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022年度关键词总结:好奇 layout: default tags: [读书,卡片] pinned: false
我的儿子名字叫陈亦奇,2 岁 4 个月的他对所有东西感兴趣经常指着面前的东西问,这是什么来的?
我怎么回应他?
知道的,我会说告诉他名字和它的用途。不知道的,我会说我也不知道,等我查一下先。
小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相当有限,我必须给他一个简短的答案,然后再把球扔回去给他,让他继续提问,继续追寻答案。
「这个是茶壶,是用来泡茶喝的,你也有一个水壶,只不过里面没有茶叶。你知道什么是茶叶吗?」
「这个恐龙我也不知道,等我查下先,哦,原来它叫食肉牛龙,它头顶有两只角,好像牛一样,同时它是吃肉的,所以叫食肉牛龙。还有哪些恐龙是吃肉又有角的呀?」
我想通过行动证明,这个世界你现在还不懂的东西,其实通过学习来解答,现在你还不会自己学, 但我希望你以后能自己学会。
这也是我给他起名「亦奇」的原因之一:保持好奇。
2022 年,我的年度关键词是好奇。这一年,我好奇我能在理解与认知好奇的道路上能走多远。
好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总是被低估。你经常被灌输,少有去追问,你经常被教导,少有去探索。
但人终究是意义动物,你去学习,你就会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为什么对自己很重要?
科学家总结出这样一条公式:创造的动机=付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努力总和)+期待感(自我效能)+意义(好奇的追寻)。
其中,意义最重要,它决定了你要不要做这件事。
你的生命中可能出现过这样的故事,宁可花三、四倍的时间创造某种独立项目来展示自己的技能,也不愿意参加传统考试,例如会把一台几台遥控汽车拆了重装成为一台超级战车,去野外抓好几种鱼都放在一个鱼缸里看看会发生什么。
如果让你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可能会说:这,难道不酷吗?
这,就是你通过好奇发现的意义。你在自己所学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经历之间建立连结,这种连结如果无法构建,你就很难学会。这种连结,我们称之为意义。
这种意义无法教授。统计学家内特·西尔弗(Nate Silver)说:「最难教的东西是对于什么问题值得问的直觉。」
这种意义很重要,你知道必须靠自己去寻找这种意义,但往往不知道它在哪里,只知道像一条河流,充满力量,蜿蜒曲折,只往一个方向流动。
而好奇,就是所有意义构建的起点,好奇,作为一种视角,一种心智框架,一种认为某样事物极其重要或无足轻重的态度,必须好奇引领,由你自己去发现,去你自己创去造。
2022 年,我想向孩子学习,将好奇贯彻在全年的行动中。
我想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行动实践,重新定义「好奇」的概念,然后在往后余生持续使用,并完善这个概念。
2021 年末,我用了 8 篇文章总结定义「磨练」,2022 年我先写下「好奇」的第一篇,余下的 N 篇,都是现在第一篇的增补与升级。
现在的我,如何定义好奇呢?以下是我现在的答案。
以下是这一年我对好奇的四个定义。
好奇犹如火种,容易扩散,也容易熄灭,你需要找一块辽阔之地,将星星之火,燎成火海,你也需要找一个幽闭的洞穴,将星星之火,小心保存。
你呱呱坠地,就天生好奇,因为你必须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像远古的人类外出探索食物一样。
慢慢地,你开始会讲话,在跟更多人说话后,你会发现人是有用的信息来源,从而开始提出无穷无尽的「为什么」,此时更重要的并非具体的答案,而是收集和消化信息的行为本身。
再后来,你的好奇心转换成层出不穷的「兴趣」,儿童开始发现持续做某件事情可以带来趣味与愉悦,从而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
然而在成年后,这种天生的求知热情就会逐渐衰退,部分人会在选择在某个地方停止不再向前,不再给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主动设定自己思考的逻辑与轨道,以过往的知识储备为生。
好奇有两个最大的敌人。
一个是极端的确定性,他们对周遭生活与事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如止水,不再在乎事物的变化而变得麻木不仁。
另一个是极端的不确定性,他们在极度动荡环境下,没有多余精力关注生存以外的事情,他们只关注谁跟自己站在一边,怎么去消灭那些站在对立面的人。
例如在企业中,一部分人拥有强大的后台,活少钱多,迟早退上班摸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草率,敷衍了事,而另一部分人没有后台,整天劳碌奔波,还需要看领导脸色,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好奇心,因极端的确定而融化,也因极端的不确定而被压制,即使人类天生附带,但仍会后天丧失。它的出现不是因为某种情绪与热情,它的消失也并非在瞬息之间。
要想好奇不消失,就要找到与自己位置匹配的不确定性,让好奇变成在自己处于某种不确定情况下做出的一个积极探索的行动,让它牵引你去学习探索,去点燃火把,以探索人生的广度与深度。
是的,因为好奇,你的一生都将站在洞穴与平原的边缘,你在洞穴的某处围炉夜话,安心睡眠,睡梦中的你想知道广阔平原的另一边是怎样的世界。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你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决定。
小时候看见山,孩子们问,山那边有什么呀?
