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风陵渡游记

2020 年国庆节期间,我和晓辰完成了一次短途自驾旅行。路线是我策划的:从郑州出发,沿途向西经过洛阳、三门峡、潼关,最终到达西安。这条路线所经过的地区,基本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了。当我沿着连霍高速向西行驶,周围从一马平川的平原,变成起起伏伏的小丘陵,再变成黄土高原特有的「塬」和河谷相间的地形;当那些熟悉的和无数历史事件或者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的地名:许县、孟津、虎牢、偃师、河洛、函谷、潼关、风陵、华阴、渭城、蓝田、白鹿、灞桥,一个一个出现在路牌上;我时不时地会略微有些「热泪盈眶」,原来这个弱小的个体和这个文明,是如此息息相通。

一路上,我们看了很多博物馆和古迹:郑州博物馆、杜甫故里、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白马寺、龙门石窟、虢国博物馆、风陵古渡、潼关、华山脚下、兵马俑、西安博物院。风陵古渡在这里面是最冷门的一个地方了,它甚至连「景点」都不太算得上。但这个地方却是我策划此次旅行的最初动力 —— 它在金庸迷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特殊了。我们颇费了一些周折才到达那里,在那里看了日落,然后又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得以返回(返回途中还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 90 年代风格的风陵渡镇)。

风陵渡日落

风陵渡其实是我这次关中旅行的最初目的,不仅因为它是晋地入关的必经之路,数不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更因为它在金庸迷心中极为特殊的地位。

所谓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风陵渡是郭襄和杨过的初见之所。《神雕侠侣》以杨过小龙女分别的十六年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而「风陵夜话」正是下半部分的第一回。杨龙分别十六年后,金庸借初出茅庐的郭襄的视角,引出已成为神雕大侠的杨过,以及后续襄阳大会、宋蒙战争等桩桩大事。杨过以三根金针为信物,答应满足郭襄三个愿望:摘下面具、参加郭襄的生日聚会、无论小龙女是否存活都不可以求死。杨过没能满足最后一个愿望 —— 他在得知小龙女在十六年前已死时,依然选择了跳崖(郭襄也跟着跳了,当然后面是机械降神情节,崖底的寒潭救了所有人)。《神雕》结书后,杨龙隐居,郭襄遍访杨龙不得,终落发出家开创峨眉一派。《倚天》万安寺中,灭绝向周芷若吐露倚天剑的历史,提及峨眉第二代掌门法号风陵师太,与风陵夜话遥相呼应,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令人唏嘘。

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我来到风陵渡。从连霍高速秦东出口下高速,经过一个环岛,就可以直接上到风陵渡大桥。黄河由北向南流到这里,被山脉挡住去路,不得不折向东流去,形成了「几」字型黄河最后一笔的「弯」处。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河谷深深地下切,把高原切成一块块四边陡峭,顶部平坦的高台,这就是「塬」。不同的塬之间可能相隔只有几百米,人们互相可以望见甚至喊话,但是如果想走过去,需要沿着陡峭的塬壁下到河谷里,再上到对岸的塬顶,路途比直线距离要远得多。

风陵古渡口在河谷中,为了到达古渡口,我们遭遇了一段完全出乎意料的、惊险、令人印象深刻的沿塬壁下到河谷的经历。(平心而论,这段经历一点也不惊险,甚至有一点乏味。但是对于平淡生活中的人,这种「冒险」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

西阳村西侧下塬的小路-来自Google地图

当我们沿着风陵渡大桥到达黄河北岸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在塬上。长江下游二十余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只要沿着导航软件中的道路,就可以平稳地到达岸边。然而导航软件把我从大路导上了小路,最后导进了一个小村庄(后来我在地图上确认,这个村子就是芮城县西阳村)。狭窄的村道上,晒着谷子,停着各式摩托和三轮,有闲聊的老人和嬉闹的小孩,我不禁困惑,这条路真能带我到渡口去吗?我们从西阳村东侧的村口行驶到最西侧,在最后一排民房的,也就是地图上显示即将拐弯的地方,周围似乎一下子变开阔了,可是道路不见了,只有一个小凉亭立在道路的尽头。

