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饮料与书籍 time: 2016.10.04 01:05:45 layout: post tags:


这年头的饮料里也多了不少泡沫——我说的并不是奶盖那种。

几年前,珍珠奶茶统一六元一杯的时候,市场上还并没有那么多花样百出的饮料。大概也只有吃货和极富商业头脑的人,才能想象出奶盖上薄撒一层食盐的惊喜口感,或是意识到奥利奥是可以和可可、抹茶相颉颃的神奇粉末。

现如今,二三十元的饮料已经是司空见惯——这也使得星巴克的装逼溢价缩减,性价比大幅提升。大街小巷的饮料店鳞次栉比,仅以上海福州路这条著名的书店之路计,饮料店的数量已远超书店的数量——但是,几乎每家店前都还排着长队,即使饮料的制作时间不过两三分钟。

更多刺激味蕾的选择,在这个吃货时代里,多受几分厚爱似乎也无可厚非。

毕竟,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

与饮料业的繁荣昌盛之势相比,印刷业也不甘落后。从书名到装帧,从内容到主题,无一不是用另一种形式的新鲜感刺激着我们的味蕾……和钱包。

所幸让人欣慰的是,且不论读的书价值如何——毕竟如果从非功利的角度看的话,即使是读一些没什么营养的书,也并不比读高逼格书来得廉价,因为读书并不是为了“有用”的——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也是前所未有得多,福州路自不必说,就是地铁里也常常能看到放下手机拿着书读的人。

至于那些觉得“现在像你这样的读书人不多了”的人,坦白讲,或许是你自己读书少了。

哎,对于夸我的人,我又说什么得罪人的大实话……😂

有个叫“孕妇现象”的心理现象,说的是怀孕的人常常觉得周围好多人怀孕,一方面孕妇出入的场合会有更多的孕妇,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怀孕会更多注意到孕妇。而且,人们也常常用自己来揣度他人,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他自己知道的知识,所谓人情就是他自己认同的待人之道,所谓人性就是他自己不愿改变的缺点。

当买一本书的花费,不过是一两杯饮料钱,人们到底会读更多还是更少的书?

这似乎是一个经济学和心理学问题。

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存在一个“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当价格便宜的时候,需求就提升,因此在总收益曲线上,对销售商而言存在一个利益最大化的点。在这一模型中,价格是自变量,而需求是对价格的负相关应变量。这就意味着,只要书足够便宜,总会有更多的人来读——这似乎让我们觉得不太对劲。

心理学告诉我们,付出得越多(“沉没成本”越大),在归因的时候,就越容易说服自己它的价值越高,甚至感觉自己越爱它。另一方面,免费的电子书可能是一种“过度激励”,它让我们接受了对书在金钱价值上的预期(“价格锚点”),以至于见到稍贵的书就觉得现在的出版社太黑了——即使它才花了你两杯饮料钱,却要耗费作者编辑等人一年多的辛苦付出。用这种理论,我们似乎应该对书籍的降价持悲观态度——不过估计下次亚马逊打折的时候,我还是不愿错过。

至于古人买书爱书如何,不说远的,即使是民国时期,也常常可以听到省吃俭用,花了几个月工资买一本(而不是一套)书的故事。可以想见,这样买来的书也必然会像“书非借不能读”一样珍惜对待。而现在,就拿我来说,即使买书每年都要花好多钱,但是认真算的话,两三天的工资就够买一年的书了(咦,我是来炫耀工资的吗?不不,我买不起书了,老板快给我涨工资!😋)

可能有人会比较在意,买来的这些书,到底读了多少比例的问题,不过我并不在意。以前也说过,高中时候买了很多教辅书,做完的可能不过三分之一,但是相比只买了一两本的人来说,我做的题肯定多得多。你要知道人是很贱的,你给了他选择的权利,他就会感恩戴德地认真纠结到底是早上吃三颗栗子、晚上吃四颗栗子,还是早上吃四颗栗子、晚上吃三颗栗子好。所以,买很多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强迫自己都读完,而是在你不想读这本书的时候,说不定想读另一本。

那么,读书这件事究竟将何去何从?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广义上的书籍会越来越便宜,理由主要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这里的书籍,包括电子书的形式,包括暂时我们还无法理解的形式。非常贵的书肯定还是会有,只是并不作为大众主流消费的对象,因此也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只是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获得书的成本(甚至说获得知识的成本)是越来越低的,并且不要忘了计算通货膨胀。有人或许会反驳说,如果出版社联合起来抬高价格,或者不开放电子书呢?我想这个假设应该不成立,首先,垄断是违法的,其次,在“我不赚钱我傻啊”的博弈问题面前,君子都饿死了。

我觉得讨论纸质书会不会灭亡的意义不大,虽然肯定会,但是这件事的冲击力就像从竹简到绢帛到纸张一样,并不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就我自己而言,现在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时间比例是 2:1(我真是用软件记录的),而且读纸质书时往往更愿意读下去,但我对电子书的未来比较乐观。电子书的阅读体验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而且我们对习惯的依赖也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大。

好消息是,读书的人也会变多

坏消息(虽然也没有很坏吧)是,书籍将不可避免地被娱乐精神大幅冲刷。——这也是为什么读书的人会变多的原因。

从最早的时候,书只是连句读都没有的文字,到现在非常精美的插画、装帧和各种设计,娱乐因素对书籍的渗透力远超我们想象。

从古代书籍处于统治阶级和士人阶级的垄断地位,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花很少的一部分可支配收入买到足够阅读的书籍,无论书籍的金钱价值还是书籍的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用心观察书店门口或是书籍电商的畅销榜,不难发现流行的书和经典的书之间的差距。我认为不该太过悲观地认为这是娱乐精神的腐蚀和时代的倒退,而只是一旦某个事物成为一种大众审美,就很难保持阳春白雪。

——毕竟,这不够接地气。

我觉得用庄子《齐物论》的角度非常适合看待这件事。

读书,也不过就和看电视、玩游戏一样的一件小事。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没什么区别,没有高尚低俗之分,没有勤奋懒惰之分,没有才情庸俗之分,甚至没有生存与死亡之分。

什么?听不懂?那我说得通俗点,就是——

读书这件事,已经不适合装逼了。