老师说,山那边还是一座座山。
好奇,是学习与发现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可以用一条红线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消遣性好奇,另一种是创造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不停追逐新信息、感官刺激与体验渴望,它漫无目的、喜新厌旧、时间短暂、走马观花、浮于表面。
多数人会被消遣性好奇所牵引,他们不停刷新新闻的信息流,频繁点划机器投喂的短视频,持续观看各种娱乐节目,他们好奇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他们无休止地想要打听明星或邻居的行动,他们希望越快越多寻求新鲜事物的刺激。
消遣性好奇,是人类探索世必不可少的行动,它得以让人视野宽广,获取未知,结交朋友。
同时,它也让人在不断追逐娱乐的过程中浪费精力和时间,渐渐失去思考与理解的耐心,注意力变得短暂,习惯去消费知识,而不是学习创造,慢慢失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
消遣性好奇的人习惯被动获得信息,会尽可能地避免脑力劳动,过于依靠他人来解释问题,喜欢寻求捷径,往往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而创造性好奇的人,他们会出于学习和知识的热爱,积极地尝试理解这个世界,获取更多他人的经验和信息,并在提出假设和问题之后,主动去探究,并以此作为自己满足和愉悦的源泉。
他们深知,好奇所推动的创造是最长久的,为探索答案,他们会缓慢、慎重而耐心地储备知识,一直苦思冥想,之为某个时刻的灵光一闪。
奥·博内特(Leo Burnett)说:「对生活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依然是那些最具创造力的人的秘密武器。」
他们从探索获得乐趣,认识到差距并努方弥补差距,思考抽象或复杂的问题,解决后获得一种解脱感。他们敞开心胸拥抱他人想法,重视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并有意在工作中寻找不同的方法。他们愿意承担探索新领域时的焦虑与不安,愿意承受的新事物带来的焦虑和不适。
《事实》作者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说:好奇意味着对新信息敞开心胸且积极追求新信息。这意味着接受不符合您世界观的事情,并试图理解其含意。意味着让您所犯的错误引发好奇心而非尴尬。我到底为何会对这个事实错得这么离谱?我能从这个错误学到什么?那些人又不傻,那为什么他们会使用那个解决方案呢?感到好奇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因为这代表您总是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
如果说沉迷消遣性好奇的人多是为追求娱乐,那么迷恋创造性好奇的人就是为追求价值,他们为实现好奇,为将想法变成现实,会努力去创造,并愿意付出痛苦的代价。
这群人坚信:以好奇驱动来创造价值,才能发挥好奇的最大的价值。
这种创造性好奇,是一个从简单地追求新鲜感到亲自尝试着去理解和认知的深入过程,它需要持久的在认知上的努力,它的获取与实现过程更加艰难,所以只属于少数人。
长大后,多数人没有走出山,只有少数人走出去发现,山那边是一片大海。
消遣性好奇让你想要知道山的另一边有什么;而创造性奇使得你抵达山的另一边,得以开拓从未见过的新世界。
达芬奇又一次来到洞穴的入口,他弯下腰,弓着背,小心翼翼地探头往里面看,但洞穴里太黑,什么也看不清。
他心底里升起两股自相矛盾的情绪:害怕和渴望——既害怕眼前这个可怕的黑暗洞穴,又渴望去探索里面是否有奇妙事物的存在。
达芬奇的这种好奇,几乎与所有人类的好奇共通,人类害怕失去安全与平静,也渴望去探索未知,这两股情绪相互缠绕,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公园里四处探险,刚开始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父母,然后又继续跑出去继续探险。
我们认知的进步,也与达芬奇的洞穴隐喻相通
但多数人的现实与困境在于
1、甘于留在原地。他们乐于只看到机构媒体铺天盖地的标语公告报道,和大数据计算智能推送的资讯视频信息。
2、没法遇见洞穴。遇见洞穴的难度越来越高,洞穴越来越隐秘,或被高墙挡住,或被人为封堵。
3、认为洞穴是危险的。洞穴少有人去,证明这个地方幽深险恶,你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4、阻挡你去洞穴。更多人质疑,这里很好,你为什么要去未知的地方?是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好吗?你离开是不是要与我们为敌?到时你回来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混乱?