我们下了车,才发现凉亭的另一侧(东)是悬崖,凉亭北侧一堆麦杆背后,藏着一条略窄,略陡峭,没有围栏的小路,沿着悬崖向北延伸,看不清尽头。最终我们决定还是冒一次险,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这条小路把我们送到了黄河的河谷中一条坑坑洼洼的烂泥路上。沿着这条烂泥路向南,我们向渡口行驶,路上没有其他车,路两边长满了野生灌木和杂草,右边(西)是黄河,在灌木杂草背后若隐若现,左边(东)就是西阳村所在的那块塬了,而且我发现每隔一两千米就会有一条类似的小路从塬顶垂落下来,夕阳从西边照过来,把塬壁照得金黄。我对晓辰说:「好看」,心里想:「真是壮观啊」,心里又想:「这条路可千万别断了」。

又行驶了十几分钟,和几辆大卡车会车之后,我们上了一条柏油小路。这就在黄河边了,车向前行驶,黄河水就在车窗外哗哗地流。又走了一段,前面路边停着一辆小面包,六七个人坐在地上聊天;再向前,路边又停着两辆小车,又有五六个人分两三堆坐在路边,我知道,终于到风陵渡了。

这里真是一个再普通再寻常不过的地方了,如果不是一块不起眼的「风陵古渡」的招牌,你丝毫不会把这里和繁华的交通要到联系起来。但是仔细地看,这里确实是目力所及范围内,黄河最窄的地方,而且也恐怕是方圆百里之内,黄河最窄的地方了。在现代桥梁技术出现之前,山西、河北甚至更远处的人想要到关中平原来,都必须从风陵渡渡河。对岸是说不上名字的山(查了一下叫凤凰山,还挺有名的),山腰上围着是高速公路,山顶矗立着两座风力电站,往西去可以看到潼关古城里建的仿古建筑,再向西南远眺,巍峨的太华山脉在云层中若影若现。我突然想到,虽然周围的环境 —— 这条柏油小路,农家乐,风陵渡大桥,对岸的「潼关古城」,风力电站,高速公路 —— 都是后来才有的,但是站在这里看到的山川轮廓,和古人看到的却没什么两样。且不说那些确凿记载在史料中的,和潼关、风陵渡有关的人物故事,就随便从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汉唐史中找一个人出来,你都很难说他从未来过这里。秦灭六国,这里是必经之道吧;汉高祖提剑入咸阳,经过这里吧;李世民,是从太原起兵问鼎中原的,那妥妥是风陵渡的常客了。也就是说,李世民每次来往于太原老家和长安、洛阳之间,都必须经过这里,彼时他在渡口看到的这凤凰山,和我现在看到的凤凰山,轮廓是一模一样的啊!忽然,我有一种触摸到历史的感觉,我和无数的历史人物在某个维度上相遇了。

小商店

风陵渡口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商店,店主是一位老人,他正在斜靠在椅子上,专心地看一部喧闹的古装电视剧。看到我走进来,他看向我,笑着点了一下头,就又把目光挪回电视上了。窗外是哗哗的水流声,五千公里长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直角弯,而离这个直角弯最近的人,就是这位看电视剧的老人了。征得他的同意后,我拍了一张照片,因为我觉得这背后有某种只能意会的哲学含义 —— 一个人魂牵梦绕的东西对另一个人而言,可能是最最司空见惯的。

风陵渡火车站

当太阳完全埋进云层里,我们决定返程。返程途径风陵渡镇,这是个九十年代风格的小镇。小镇中心的 T 字路口坐落着火车站、国营饭店、国营旅馆,简直可以作为九十年代电影的取景地。饭店和旅馆都已经被改成了普通名宅,但还保留着当年的门面,只有火车站还在使用。这是我见过最小的火车站,售票窗口只有一个,只在固定的几个时间窗口开放,候车厅不超过一百平,座椅不过十几个,墙上挂着那种九十年代字体印刷的列车时刻表,原来有几班慢车经停此站。车站里只有两个人拉着箱子在候车,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了那篇小学课文《小站》。

返程再次经过风陵渡大桥,桥面上堵车。天已经全黑了,向右侧车窗外望去,黑黢黢的,看不见黄河,更看不见远处的山峦,我听到广播里在讲什么「秦腔」。对哦,陕西除了「陕」,另一个简称是「秦」。我突然想到一个成语:「秦晋之好」,可不就是说的风陵渡这个地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