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ags: [生活] title: 科学苗子游记 slug: axis-2023

last_modified_at: 2024-7-10

多年以后,他会想起2023年1月1日凌晨,那个为Ubuntu Wayland上的腾讯会议配虚拟摄像头投屏的凌晨。

正文

夏令营之前

两次选拔,第一次是填写个人资料,第二次是提交对已有研究的复现或分析、面试。我是一个人过了,毕竟有安卓开发基础还是挺容易搞定的。这里不建议花费太多时间,熟悉一下大致内容即可。(顺带一提,如果你不确定要学什么可以先不学,我们组打着机器学习的名义,做的却是LLM应用。)

接下来基本就是和队里的人准备你们的内容了。这边建议先打一个比较好的架构而非随便写个玩具,最好后面略微改动就能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花了很长时间推翻重做。

吃住

住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宿舍条件相当烂,并且夜间断电。

除了周末在明德,平时吃饭在南科大食堂。明德的饭基本是相当一般的盒饭,会浪费很多。南科大可从米饭、肠粉到饺子、面条等菜品中任选,并每天领取饮料/水果。在明德的周末偶尔会举办一个pizza day,貌似总共有两次?

开营、结营时会在腾讯滨海大厦吃饭,这个则相当香。

在结题报告后,你可以享受人生最压抑的一顿饭,感受看着各位大佬导师欢快交流而自己一句话不敢说的尴尬。

科研

工作时间在教室做科研(代码,debug,evaluation,论文,PPT)

开放的知识

提前体验学阀特色,笑。

Sci-Hub在我们的研究主线中其实并没有用到,论文都来自 导师/arXiv/作者公开,但它在我们去看一些参考文献的时候相当有用。如果没了导师,相当一部分文献其实是被锁在付费墙后面的。

Z-Library让我能够预览众多数学、计算机相关书籍,从而避免碰到名不副实的垃圾。(当然我们也必须感谢图灵社区,毕竟有魄力提供DRM-free资源的商城在现在不多了)

这就不得不提在明德自习室发生的趣事了:那里是有WiFi的,但由于流量异常,几天后要求不能在这个网挂梯子。

活动

很多,可比科研多多了。

开营时的破冰————即团体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自我介绍、猜歌、团体运动、组建社群(e.g., 音游群(很遗憾地只有一次活动)、CTF群)、团体桌游;

营中:

营末:结营答辩(如果算的话)、项目海报展示

娱乐

CTF

一起打了AmateursCTF,于是出现了algo全解而pwn一道都做不出来的奇观。也充分展现了我有多菜,只能在misc刷刷分。值得一提的是,某人在一道发邮件要源码的题深夜公开后第一时间搞出正解,却因为没有及时查看邮件而痛失一血。

营后又被拉去打了DiceCTFpicoCTF,前者基本无贡献,后者因为很水所以做出来了1/2,并入门了pwn。<del>并强烈谴责了这群人拉高二下学期学生工作日打CTF的行为。</del>

企鹅

毕竟是个企鹅的活动,企鹅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滨海走廊末阴森的企鹅(我们称为杀戮企鹅)、腾讯大厦里的防诈骗等身企鹅模型、讲座时的企鹅玩偶、腾讯大厦里被tuna ban掉的访客网络、每周抽奖得到的腾讯其他活动的残次品,或者各种证书和口罩。

ACG

动画与漫画

整个科苗期间我陆续推完了《别当欧尼酱了》、《少女终末旅行》与《蘑菇的拟态日常》。

游戏

我自己的话是深夜云通了四大日式恐怖RPG,虽然挺有年代感了,但仍然足够神。白天打了Alice In Cradle。夏令营结束后的暑假几天,高强度推完了樱之诗与魔宴,前者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素晴日,甚至为了它水了篇狗屁不通的blog。

然后我们一群人能一起打的————MC,启动!(虽然PVP(包括字面意思上的CTF)和纯生存都打得一般,并且被某人的/kill @e彻底破坏了体验)。理论上有个音游群,但只在结营的时候玩了一下。结合一些其他联机经历,我们称其“电竞苗子”。