《故事》作者罗伯特·麦基说:「好奇是心智对回答问题和关闭开放格局的需求。故事则通过摆出问题和打开局面这一反向动作来激起好奇这一人们共同的渴望心理。」
达芬奇最终留下 7200 多页的手稿,它涉及的领域包括解剖学、视角与光学、天文学、植物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鸟的飞行、运动和重量、水的特性与运动,这些手稿在方式并没有过于实际的用途。
达芬奇说:「最高尚的乐趣就是理解的乐趣。」对于好奇的人来讲,生长出好奇,并满足好奇就是好奇最大的馈赠。.
探索未知境地之旅,人迹罕至,困难重重,即使你手执好奇的门票,你还要在内心点起了照亮黑暗的火把,驱逐寒冷与孤独,然后在前行路上找到前行的少数人,跟随脚步或大胆迈开第一步,发现更大的世界。
你探索未知之境的故事,是在满足自我好奇,也是在唤醒更多人的好奇。
如果将好奇比作一件实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是果实。漫画《海贼王》中的主角路飞意外吃下一个恶魔果实,获得超能力,开启漫长的航海冒险之旅。
最远古的好奇与果实的隐喻,来自圣经,亚当与夏娃受到诱惑吃了伊甸园的果实,获得了能分清善恶的能力,被赶出了伊甸园,才有后面人类的故事。
其实,神奇果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这些果实就是无处不在的问题,每当你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你对这个世界的分辨率又提升了,能帮助你看清这个世界。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创作灵感,如果这个问题的难度适中,你就能够回答而且回答得有趣,且激能发后续的创作,那么这个问题就具备恶魔果实版的超能力。
所以,如果你想获取更好的超能力,那就值得更多的时间去找正确的问题,或提出更好的问题。
很多聪明人非常努力,但他们从未真正找到或提出正确的问题。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的应试教育体系让我们更擅长答题,而不是提问。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说:「定势效应是我们教育系统遗留的部分产物。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回答问题,而不是重构问题。老师们把这些问题以习题集的形式交给学生——其实更像是塞给学生。『集』字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弊端所在,即问题是固定的,学生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非改变或质疑它们。」
我们所遇见的问题,都可以分为两种
解决问题需要复杂的认知过程,而解决疑问则只需要提取记忆则。
我们需要找到的不是疑问,而是难题。这种难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需要持久的专注与思考,从而激发长久的好奇,转化为一生的追求。它会一直带给我们一种「清醒并且活跃」的感觉,就算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也会兴致勃勃。
回答这些难题,就像与一位真理之神周旋。
真理之神,他没有真正的面貌,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以各种人类的身份呈现,他会回答人类所有的提问,但他狡猾或者睿智,他从不会直接呈现真理,也不会回答完整的答案,甚至还会在答案中掺杂谎言,他只会每次给出一块正确或错误的拼图,让人类拼凑。即使是技巧最纯熟的提问者,也无法让这个狡猾的神显现全部的答案。
经历与真理之神的漫长的较量,人类终于开始摸索出技巧,只要在某个细小领域走得足够远,抵达人迹罕至的地方,实践得足够多,总结得足够深,提问出足够专业,足够细小的问题,就能展开全方位的追踪,然后四面出击,八面埋伏,把真理之神逼到墙角里,举起一把照妖镜,让他原地遁形,让他交出相对逼近真理的答案。
这样的斗智加深扩大,这样的博弈旷日持久,这样的答案反复筛选,人类感觉所收集到的拼图大致完备,就阶段性地将一个个拼图拼凑起来,抽象成知识,组成暂时可用的解决方案。
我身边不乏好奇的人,我发现他们经常做以下这些事情,或是出于好奇,或是维持好奇。
这看起来很难,但实现起来难度不高,他们经常突破自己,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去没有去过的地方,主动去发现尚不需要或者不感兴趣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男性,你去参加陶艺课、刺绣课、插花课或育婴课,感受另一个认知世界的奇异,刻意制造自己在无知与尴尬的情况,培养坦然自若的能力。
你也可以尝试步行居住地的周围三公里,或随机搭上一辆公交车去到终点站,或者早上去菜市场跟随一个大妈回家。你也可以去看晦涩的纪录片,听特别的播客节目,切换散步路线,去隐秘的城市小路、百货商店等
或者像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那样去逛书店:
书店不像铁路售票处,在到达之前你就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应该迷迷糊糊地进入书店,就像身处梦境之中,然后让所有的书自由地吸引你的眼球。到书店里任凭好奇心的支配而漫步,会是愉悦午后的一项消遣活动。
如果你所在圈子或行业的人都在看同一个东西,那你就应该跳出去常规,以此获得出圈的灵感或策略。
当你用红色滤镜看世界,所有事物都是红色的,当你用绿色滤镜,事物又变成绿色。
当你变换不同的角度,切换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计算机科学来看待同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往往会变得更加立体独特,就像万花筒一样。
例如在英德,我就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英德能不能有千万市场的产品?
