,我觉得孩子也能做到。孩子就是你自己的投射,你自己怎样,孩子大概率就是怎样,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勉强孩子也做到。
  13. 不强调不认同「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隐喻会让孩子们接受「学习很苦但是你无处可逃」的宿命,想办法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
  14. 暗中鼓励孩子朝某些方向努力,但千万不可以因为他们没有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而惩罚他们。
  15. 告诉孩子不需要取悦父母,孩子会问父母,今天我表现好吗?你可以说,你很好,但你不是为了爸爸妈妈高兴而好,你是自己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16. 培养孩子更基础更长远的能力更重要,在孩子的一生中,这三个技能最重要: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认知能力与理念相关,例如阅读、写作(判断与选择能力),自行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技术能力与事物相关,例如数学、编程(计算与分析能力),习得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的乐趣;沟通能力与人相关,沟通(表达能力,核心是讲故事),参与社会组织与协作的运行。
  17. 父母最重要的三种能力:安排事情重要性先后的能力;不怕犯错但不重复犯错的能力;交流与感受的能力。
  18. 自己读诗写诗、写字练字、读金庸小说、古文观止、史记,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家庭教育

  1. 不主动给孩子报各种的兴趣班,但会带孩子去看各种的兴趣班,完善孩子对这个世界知识的分类认知。会告诉孩子,大部分兴趣班能教给你的基础知识,你都能自己学会。
  2. 早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培养孩子自学的习惯比依赖老师督促更重要。
  3. 不要过多去防止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假定他做了,我能做什么来承受与挽救,不能承受的,才去尽可能地防止。假定你的孩子会沉没抖音,沉迷游戏,沉迷小说。所有的沉迷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不必假装自己的孩子不是平凡人。
  4. 孩子们渴望参与到成人的世界里来,有机会,你就要让孩子当你的下手。比玩拼图更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跟大人一起去买东西、洗车、做饭,干一切像大人一样的事情。
  5. 孩子在发呆,自己一个人孜孜不倦,饶有兴致地玩耍,千万不要打断,同时还要防止其他人打断,这对孩子的专注力培养有很大帮助。
  6. 父母很难走入孩子的内心,但可以耐心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加以判断,抓住他们人格优点,而给予正向鼓励,就是抓住了激发他们内心力量的密码。
  7. 跟孩子沟通,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再引导他发生改变。
  8. 理想情况下,可以从出生起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自己运作的环境,通过这些环境中的物品,帮助自己在其中真实地生活,以此构建自我。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开辟出房间的一部分专属于孩子,这样,他可以无拘无束地认真做事情,拆玩具拧螺丝看书躺着吃番薯干……
  9. 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才能愉快滴回到阅读之中。
  10. 给孩子买一本字典,不懂就去查,孩子发现你这个习惯后,他以后也会照做的。
  11. 学习是持续一生的事情,超越别人不重要,不断超越自我更值得鼓励。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那是无法挽回的失败。
  12. 如果孩子要和你一起玩儿,那就全身心和他互动,这也是观察的一种方法。当孩子感受到了你全身心的陪伴,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旁观。
  13. 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有效的家庭教学手段。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如果幼儿园没有朗读课程,一定要谨慎选择。
  14. 身体力行告诉孩子,教育与学习是一个无限的游戏,家长不要在于一时与其他孩子与兄弟姐妹的比较,不要过多痴迷阅读、数学水平和考试分数。教孩子玩这个无限游戏,只能通过自己一同参与来教会他。
  15.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秘密,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比别的孩子慢了不要焦虑,快了也无须给孩子太多的赞扬。
  16. 教育,不是要教孩子去记住,而是让孩子去理解。不是要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

学校教育

  1. 养育的复杂在于它需要在三个角色建立信任链条。第一个是教师的权威。例如我所在的五线城市,我觉得这里最好的公办小学未必会做得比我好,但我又不得不接受,孩子一旦发现老师说得未必对,倘若老师又不承认,这三方该如何建立信任?第二个是学校的理念。最好的两所私立小学,一所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另一所竟然在教弟子规,孩子该相信学校还是相信家长?第三个是孩子的教育目标。我让孩子自行制定学习目标,但学校会同意吗?老师会同意吗?
  2. 在地理局限之下,孩子没得选老师,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所在学校那个老师好,往往只知道自己的老师是最好的,如果存在一个老师版的大众点评,知道最好的老师好在哪里,但实际上,即使你知道了,你也选不了。给孩子的教育,跟经济学差不多,就是在稀缺或限定资源下如何做出最优配置。给孩子的教育,也跟装修差不多,就是在永远没钱的情况下做最适合自己的暂时或可能永久的妥协。
  3. 最早的义务教育来自普鲁士,教的是爱国教育,现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科教育。我国的教育,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你要深刻理解这一点。
  4. 父母会大大高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但其实对孩子人格发展影响更大的是同辈群体。
  5. 老师不可能照顾每一个孩子,如果你的学习进度比大多数更快,想象你和老师是在一个球队,你需要配合老师工作。
  6. 不要接受培训机构说的赢在起跑线上的鬼话,那是鼓励你去消费的短跑人生隐喻,人生应该是一段马拉松,前跑线跑赢你,但不代表他们能以后也能跑赢你,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能坚持。
  7. 经常要挂在嘴边的话:你做得很好,没拿到第一也没有关系。我不关心你是否聪明,我只关心你是否足够努力。
  8. 老师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你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教育。
  9. 老师教书的方法不一定对,你可以用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前提是这些家庭作业你都已经会做了)来听听其他老师是怎么教,现在听黄冈、北京、上海的名师讲师成本很低了,我会买几门名师课给你,看看他们是怎样教的,他们讲的课可能比你老师讲的更好,更容易理解。
  10. 没有课本和课外书之分,这个概念是学校硬定义出来的给大多数人用的,这个区分会限制你的学习,不要接受,也无需理会。
  11. 老师做的不对,作为父亲的角色,我可能会骂老师,但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做得不对,我可能也会与老师和平相处,因为,我、你和老师,都是一个球队里面的,我们的目标都是想让你成长得更好。
  12. 我可能不会主动给你报各种的兴趣班,但我会带你去看各种的兴趣班,完善你对这个世界知识的分类认知。我会告诉你,大部分兴趣班能教给你的基础知识,你都能自己学会。
  13. 最好的老师,未必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未必是教书最厉害的老师。

P.S.

本文首发连载于笨方法实验室出品的 newsletter,旨在给你一份防止自我解体的检查清单,鼓励你去做不败的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