结营典礼上,还进行了一个“星铁,启动!”和“Arcaea,启动”!<del>以致敬我们的队名“源神队”</del>

健康

明德的运动场地挺全的,还有个地下羽毛球场。很不幸的是,由于我全程宅宿舍/南科大教室(改代码/打CTF/打rpg/推gal),所以没怎么去运动。而且晚上一般一点左右才睡。因为这些,疑似新冠后遗症的心率过快貌似加重了。

其它

南科大的教室影音效果还是挺好的,很适合午休看《空中浩劫》。

我们队里的某两位人在一个夜晚互相帮对方抽卡,然后都歪了。

每天上午在南科大吃完饭会挤公交去教室,这段时间挺适合拿来进行一些翻译和读RSS。

配环境是个足够乐的事。毕竟我们的环境总共有 Ubuntu / Termux chroot Arch Linux / Windows 11 / Windows Server 2019 之类的,再加上 实体机/虚拟机,本地/CI,这边不建议在arm之类的奇怪环境下搞开发。

在代码库形成初期不建议多机协作开发,不然git merge是相当地狱的一个事。

花了很长时间搞Android上的Repainter & Wallpaper Engine,但也就图个新鲜而已。

为了致敬腾讯的ToS,在滨海大厦里进行了QQ-History-Backup启动。

有个人给别人推荐机场却忘了加返利链接,是谁呢?

夏令营之后

我们组是花了近一个学期改程序、跑eval、写论文,并花了一周准备答辩,然后——就这样了。评奖结果是在寒假打Ingress的时候收到的,证书则是在开学后。

碎碎念:关于科研

老实说,在经历了这场科研活动后,我对“科研”的印象其实不是很好。尤其是作为一个也算搞了两三年开源的人,这里的氛围真的比我所接触到的开源社区差太多了。

这里只是我在过去一年里作为一个刚接触到科研的人所感受到的,可能较为偏激且绝对不客观,也许以后会来改。当然评论区提意见也是欢迎的。 骂这么多不代表我以后一定不会在这方面工作,只是几年后再来看看这些论点还成不成立将是有趣的。

Paywall

我们读的论文大多是在ACM Digital Library这种机构后面被保护起来,没有高等学府身份就看不到的。当然我们的助理导师作为北大博士可以把pdf发给我们,但假如没有这种人呢?Sci-Hub?其实并不完全行,鉴于它由于诉讼已经很久不更新了。

产出周期长,社区反馈少,eval高于一切

软件工程从来不是一个只看结果的学科。有些时候,一个创意或者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本身就有很大价值。这样的产品并不少见,比如终端网页浏览器 CarbonylLaTeX替代品 Typst(我们刚用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雏形,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可以取代LaTeX了。虽然是Rust写的,但并不难贡献,Jett的commit就被合并过)。而更清晰的例子是vimGPT,和我们的“科研项目”几乎完全相同。整个codebase不过200行,没有eval(跑分) / peer review(同行评审),但效果比我们打磨了几个月的屎山好多了。

开源?

LMFAO.

至于 最新最热Python虚拟环境管理器 / Written in Rust / Docker?能跑就不错了,哪来那种东西。相比之下,更多的是 版本混乱、路径硬编码、log缺失 的屎山。

后记

We Want To Run - Frums

暑假结束,开学不久以后,我偶然听到了这首Frums的歌,感觉到了某种触动,因此把它摆在了这里。

什么触动呢?歌名这个Run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润”。科苗,如上文所述,几乎除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都是出国的。尽管深入了解不多,但我还是感到有一种不同于我身边任何人的……自由?或因这个产生的独特?比如给Taichi Lang写测试用例的Jett,和我们一起打MC、音游和CTF的Ana,给我们拍了张照的Li,另一个用Arch的物理人。(虽然其他非国际人也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但在此略去不表)去探索自己的生活,这不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吗?尽管如此,虽然我对我国现状也不是很满意,但我知道,我生来就已经不可能了。我的家庭没那么高贵,也有一些变故(某人如果在读的话,应该是知道的),所以说这应该不是重点。

我觉得,科苗是给我的更多是一种解脱——从重压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个逃避的借口。我可以去玩GPT,打CTF,写paper,打RPG,或是跟Leo学最新最热Linux黑科技和Python包管理器,在一年投入其中而与常人不同。

现在,梦醒了——希望如此。

<!--还是手写好…--> <!-- 一些想到的相关玩意,或许改改可以当标题 因果交流下的光辉 褪去光环,我们依然不落凡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