我就会去查英德的发展史,政府报告,产业情况、税收情况,人口变迁,同时也会带娃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特意观察这个村的发展情况。
好奇心的火焰,需要没有被解答的大问题来维系。
《问题即答案》提到这三点:
第一,如果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更好的答案,你必须提出更好的问题; 第二,如果想提出更好的问题,你不需要寄希望于运气或机遇,而是可以积极创造出孕育问题的沃土; 第三,提出伟大问题的人并非天赋异禀,人人都可以提出好问题,这种能力越磨炼越精进。
突破性解决方案往往出自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提问能力越强,你就越有可能解锁更好的答案。你需要用提问来发现「未知的未知」:你是否想到,有些人的提问能力就是更胜一筹,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或者周围的人需要提高提问能力,那么你想过应该如何改进吗?
好奇,是去探索不可知的数字世界。
什么数字、元宇宙、web3等,出现在眼前的新事物,投机者永远在蠢蠢欲动,聪明人永远在摩拳擦掌,给自己留一张门票,永远不是一件坏事。
普朗克说,新观念无法驳倒持有旧观念的人,是通过新生一代更愿意接受新观念而最终战胜旧观念。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好奇者前行。既然选未来的路,就不妨凭借点燃好奇的光,步步前行,辞别旧观念,迎接新观念。
好奇,是以开放的姿态去接受新观念,我看不懂的,不是我拒绝的,它出现在我面前,正是提醒我,要耐心去看观察,去学习,搞清楚自己为什么看不懂。
世界并非确定,未来并非可知,确定的未来肯定没有「有趣」这种东西,遇见未来也不再等开奖结果,想要知道,就要用好奇接受没有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现在开始就要去试一试。
好奇,是即使已经知道答案,也要自己去试一下,我想要自己验证且认可的答案。
我的人生,可能已经被命运剧透,但我还是要用我选择的方式过一遍,至于我所选择的,是否已经命中注定的?交给现在与未来的我来探明。
好奇,是要尝试理解真实可见的世界。
数字世界之外,还有真实世界。彼得·蒂尔所说:「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躯。我们作为物质性的存在,比作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更廉价的方式到达那里更重要;发明癌症的治疗方法比发明癌症的诊断工具更重要。」
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搞好个人基础建设永远是最重要的。我向孩子学习,孩子看见的都是真实可见的价值,他们关注土地、粮食、蔬菜、汽车,他们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要学着在站在脚下坚实的土地之上思考问题,在中国这片辽阔空间和大土地面积上面的战略决策训练,避免被巴掌大的手机投送的信息进行思想压制,要去看见,而不是视而不见,要独立去思考,而不是盲从。
真实世界有太多矛盾与问题存在。为什么身在黑暗的人会嘲笑追求光明的人?如果遵守规则会被嘲笑,那为什么要写出来?为什么现实生活更比戏剧更加荒诞与沉重?
我想要寻找解答,在解答中创造意义,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为什么对自己很重要?
我将持续使用面试题库,每天新增问题,尤其是聪明人自我提问的问题,我将持续思考如何抵达聪明人扎推的地方?我持续在自己所学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经历之间建立连结,在行动中发现创造的动机。
可能未来的五到十年,所有的开端都以现在为起点,属于我的世界才鸿蒙初开。
2022 年我在卡片下写下很多问题,很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很多没有。
我把这些问题汇成清单,细细看看一遍,问自己,过去一年我交出的这份答卷,现在我再重做一遍,我能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吗?
比找到答案更难的,是为旧答案找到更新的答案。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A. Baldwin):一个人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至少可以照亮自己的世界,并成为他了解他人的关键。
每一年,我试图用一份问题清单照亮自己,同时照亮前行的路。我以为真正的失败,不是遇上挫折的迷茫失措,而是不再开拓探索,停留在原地。
我与问题周旋的常态是:即使再不断努力,也总得不到更好的答案,甚至得到更差的答案。就像一个人在寒风凛冽的江河钓鱼一样,人在岸边坐,鱼在江中游,答案在风中飘。
问题诞生于好奇,它常相伴于耐心,也常消失于耐心,我把它握在手心,它会流走,我把它放归江河,它反而会时不时浮出水面,赐予我惊奇与灵感。
2023 年,我将保持好奇,继续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